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壇生
《說木葉》一文的結構極其清楚,作者先指出古典詩詞常用“木葉”“落木”而少見“樹葉”“落葉”,接著條分縷析,探究“木葉”和“落木”更受歡迎的兩個原因:“木”有落葉的因素及原因;“木”有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帶來疏朗的秋天的氣息。
學習本文的難點在于對作者觀點的理解:一方面本文專業(yè)性較強,另一方面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還不高,而本文最突出的優(yōu)點就是作者依靠自身豐厚的文學功底,深入思考,旁征博引,對問題進行了深入而獨到的挖掘,只有用心閱讀思考,才能領會作者的觀點。而一旦領會,就會為作者嚴謹周密的邏輯性、抽絲剝繭的思辨力、新穎獨到的見解所折服,對中國古典詩歌“木葉”的意象豁然開朗。
文章首先列出四個具有共同意義的詞語——“木葉、落木、樹葉、落葉”,這四個詞語都有“樹葉”的意義,但在古典詩文中受歡迎的程度卻大不相同,“木葉”和“落木”出現(xiàn)的頻率更高。撇開“葉”與“落”這兩個與“樹葉”“落葉”相同的語素,就剩下“木”這一語素了。如果能發(fā)現(xiàn)“木”的藝術特征,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于是就有了文章的主體部分——對“木”的藝術特征的分析。
“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是“木”有落葉的因素。作者通過比較兩首詩發(fā)現(xiàn):吳均的“寒風掃高木”需要表達出樹葉越來越少的意思,所以用“木”;曹植的“高樹多悲風” 則要“借滿樹葉子的吹動,表達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這里葉子越多,感情才越飽滿”,因此選擇了“樹”。“然則‘高樹則飽滿,‘高木則空闊”——因為葉落成“木”了。這里就牽涉到一個問題:詞語的暗示性?!澳尽焙苋菀鬃屓寺?lián)想到“木頭”“木料”“木板”等,“因為葉子原不是屬于木質的”,葉就被排斥在外了。
“木”的第二個特征,是“木”有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帶來疏朗的秋天的氣息。“木”除了“木料”等意義方面的暗示性外,還會給人以形象的暗示,讓人想到木的顏色,“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讓“我們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這就是‘木葉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動的緣故”?!啊救~之與‘樹葉”,“差別就幾乎是一字千里”。
作者對“木葉”“落木”與“樹葉”“落葉”的區(qū)別,見解獨到深刻,讓人茅塞頓開。但有兩點還應該引起學生的注意:一是除了“木葉”“落木”本身的文藝特征而讓人格外垂青外,中國古典詩詞悲秋題材的盛行也是“木葉”“落木”更受歡迎的原因之一,因為蕭瑟的秋風中孤零飄舞的“木葉”和“落木”更契合離人或游子的形象,更易讓人產生“人生無常”的悲吟;二是作者在文章中強調的只是“木葉”“落木”或“樹葉”“落葉”哪一個出現(xiàn)的更多一些,而不是說孰優(yōu)孰劣。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舉的例子,選擇不同的題材,抒發(fā)不同的情感,則“寒風掃高木”,“高樹多悲風”,二者就互有不可替代的表達效果。如果套用《咬文嚼字》中朱光潛先生的說法,或許更明晰:“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時時求思想感情和語言的精練和吻合”,才能“達到藝術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