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雄
摘 要:在數學教學生活化方面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我們只有通過教學內容生活化、教學過程生活化、教學實踐生活化這一策略,才能將高中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應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分析并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高中數學;教學生活化;方法研究
教育教學改革已經進行了多年,許多從事數學教學的教師在多年的改革中積累了大量的教學經驗,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等方面均做出了創(chuàng)新、改進,尤其是在數學教學生活化方面做出的改變比較大。
一、高中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分析
1.必要性分析
世界上的任何一種理論都是來自實踐,實踐是理論的基礎;理論高于實踐,對實踐有指導作用。數學理論也不例外,同樣是源于實踐,高于實踐,又指導作用于實踐。數學知識與理論在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中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一門學科都無法替代的。因此,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有義務也有責任在數學教學中讓學生接觸更多的與數學有關的生活實例,此外還必須引導學生結合數學知識更廣泛地深入到生活中去,感受、學習、掌握和應用“生活中的數學”。
2.可行性分析
高中數學的教材在內容編排上與生活緊密相連,改革后的高中數學教材,聯系生活實際的例子比比皆是。這樣的教材編排為數學教學生活化提供了基本的保障,完全可以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慢慢懂得: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比如,必修中有一個與生活中“儲蓄”緊密相連的數學內容,其中提及了一個術語“復利”。教材在這里的處理是采用了比較新穎的“旁白”式對這個術語進行了解讀:復利是把前一期的利息和本金加在一起作本金,再計算下一期利息的一種計算利息的方法。這樣一個實例與解讀,不僅讓學生明白了“復利”是怎么計算的,而且讓學生清楚了數學是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同時又可以為生活服務的學科。學生學習這部分知識時,會感覺數學離我們很近,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
二、高中數學教學中常見的問題
1.與生活實際過于疏離
有一部分數學教師為了追求升學率,即便是教材編排上與生活實際聯系很緊密,但是教師在處理這類問題時卻往往采取簡化的手段,把與數學“不相干”的生活內容部分“省略”掉,直接“撈干貨”,把生活化的數學“簡化”成純數學題來解答。比如,在進行“集合”教學時,有的教師在導入新課教學這一環(huán)節(jié),便省略了教材中關于“天空中……”、“草原上……”、“海洋里……”以及學生的“自我介紹”部分,而直接由“自然數集”、“有理數集”導入新課。這樣過于與生活疏離的處理,使這節(jié)課的教學顯得格外枯燥,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調動起來,教學效果也達不到理想預期目標。
2.生活實例過于“扁平”
有部分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處理生活化的問題比較簡單,體現在生活實例過于“扁平”化。比如,集合中子集的教學,有的教師在引導學生列舉生活中的實例時,力求“全面”,人物關系、動物關系、植物關系、材料關系等等,沒完沒了地糾纏在這些生活實例中,致使原來還是興趣盎然的學生,對后面的教學內容沒有心思再繼續(xù)聽下去。像這樣過于平化的生活實例不僅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無法讓生活化的實例起到應有的效用。
三、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方法
1.教學理念生活化
培根說過:“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作為高中數學教師,只有在進行數學教學時,將生活化的理念深深地根植于腦海里,才有可能使教學行為加以改變,才有可能把數學教學生活化踐行于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不僅如此,作為課程改革的實踐者與實施者,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一定會垂直作用于學生并直接影響到教師的教學效果、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身為數學教師,必須認真研究教材內容,并將教材中的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密切聯系,把生產與生活中的實例引入課堂,把課堂上學習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產、生活當中去,使數學知識與生產、生活實際科學地、恰到好處地相互融合。
2.教學內容生活化
首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生活化內容。在高中數學教材中,許多章節(jié)都編排了與生活有關的內容,數學教師完全可以通過靈活應用教材而把現實生活中的實踐融入數學教學中去。比如,高中數學必修2“點、線、面之間的位置關系”中,先介紹的是直線與平面的位置關系,教材中有一幅畫,畫的是跑道上擺放著的跨欄。接著,將這個跨欄與地面抽象出的“線”與“面”畫出來,分別討論這些“線”與“面”的關系,從而得出了直線與平面的三個位置關系結論:有無數個公共點;有一個公共點;沒有公共點。其次,充分發(fā)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無論是生產生活中,還是學習生活中,我們只要留心,就會發(fā)現很多可以利用的數學素材。教師一定要結合教學內容需要,引導學生觀察并收集校園里、家庭中和社會上各種場所中的數學素材,并將所學的數學知識與這些收集到的數學素材加以融合,充分感受數學與我們息息相關,與生活緊密相連,樹立學好數學、用好數學的信心,激發(fā)產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使數學學習變得可觸、可見,變得更加生動、具體。
3.教學過程生活化
課堂教學過程一般可分為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導入新課、新課教學、鞏固練習、課后作業(yè)或課外作業(yè)。教學過程生活化就是使這幾個環(huán)節(jié)生活化。導入的生活化就是在導入新課這一環(huán)節(jié),采用貼近于學生生活的生活化手段。心理學理論告訴我們,當學習的內容與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比較貼近時,學生容易同化從教師那里接收到的學習信息,接受知識的程度越高,學習效果越好。
4.課外實踐生活化
數學教學生活化不能僅局限于課內,而是要延伸到課外實踐中。比如,可以通過開設生活化的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應用、發(fā)展數學,可以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可以引導學生發(fā)現身邊的數學素材。比如,在學習了“函數的概念與基本初等函數”之后,可以給學生一個實習的機會,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通過查閱資料或是社會調查的方式,也可以借助于參加書籍和網絡,寫出一個有關“現實中的函數實例應用”的報告,或是結合新近出臺的國家購房及房貸政策,寫出一個“家庭房貸優(yōu)化方案”,分別討論購買一套住房、兩套住房的貸款方案,提醒學生一定要注意結合家庭收入情況。
四、結語
身為高中數學教師,只有在生活化理念的支配下,踐行生活化行為,并通過教學內容生活化、教學過程生活化、教學實踐生活化這一策略,才能將高中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與學生一道共同收獲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恰當融合的甜美果實,使學生對數學的學習不再畏懼,不再厭倦,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培養(yǎng)學生應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分析并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