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瓊
【摘要】古詩,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壺陳釀,無論淺酌還是深嘗,都能讓人陶醉其中。當下的古詩教學,應具有強烈的年段目標意識,不同的學段,應有不同的教學側(cè)重點。運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引導學生探得不同層次的古詩魅力。
【關(guān)鍵詞】年齡特點 年段目標 側(cè)重 誦讀 品讀 拓展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5-0121-02
古詩教學的方法策略中國詩詞大會無疑在2017之春火了一把。無論是一往情深的資深詩詞研究學者,還是驀然駐足的老百姓,大家從熱鬧中走來,都對詩詞有了特別的“感覺”。其實,無論歲月是否在意,詩詞一直都在我們的生活中緩緩流淌……
中華古詩文傳承了數(shù)千年,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它植根于中國的以往,編織著中國未來的希望,是中華民族文化永遠的根。一個民族的生存和發(fā)展,不僅僅有科技經(jīng)濟層面的需求,更有文化靈魂層面的需求,民族文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是至關(guān)重要的。所以,古詩文教學有傳承民族文化、鑄造青少年靈魂的重大意義,古詩文教學理應責無旁貸地肩負起民族文化復興的教育責任。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diào):“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要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017年2月6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guān)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正式公布。古詩文教學,便是這傳統(tǒng)文化最有力的體現(xiàn)之一。
詩如畫詞如歌,在不同的人眼里,一首首雖短猶長的詩詞,便是一道道不盡相同的風景。孩童快樂地誦,智者則善而用,學者咀嚼迂回,確是截然不同的層次。那么,當下小學階段的古詩教學到底應該奔著怎樣的目標去?如何教才得法?這兩個問題,實在值得我們好好想一想。
首先,古詩教學的意義何在?為了測驗考試能得分?為了與人交際能出口成章顯威風?為了在詩詞大賽中多背出幾首古詩?很顯然,這些都是對古詩教學的淺薄理解。引導學生探究古代詩人在一首首短小的詩詞中運用的華麗詞藻、埋藏的至真情感、揭示的深刻道理、展現(xiàn)的獨特風格,對培養(yǎng)浸孕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2011年版《課標》中提出:“小學生要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類優(yōu)秀文化營養(yǎng)”……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在每個學段中都安排了背誦優(yōu)秀詩文的目標,第一學段為 50 篇(段),第二學段為 50 篇(段),第三學段為 60 篇(段),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的附錄 1 中,為1-6 年級的小學生推薦了 75 篇優(yōu)秀古詩詞。 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入了 63 篇完整的古詩詞,其中課文 51 篇,練習中 12 篇,在練習之中還選入了各代供 36 位名家的古詩詞片段,這為古詩教學提供了充足的資料。
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小學古詩教學應當充分“成長”起來。遵循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們可以把小學階段的古詩教學策略界定為“誦讀”、“理解”“品味”和“積累”。而低中高三個學段,應當圍繞這幾個目標,有不同的側(cè)重點。
第一想,未成曲調(diào)先有聲——低年級以“誦讀”為重。
這個學段的“誦讀”以讀準詩歌的字音,掌握詩歌的“常規(guī)”節(jié)奏,讀出詩句的一般起伏,也就是按音節(jié)劃分讀。首先,讓孩子借助注音,一遍一遍,字正腔圓把詩歌讀準。最初接觸古詩的孩子,并未了解古詩文獨特的誦讀韻律,他們會如同讀普通課文一般去讀。這是很正常的。在這個時候,老師及時的對比范讀,就會形成鮮明的對比,讓孩子去感受去發(fā)現(xiàn)讀古詩的方法。例如:在教學《一去二三里》這首詩的時候,由于文字淺明,孩子在課堂上大多都能自信響亮讀出來。這時,老師也來加入讀,把氣息穩(wěn)住,節(jié)奏突出,讀出五言絕句的一般節(jié)奏“二二一”:
師:“同學們,大家讀得都很準確了,老師也想來讀,請認真聽一聽,看看老師讀的和大家一不一樣!”
師放慢節(jié)奏范讀:“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边@個時候,學生大多都產(chǎn)生了強烈的感受,便讓他們大膽說說
師:“你們發(fā)現(xiàn),老師讀的有什么不一樣呀?”
