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倩玲
摘要:詩性喪失是當前高中語文教學所存在的問題之一,已明顯制約了教學效果與質量的提升。面對詩性漸行漸無的現(xiàn)狀,詩性靈動的回歸已成為語文教學所必須深思和改進的課題。本文從四個主要方面進行探索,以期臻于語文教學的新境界。
關鍵詞:詩性靈動;語文教學;境界
語文是一門語言的藝術,與其他語言一樣,也是由言語形式(文)和言語內容(質)兩部分構成,具有言本位的特點。文質兼美一直是人們對語言文字的孜孜不倦的追求,“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只有文筆優(yōu)美、思想深邃、語言精辟、寓意深刻的文章,才堪稱經(jīng)典美文,也是文質兼美的典范。于漪在其教育叢書中認為,語文是最具靈氣的,最具人性的,充滿了詩性靈動,無論教與學語文,都是一種美的享受。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將語文的言語形式與言語內容充分融合,使語文課變得更加靈動飄逸,充滿激情,富于美感,以促進學生言語思維和語文素質不斷提升。
一、現(xiàn)狀分析:詩性漸行漸無
語文是學生學好其他各門學科的重要基石,然而,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由于受到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影響,當前的高中語文教學中,還依然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不僅影響了語文文質兼美、詩性靈動、人文美育功用的發(fā)揮,也制約了高中語文教學效果與質量的提升。
首先,部分教師尚未完全轉變教學理念與思路,積極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與手法。素質教育在我國已經(jīng)施行多年,新課標也對素質教育的目標與要求進行了詳細規(guī)范,但部分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還依然受到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影響,教學創(chuàng)新性不足,無法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
其次,在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與模式的時候,沒有充分做到以生為本。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學生是語文課堂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指導者,在進行教學模式與教學手法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一些教師缺少對學生學情充分而深入的了解,導致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的目標性與針對性不強,盡管教學形式得到有效創(chuàng)新,卻無法有效彰顯語文課的靈性與智慧,教學成效也得不到切實的提高。
再次,碎片化的教學窒息了文本的生氣。文本是有生命和活力的,語文教學需要“披文入境”,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激發(fā)出文本的生命力,使其發(fā)揮出強大的藝術和人文感染力,從而促進教學目的順利達成。然而,筆者發(fā)現(xiàn),不少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習慣將文章“大卸八塊”,然后逐塊進行教學,或者是根據(jù)高考要求,從語文課程中抽取重點來講解。這種碎片式、肢解化的教學,可能強化了語文課與高考對接性,但卻直接抹殺了語文教學的詩性靈動之美和人文美育作用。
二、策略選擇:喚回靈動詩性
(一)教材挖掘:凸顯人文元素
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的特點,在教育實踐中,語文的工具性特征通常被作為教學的重點目標。例如,在進行文言文教學時,一些教師往往偏重對特殊句式、虛實詞等的闡釋,在此基礎上,再對文言文進行翻譯。入選高中課本的文言文,一般都是文質兼美、內涵蘊意豐富、極具人文教育價值的優(yōu)秀作品,這種教學方式未充分踐行語文教學的人文美育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新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高中語文教學應加強對語文文化精神教學的重視,例如,高中語文教材中的《陳情表》強調至情至孝,而《項脊軒志》則突出至情至性,這些都是具有高度教化價值的人文美育素材,對學生自身綜合素質和高尚道德品格的養(yǎng)成,可謂是裨益無窮。因此,高中語文教師應注重樹立人文教學觀念,充分挖掘教材所蘊含的人文精神,這是讓高中語文教學變得詩性靈動的基礎和前提。
(二)內容呈現(xiàn):強化靈動思維
靈動的言語思維是良好的言語表達的基礎,思維清晰的人必定語言條理清楚。因此,高中語文教師要在言語內容教學中,充分貫徹靈動思維的訓練。語文的聽說最終是為讀寫服務的,這也是語言學科的共性特征,高中語文教師應深入理解和把握言語內容的內在邏輯,引導學生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去探究內容背后所蘊含的作者的思路與情感,以此來強化學生靈動思維的訓練。一般來說,可采用三種方法來訓練:一是橫向縝密性思維訓練,橫向縝密性思維強調思維的完整和周密,針對某一問題或現(xiàn)象,學生將其多種原因與結果羅列出來,并按合理的邏輯順序進行表述;二是縱向性深入思維訓練,這種方式也就是哲學上所說的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學生在原因分析的基礎上,層層深入思考,探尋問題的本質,從而升華認知,提高自我;三是求同存異的思維訓練,唯有比較,方能見真知灼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針對學生所學的內容,按照特定主體或邏輯規(guī)律,進行分類整理,然后進行求同存異的比較分析。例如進行《更衣記》教學時,可設計一些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歸納與演繹的思維訓練,比如張愛玲的文字描述非常優(yōu)美、熱烈,然而其議論卻往往冷漠,甚至一針見血,針對這個結論,找出文中例句進行評析。
