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生命化教學作為一種具有重要價值的教育理念,對于正處于改革期中的中學語文教學提供了可借鑒的發(fā)展方向。同時其在具體融入中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師生同期的情感體驗與課程的生成,學生的主動求索與教學情境的構建以及基于教學互動的“問題”的共建與思考三者都成為課堂生命化教學的重要體現(xiàn),這于中學語文教學發(fā)展和教學研究的探索都有著重要意義,具有其研究價值。
關鍵詞:中學語文 生命化教學 過程研究
生命化教學日益成為當前我國教育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發(fā)展方向。生命化教學理念最早是由葉瀾教授在《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一文中提出。面對當前教學中的問題與困境,其提倡改變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反對傳統(tǒng)課堂將教學簡約化歸為認識活動,忽略學生身心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指出教學要以學生為本,全面發(fā)展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同時認為課堂教學對于參與者具有個體生命價值,提倡生命化教學和生成式的課程,創(chuàng)造和構建更為互動和具有生成性的教學,并在努力推動整個課堂教學充滿生命活力的過程中,實現(xiàn)卓有成效的教學以及教師與學生的共同成長。
生命化教學作為一種具有重要教育價值的教學理念,在我國當前許多教學實踐中都得到了廣泛的實踐。而初中語文教學由于其學段和學科的特性則更加成為了生命化教學的重要陣地,而中學語文教學中生命化教學是如何開展的?前有學者在研究中提出生命化教學與語文課程聯(lián)系的情感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等具體策略,但缺乏對于生命化教學在中學教學中實際的應用過程作出深入探討和分析歸納。由此,筆者通過長期的研究思考以及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將以人教版初中二年級課文《背影》為例,嘗試探討生命化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過程。
一.師生同期的情感體驗與課程的生成過程
在實際語文課堂中,教學并不是按照既定的模式和教案進行,而應是在不斷生成中進行,這是生命化教學的對于教學的生成性提出的重要觀點,而這其中教師與學生基于文章內容所開始的同期情感體驗則尤為重要。教學中實在的文本作為客觀對象,是靜止的。教師和學生在同一時段內去接受和發(fā)現(xiàn)文章情感的表達,而此時教學基于在情感體驗上,教師、學生、教材三者之間需要達到同期共鳴,教師和學生的主體性才得到更好的體現(xiàn),學生在主動認知中感受自己的主動學習和多面發(fā)展,同時教師也在新的文章閱讀和理解中改善自身的教學和思維發(fā)展,課堂整體也成為在師生共同活動體驗中融為一體,而這無論是對于文章內容的把握,思想情感的理解以及整個教學過程的開展都具有重要意義,這樣更有利于課堂的生成,以及教學目標的達成。
《背影》一文主要講述的是“父與子”之間的深厚親情,而這種情感并不是實際文本直接表露和反映的,所以在《背影》課堂教學中,直接預設和闡述其思想感情是教學中的一大誤區(qū),教學應從具體的課文內容出發(fā),教學前期不預設文章的思想情感基調和直接講授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而通過文中四次背影的具體描寫去發(fā)現(xiàn)去體味,與學生一同去感悟出文章中四次背影的具體描寫,即懷念背影,刻畫背影,惜別背影,再憶背影以及三次真情流淚的不斷感染下的“我”與父親之間的濃濃深情。同時注重從具體細節(jié)中突出情感表達的過程,如“我”對于父親買橘過程中的細致觀察以及父親的動作神態(tài)描寫等,再結合學生通過對于文章大意和情感聯(lián)系到生活和情感經歷而產生自己的理解和情感共鳴,知人論“事”,事理交融,而不限于對于文字層面的意義的理解,這時候親情與人生意味感染至師生心中,課堂的生命活力則開始得到凸顯,整個課堂則更富有生機和互動性。
二.學生的主動求索與教學情境的構建
