楊江林 白曼利
摘要:作為我國教育體制建設中較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高校教育一向是我國教育改革工作中的重點目標。現(xiàn)階段,伴隨著我國社會體制建設對于人才綜合能力的要求不斷提升,在高校教育環(huán)節(jié)對于人才的綜合能力培養(yǎng)也正成為高校教育的發(fā)展趨勢之一?,F(xiàn)就筆者觀點,淺析我國高校運動訓練現(xiàn)狀以及高校運動訓練中對于組合訓練這一模式的應用途徑。
關鍵詞:高校運動;運動訓練;組合訓練;應用途徑
引言:運動作為我國教育體制中較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于提升學生身體素質、提高學生綜合能力,促進我國教育體制建設過程中學生全面發(fā)展具有著積極意義。不同于初高中教育階段,高校的運動教育不再成為學生學習的單獨科目,而是被作為高校人才培養(yǎng)需求的一大目標而受到了教育體制改革工作的相關重視。但就現(xiàn)階段我國高校運動訓練的現(xiàn)狀而言,其體制建設十分不完善。多數高校在訓練內容上不具備完整體制,在運動訓練時不具備針對性。這就使得我國高校運動訓練具有著盲目性這一弊端。為使得我國高校運動訓練的落后現(xiàn)狀得以解決,采用組合訓練模式具有著較為良好的應用價值。
一、組合訓練概述
(一)組合訓練的產生及發(fā)展
組合訓練這一理念最早來源于足球運動中,是指在足球運動訓練的過程中使得運動員綜合水平以及各方面運動要素得以從低到高循序漸進的得以提升,進而間接掌控相關運動技能。伴隨著體育運動教學發(fā)展成為我國教育體制建設的內容組成后,教師通過對于足球訓練的相關體制進行了篩選與分析,最終將其體制與現(xiàn)代運動教育進行了相關融合,以滿足新時代人才全面性需求下的我國高校運動教學需求?,F(xiàn)階段,在我國多數高校的體育運動教學中均進行了組合型訓練的應用,就其效果而言均對高校體育教學產生了較為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組合訓練的方法及含義
組合訓練的方法來源于組合訓練理論的提出及相關發(fā)展。組合訓練不同于傳統(tǒng)的運動訓練體制,其將運動訓練進行了模塊化劃分,旨在通過對不同階段的運動訓練內容進行重新組合,以滿足不同基礎能力以及不同環(huán)境需求下的運動訓練要求。組合訓練的方法,是指在對接受訓練的受眾進行基礎能力測評后,根據測評結果的相應體現(xiàn),對受眾的實際能力技巧進行系統(tǒng)化的分析,并針對不同受眾的分析結果對受眾的實際訓練需求進行在訓練內容上的針對性體現(xiàn)。
由于高校運動訓練對學生全面性發(fā)展具有著較高的積極意義,因而在運動訓練機制上進行相關建設,對不同學生的實際需求進行滿足,以完成對大部分學生達到訓練標準這一目的的實現(xiàn)。目前在我國高校運動訓練的綜合訓練實踐中,主要包含體能、技術、戰(zhàn)術和心理四部分訓練內容。面對著不同學生的實際訓練需求,教師可以通過對不同內容模塊的強化訓練以達到對不同標準的實際滿足。
二、高校運動訓練中組合訓練方法的應用
(一)組織體能訓練
高校運動教學不同于體育學院的運動教學需求,在實際教學效果上不需要對學生運動的技巧性進行過高要求,因而實際組合訓練的實踐主要以對學生的體能訓練為主。高校運動訓練在其內容上具有著較高的豐富性。為滿足我國高校學生對于體育項目選擇的自主性以及高校體育教學內容的豐富性,我國高校在體育運動教學的開展上具有著多項目、多內容、多形式的特點。因而組合訓練的應用對于學生的體能提升應當根據學生選擇體育學習項目的不同,來對學生的體能進行與體育項目相結合的訓練。例如,球類體育項目的學生可以結合球類運動特點進行帶球的綜合體能訓練以及不帶球的單項體育訓練,田徑類學生則可以采用負重類單向訓練以及普通的適應性訓練、核心強化訓練等體能訓練方式。