(三)教法甄選:激活想象智慧
形式與內容是統(tǒng)一在語文教學中的,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說,言語形式和言語內容是同時成就的,二者是相輔相成、彼此融合的關系。平實的言語教學形式,可以促進學生分析、比較、概括等邏輯思維的發(fā)展,而生動的言語教學形式,則會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促進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對于語文教師來說,如果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不強,則應引導學生學會在審題的基礎上,概括出所學知識的主題,然后列表分段落進行內容分析與概括,最終形成清晰的、整體的認識,并用準確簡明的語言表述出來。這樣將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簡明、準確、清晰、連貫的思維習慣。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形象表達方式的訓練,以促進學生形象思維的發(fā)展。針對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充分想象場景畫面,并用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等多種方式進行表達,以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及靈感。在表達的過程中,學生要善于運用修辭手法進行語言美化。例如,進行詩歌教學的時候,筆者就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在讀懂詩歌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詩歌所表達的意象和畫面,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味到詩歌意象所描繪的意境,以及詩歌中所蘊含的豐富的情感,從而實現(xiàn)對文本情感層次的解讀。
(四)學用結合:放大應用空間
藝術來源于生活,語文教材中所選的課文都是藝術的精華,是智慧的結晶。通過學習和品鑒這些優(yōu)秀作品,將能有效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fā)展。但從實際來看,很多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由于過于重視語文工具性教學功能,側重知識灌輸和寫作技能培養(yǎng),導致教學的實用性和創(chuàng)新性不足,學生的想象力、寫作靈感和創(chuàng)新思維得不到有效的發(fā)揮,使得語文教學枯燥乏味,缺少生動的趣味,學生也無法做到文思泉涌、佳作頻出。因此,高中語文教師應在實用性和創(chuàng)新型教學理念的指導下,從多個維度來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從實用性角度來說,以作文教學為例,“鳳頭、豬肚、豹尾”是元代文人喬夢符提出的寫“樂府”的章法,現(xiàn)已成為優(yōu)秀作文的“六字標準”。別具一格的開題能讓人眼前一亮,而精彩的結尾則會對全文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為此,教師可以按照各個擊破的方法,有針對性地進行目標教學,例如,強化作文的開篇與結尾練習,深入理解材料,準確立題等等。從創(chuàng)新角度來說,創(chuàng)新本來就是語言藝術的特點,尤其是在作文教學中,創(chuàng)新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影響因素。在每年高考中,都會出現(xiàn)一些滿分作文,這些作文無不閃耀著創(chuàng)新的精神。高中作文創(chuàng)新性教學,需要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來進行。對于具有一定寫作天賦、文筆優(yōu)秀的學生來說,要加強其作文創(chuàng)新性的培養(yǎng),引導其打破常規(guī)思考,寫出立意獨到、見解深刻、酣暢淋漓的佳作;而對于普通學生來說,要在保證實用性教學效果基礎上,進行適當?shù)膭?chuàng)新提升,做到循序漸進、水到渠成。
總之,高中語文教學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任務。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一定要針對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不斷深入研究和剖析,以生為本,改革創(chuàng)新現(xiàn)有的教學模式與方法,以充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語文素質和作文能力的不斷提升,從而日漸臻于高中語文教學至高境界。
參考文獻:
[1]常玉榮.高中語文現(xiàn)代文教學實用策略淺議[J]. 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S1).
[2]王曉亭.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求異思維運用探討[J]. 語文建設,2015,(12).
[3]李倩.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對策探析[J]. 教育教學論壇,2015,(28).
[4]尹萍.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實施求異思維引導教學[D].貴州師范大學,2014.
[5]袁家強.論求異思維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實際運用[D].河南大學,2013.
編輯/岳 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