語文的人文性,更多的是在各式各樣的情境中生成的。只有放置到具體的教學情境中,讓學生主動地去感知文章內容,在發(fā)現(xiàn)學習中得到知識和心靈的多面發(fā)展,教學才有更加具有生機活力。而在當前教學中,教師的地位是相對穩(wěn)固和占據主動的,所以我們必須更加強調和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尋得某種意義上主體的平衡,使得整個教學有意義和富有活力地開展。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要不斷地給學生設置多重思考和主動學習的情境,結合教學目標,創(chuàng)造情境讓學生主動學習教學內容,使教學在具有引導性的同時也具有自主性和靈活性。
回到《背影》教學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從三個層面設置情境,即文章內容,思想情感,寫作特點。具體來言我們可以作出如下教學預設,首先通過多媒體或口述的方式,營造一個凝望背影的情境,學生自主在課文閱讀中找出背影描寫的段落,并分析和思考四次背影描寫的不同之處在哪里。這一層次是針對課文內容的,通過第一情境地設置引出學生對于文章內容的主動研讀和思考,學生把握了文章敘述的主干,并能從中體味到作者背影描寫時候的情感變化;第二,通過先前聯(lián)想和設問的學習,引導學生回到自身情感濃烈時的情境中,回響當時自己的反應,提出文中的“我”是如何表達情感的問題,學生產生對比閱讀的興趣,從而再次回到課文當中去尋找文中的“我”在對背影的描寫中情感的集中體現(xiàn)在哪里,為什么三次反復描寫流淚,作者的真情流露是為何?這是從思想情感的角度切入,在這環(huán)節(jié)中以調動學生的情感反應為先導,通過設置情境,學生從自身的生活情感體驗出發(fā)去感知和理解文中思想感情的抒發(fā),這樣有利于讓學生思想情感的豐富和感知,同樣使得課堂整個氣氛調動起來,在情感的思考和回味中,這也同樣是課堂生命活力的重要體現(xiàn);最后,第三個場景從寫作方法和特點的設置情境,可以采用仿寫和對比的方式,當面臨類似經歷時,你會如何抒發(fā)情感,或者對比魯迅《阿長與<山海經>》中表達作者對于阿長的深情時,有何不同,從而思考和體味《背影》在文章情感的抒發(fā)外,其如此感人至深的原因還為什么?這樣對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朱自清寫作特點和手法有著重要作用。
三.基于教學互動的“問題”的共建與思考
教學活動是在師生的互動間展開,而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則更有利于課堂主體的聯(lián)系,但問題不是預設的,也不是有既定答案的。問題的提出要基于學生的閱讀和思考間產生,教師要在學生反饋的問題中引導教學進程和學生學習,這是問題的共建。而問題的思考和解決,也并非簡單地給出“參考答案”,其應該是在師生之間討論,生生之間交流之后得出,通過討論和交流間思考問題,這對于學生的獨立思考,辯證思維,合作學習能力,以及知識的打磨和接受理解等多個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同時,教師也同樣參與進問題的建立和解答的過程,教師不再只是教案的實施者,而同樣是課堂的學習者和思考者、參與者,這樣參與方式成為教師新的課堂定位,這是容易被當前教學忽略的一點,而這對于教師的自我成長和對教學的持久信心和興趣是至關重要的。課堂不是教師的課堂,教學也不僅是學生的學習,但是只有當兩者都共同融入其中時,課程成為以教師和學生共同建立的整體時,課堂互動性和課堂活力的抒發(fā)才最終有了載體和發(fā)揮空間。
在《背影》課堂教學中會產生許多問題和問題的答案,而問題大致可有兩個層面,文章內容與思想感情,文章寫作藝術與語言特點。它們的產生同樣會出現(xiàn)在上文所述的兩點的實際教學過程中,筆者在此強調在以問題為導向引導教學進展時,必須注意學生和教師共同建構的過程,教學是動態(tài)和生成性的,師生的互動也是基于對于問題的共同創(chuàng)建和思考交流之上,才可以使得整個教學卓有成效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同時帶動學生和教師以及課堂本身生動活潑地進行下去,使得整個課堂富有生命活力。
生命化教學的實踐和研究還有許多問題需要去解決,但其教育理念是與整個時代發(fā)展以及其對教育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契合的,這正反映出生活化教學的研究所具有重要價值和空間,而當前的語文教學也正處在改革和完善的階段,如何轉型成功,如何調整語文教育教學的自身發(fā)展,生命化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有重要價值教育理念勢必會給當前的語文教育研究以及課堂教學提供一個可參考的方向。
(作者介紹:譚明,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育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