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春慧
【摘要】本文以古漢語教學目的和內(nèi)容為切入點展開論述,分析了當代高校古漢語的教學現(xiàn)狀,并結合筆者教學實踐提出了改善高校古漢語教學現(xiàn)狀的若干建議,以期與同行交流探討,共促進步。
【關鍵詞】古漢語 高等教育 現(xiàn)狀 教學思路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7-0055-01
一、古漢語教學的目的與主要內(nèi)容
(一)目的
從整體上看,高校古漢語課程的開設目的主要是為提高當代大學生閱讀古書的能力,以此幫助學生正確、全面、系統(tǒng)的認識現(xiàn)代漢語和古代漢語之間的繼承、發(fā)展關系,實現(xiàn)現(xiàn)代漢語分析和運用能力的同步提升;同時,引導學生批判性地繼承古代的文化遺產(chǎn),建立完整齊備的個人文學知識體系,以為將來的語文教學打下扎實功底。
(二)主要內(nèi)容
當前高校古漢語教學內(nèi)容主要分為兩類,一是古漢語理論教學,二是古漢語文選教學。其中,古漢語理論教學包括了文字、詞匯、語法和音韻教學,即,圍繞漢字的起源、漢字的結構、漢字的書體演變、古書中的用字;單音詞與復音詞、詞的本義與引申義、古今詞義的異同、同義詞的辨析;詞類活用、古代漢語的詞序、古代漢語句子成分的省略、古代漢語的判斷句、古代漢語的被動表示法、副詞、代詞、介詞、連詞、語氣詞和詞頭、詞尾;古代的語音、通假字等方面展開。而古漢語文選教學的選材,則主要引用了下述古文學作為示例:《精衛(wèi)填?!贰犊涓钢鹑铡贰杜畫z補天》《齊桓公伐楚》《鞌之戰(zhàn)》《蝜蝂傳》《鄭伯克段於鄢》《季氏將伐顓臾》《子路從而后》《呂相絕秦》等等。
二、高校古漢語教學的現(xiàn)狀概述
據(jù)教學觀察和調(diào)研結果顯示,目前高校古漢語教學普遍存在下述問題:教學形式單一,學生學習積極性缺失。實踐中,大多數(shù)高校將古漢語教學重點放在了字詞的解釋和語法問題上,所選用的古漢語教材風格和內(nèi)容也大體一致,主要以文選、常用詞講解、理論知識等為授課中心,而忽略了古漢語課文示例與字詞之間承載的歷史和文化信息,這就是學理上所稱的“重言輕文”現(xiàn)象。同時,為體現(xiàn)古漢語知識的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多數(shù)教師常耗費大量課時為學生講解字詞文義,學生被動地聽講,機械地記筆記,難以體現(xiàn)學習主動性,遑論求知欲望的激發(fā)。長期受到這種教學形式的影響,學生對待古漢語的學習極易產(chǎn)生枯燥乏味感,認為古漢語難學難懂,實用性不強,再加上刻板的學究式語言,缺乏生動性和形象性的講學方式,使得學生學習積極性逐漸消磨殆盡,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厭學之氣,更別說開展自主學習。據(jù)某高校以“古代漢語知識最重要的來源”為主題開展的抽樣調(diào)查反饋結果顯示,約七成大學生選擇了“課堂教學”,兩成大學生選擇了“網(wǎng)絡教學”,僅一成大學生選擇“課外自主學習”,由此可見,當代大學生自主學習古代漢語的情況并不理想。
三、改善高校古漢語教學現(xiàn)狀的具體思路
(一)革新古漢語教育教學理念,重視學生主體地位。
基于前述可知,“重言輕文”的教學方式顯然違背了語言的教學初衷,不僅消磨了學生對古漢語學習的興趣,也扼殺了歷史文化的鮮活生動。因此,革新古漢語教學觀念,尊重學生課堂主體地位是改善高校古漢語教學現(xiàn)狀的首要之舉。這就要求教師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nèi),盡可能避免“一言堂”的授課方式,變“教”為“學”,重視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學會并運用啟發(fā)式、誘導式、研究式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自主分析,善于借助工具書和查閱資料來解決問題,從而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教學中得到啟迪,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促其逐漸培養(yǎng)思考和研究問題的興趣。其次,要貫徹教學相長、百家爭鳴的精神,鼓勵學生在掌握教材內(nèi)容、基本觀點的基礎上,踴躍提出與教材不同的體會、感受和觀點,積極開展古代名家作品討論活動,以開拓學生思路,培養(yǎng)其探索精神,實現(xiàn)獨立思維與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