孩子們或許說不清楚,但是感受是嶄新的,是興奮的。這個時候,便可以水到渠成的帶著學生來讀。
師:“讓我們一起來試試好嗎?老師讀一句,你們讀下一句。”
師:“一去\二三\里……” 生:“煙村\四五\家……”
師:“亭臺\六七\座……” 生:“八九\十枝\花……”
孩子在充分的模仿中感受到節(jié)奏感,于是誦讀的興致更高。此時,老師還可以變換成“二三”節(jié)奏,讓孩子們進一步去模仿、去感受古詩韻律美:
師:“一去\二三里……” 生:“煙村\四五家……”
師:“亭臺\六七座……” 生:“八九\十枝花……”
一來二去,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了詩歌誦讀的獨特韻律,從中感受朗讀吟誦的快樂。從而,為讀好古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讀出“詩”韻的基礎上,可通過提供圖畫和故事,啟發(fā)孩子發(fā)現(xiàn)詩中描寫的事物,帶著一定的想象去讀,從而使誦讀更有意思。
第二想,入情入境詩中行——中年級以“誦讀”“品味”為重。
中年級的誦讀與低年級的有所不同。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感悟能力不斷提升,誦讀不能只停留在常規(guī)的節(jié)奏和音律上。在誦讀過程中,應引導字詞“對仗”比較,誦讀語氣高低快慢變換嘗試,注重節(jié)奏的“意義劃分”。例如:在教學《獨坐敬亭山》的時候,應當引導學生這樣讀:“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睘槭裁催@樣讀呢?因為詩中字詞,自有著不同的親疏關(guān)系。首句中,“盡”是“高飛”后的結(jié)果,末句的“敬亭山”更是渾然一體不能分開讀的。孩子們有能力找到讀得更合情理的方法。
值得強調(diào)的是,對于學生而言,不同的經(jīng)驗和感悟能力,不同的研究程度和不同的觀點側(cè)重,都會對古詩詞有著不同的理解。多數(shù)教師在引導學生“品析”的過程中過于瑣碎,將答案鋼化,非得讓學生一字一句解釋個清楚一致不得。這顯然是不可取的,我們應該拋棄繁瑣無趣的分析,為孩子提供更多深入研究的方式方法。如:結(jié)合詩人背景資料、創(chuàng)設詩文情景、突破個別難點字詞、引導深入思考和想象,把古詩畫成畫,寫成文等方式輔助學生整體把握詩歌大意。其中,尤其值得我們深究的是以下幾點:
一、以“對比”的方式品味詞語的運用巧妙,以提升學生的古詩文審美能力。一如《憶江南》中一個“綠”字的反復考究,這樣的引導,能使學生在遣詞造句上有著更深的體悟。
二、挖掘文本內(nèi)涵,引導學生從字面讀進去,通過詩句,與詩人進行心靈對話。揣摩詩句中蘊含的哲理、情誼和品質(zhì)。
三、引導學生帶著深入的理解和想象去誦讀詩句,反復品味其中美妙之處。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深入感受詩文畫面,追問越深入,情感越貼近,方可讀得越好。
第三想,主題拓展重積累——高年級以“品味”“積累”為重。
到了高年級,學生對于古詩的學習已經(jīng)有了相當?shù)慕?jīng)驗。朗讀的技巧已經(jīng)無須過多費時,我們應該把時間用以引導學生深入品味賞析。在這個階段,細查古詩的習作背景,細究詩文的遣詞造句,細尋詩人的伏筆潛情,細悟詩眼的妙處所在。處處引導學生深入,提升學生自讀自悟自品自賞的能力,與古詩文本進行對話,與詩人創(chuàng)作情感產(chǎn)生共鳴,從而產(chǎn)生有與眾不同的發(fā)現(xiàn)和體悟,進一步體會古詩的意境之美。
此外,在此學段值得強調(diào)的是“拓展積累”。教材是“點”,我們應引導學生拓寬至“面”。
一、同類主題拓展。例如,教學與梅有關(guān)的古詩,可以尋來數(shù)篇梅,讓學生廣
泛地讀一讀,自主發(fā)現(xiàn)不同詩人筆下的梅,有著什么異同之處。究其不同的妙處,反復品讀玩味,并進行積累。又如在教學《芙蓉樓送辛漸》的時候,可以喚起學生的記憶,引導學生尋找更多的送別詩。從而使學生了解不同詩人采用的寄情方式有何不同,借托的事物有何不同等等;可以引導學生對于同一朝代的詩人的背景資料和詩歌風格進行對比式研究,從而體會詩人不同的創(chuàng)作風格。
二、詩人風格探究。長時間的品讀會讓學生產(chǎn)生審美疲勞,無法對古詩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在這種情況下,不糾纏于詩意手法,而是引入情感趣味,效果則會大大改觀。如老師在教學《惠崇春江曉景》時,頗具意味地描繪惠崇與東坡間發(fā)生的故事,在教學《贈汪倫》時,情深意切地介紹汪倫使計讓李白來到桃花潭的趣事,均能讓學生意猶未盡,入詩入情。
綜上所述,在目標意識的引導下,為不同年段的古詩教學設計出不同的教學側(cè)重點,才能最大限度提高故事教學的課堂效率和效果。讓當下的古詩教學綻放該有的異彩。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小學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