(二)注意訓練量與訓練強度的統(tǒng)一
傳統(tǒng)的運動組合訓練,往往將訓練量與訓練強度視為一大矛盾,認為訓練量與強度應當被視為一對對立的標準,在訓練中很難做到二者的實際調和。而在我國高校運動訓練中,訓練量與強度應當作為體育訓練中較為重要的參數指標而受到相應的重視。由于學生不同于運動員,其身體素質以及承受能力均較為低下,因而教師在開展組合訓練時對訓練量與訓練強度需要做到互相適應,盡可能的做到在實際訓練中使得二者相互結合,共同提升。作為高校體育運動中同樣重要的基本素質,學生綜合實力的提升對于兩項訓練均存在著需求。因而在實際訓練中二者在訓練內容及訓練手法上需要得到統(tǒng)一。
三、高校組合訓練方法探析
(一)由易到難,循序漸進
高校學生不同于職業(yè)運動員,其自身體能以及身體素質均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在接受訓練時往往很難再訓練強度上進行過快的提升。因此,高校教師在進行組合訓練時應當結合學生自身實際,對訓練方法進行循序漸進的提升。組合訓練的實際開展之前,教師可以結合體育項目的特性對學生進行基礎能力的檢測,再根據檢測結果對是及訓練的內容以及側重方向進行具有針對性的制定。在學生對訓練內容及強度進行一段時間的適應后,在此重復對學生能力的檢測以及訓練內容的制定。檢測與內容改進相互結合,以滿足實際訓練結果的階段性提升。
(二)開展技術訓練
學生對于運動項目的掌握,離不開對技巧的實際訓練。高校學生由于其大多數都未接受過系統(tǒng)化的體育運動訓練,因而在實際教學中在其技巧性上幾乎得不到體現(xiàn)。就此現(xiàn)狀而言,教師在進行組合訓練時需要對學生的技巧性進行具有針對性的訓練,以滿足學生掌握運動項目中對技巧性的相應需求。在實際教學工作的開展中,教師可以由簡入繁,從對運動項目的歷史發(fā)展開始,對學生進行由易到難的技巧性訓練,進而加強學生對于體育項目掌握的綜合提升。
(三)結合實戰(zhàn)開展綜合訓練
組合訓練的最終目的在于使學生對于運動項目的綜合性得到提升,進而基本掌握對一門體育項目的基礎技巧與基本認知。因此在實際組合訓練中當學生的體能與身體素質達到了一定標準后,且其技巧性也得到了相應訓練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組進行綜合訓練的開展。作為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的有效方式,實戰(zhàn)訓練不僅能夠提升學生在技巧性與體能上的基本素質,還能夠促進學生對已掌握的技巧進行強化提升。組合訓練中,由于不同學生具備著不同的實力與基礎素質,因而在實際訓練中對不同學生具有著不同的側重。而在開展以實戰(zhàn)為基本形式的綜合訓練時,學生對自身缺陷與優(yōu)勢能夠進行進一步的加深認識,進而促進學生在訓練中收獲更完善的結果。
結語:
高校運動訓練作為現(xiàn)階段我國高校體育教育的基本方式,其在內涵上以及教學體制上依舊存在著諸多不足。為滿足我國高校學生在身體素質與專業(yè)能力上的全方面發(fā)展需求,對學生開展組合訓練有助于在高校教學階段提升教學體制的科學性。在面對我國高校運動訓練的具體要求時,高校教師應當結合自身高校學生以及教學資源實際,對組合訓練的內容及針對性進行相應調整,以適應運動訓練的實際需求。
參考文獻:
[1]鄭謀榮;王進;何淑云;, 關麗靜. 社會轉型視角下普通高校運動訓練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新途徑研究——以寧波大學為例[J]. 科教文匯(下旬刊), 2016, (12): 36-38
[2]田波. 淺析組合訓練在高校足球運動訓練中的應用[J]. 當代體育科技, 2014, (23): 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