(二)明確古漢語學習文化價值,調(diào)動培養(yǎng)學習興趣。
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最有效的心理動力,直接影響到學習效果好壞。實踐中,時常可以聽到學生對古漢語學習的抱怨,認為古漢語學習的內(nèi)容距今久遠,猶如“天書”般隱晦難懂,字詞之間看著毫無聯(lián)系。究其原因,缺乏語言觀念是主因之一。由于語言觀念的缺失,使得學生漠視古漢語的文化價值,進而提不起學習興致。要改善這一現(xiàn)狀,興趣的激發(fā)是關鍵。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抽出部分課時,專門用于圍繞古漢語及相關問題展開輕松、有趣的對話交流。例如,古漢語教材通常采用繁體字排印,部分學生因閱讀涉獵范圍較窄,并不通曉繁體字,甚至對這些反復的字形心存厭惡,對此,教師可引用造字緣由的故事實例來讓學生理解漢字的形體并非單純記錄漢語的符號,而是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反映著漢民族的文化特征。以“取”字為例,古字形寫作“以手取耳”狀,皆因古時捕獵或殺敵時,通常都以割耳作為記功憑據(jù),故而以手摘耳為之“取”。由此使學生在興趣的驅(qū)使下,潛移默化地體會和感悟古漢語的意識形態(tài)之美,激發(fā)起對古文學作品的學習與研究興趣。
(三)結合古今詞義異同,引導學生體悟漢語的繼承。
古漢語有其固有的特點和內(nèi)在規(guī)律,了解古漢語詞匯的特點及古今詞義差異,掌握辨認、分析詞義的方法,是提高古漢語教學水平、改善古漢語學習效率的有效之舉。因此,教師講授過程中要全面分析古今詞義異同的幾種情況:即,古今意義基本未變、古今意義完全不同、古今意義之間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從中掌握詞義的擴大、縮小、轉(zhuǎn)移,詞義的感情色彩變化、輕重變化等。以詞義擴大為例,古漢語中稱作“江”,一般特指長江,“河”則特指黃河,二者在古時都用屬于專有名詞。如《孟子》中“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漢是也”的“江”與“河”,就分別特指“長江”與“黃河”。而今,現(xiàn)代漢語中的“江”,已然成為“江水”之統(tǒng)稱,“河”則泛指水道與河流。此外,還有“睡”字。古漢語中的“睡”,一般特指坐著打瞌睡,如《史記·蘇秦列傳》中“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此處“睡”字作“坐著讀書時打瞌睡”之解。而現(xiàn)代漢語中的“睡”,則解釋為一切形式的睡眠。再如,“焚”字,古漢語中概述為“焚,燒田也?!币话闾刂阜呕馃搅忠試C,如《孟子·許行》中“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而現(xiàn)代漢語中則解作一切形式的焚燒。由此可知,通古博今,掌握古今詞義異同,不僅是保證古漢語學習穩(wěn)定性的前提,也是古今漢語之間繼承關系的直觀體現(xiàn),應給予重視。
四、結語
隨著素質(zhì)教育推行的一系列措施不斷深入,作為重要的人文學科之一古漢語教學現(xiàn)已成高校學生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古漢語教師要正確認識并重視古漢語教學對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全面系統(tǒng)地運用所學古代漢語基礎知識分析、閱讀和理解一般文言文能力的重要作用,積極實踐,反復探索,巧用古漢語之“手”,為大學生現(xiàn)代漢語運用能力的提高和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奠定文化基礎。
參考文獻:
[1]溫美姬. 讓古代漢語不“古”——談提高古代漢語教學效果的方法[J]. 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 2015(1):115-116.
[2]廖榮娟. 古代漢語教學中相關知識的引入[J]. 語文建設, 2016(14):23-24.
[3]華敏. 試論古代漢語教學中的“深入淺出”[J]. 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版, 2015(4):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