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禹含
摘要:《孝經》正式宣布“孝”的經典化的同時卻隱含著以下幾個沒有解決的問題:(1)“孝”有沒有一個的標準,如果有,是什么?(2)“孝”到底是什么?(3)為什么一定要“孝”?表面上來看,《孝經》對三個問題都進行了回答,那么,《孝經》是否真的解決了這些問題,則有必要就《孝經》來考察一番了。
關鍵詞:孝經 孝文化 孝的定義問題
中圖分類號:G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8-0082-01
《孝經》在晚唐被列入十三經后,正式確立“孝”的經典化,同時意味著“孝”有了一本可以實施的說明書。這樣一個事實卻隱含著以下幾個沒有解決的問題:(1)“孝”有沒有一個的標準,如果有,是什么?(2)“孝”到底是什么?(3)為什么一定要“孝”?表面上來看,《孝經》對三個問題都進行了回答。《開宗明義章》便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边@是回答“孝”是什么;其后《天子章》《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庶民章》則是用來回答孝的標準以及孝的作用,也就是第三個問題。
一、“孝”的標準
《開宗明義章》所回答的問題是“孝”是什么,因為如果不先回答這個問題,那么在概念不明晰的情況下接下來的推論可能會出現(xiàn)很大問題,所以“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墒沁@句話實際上仍然沒有說明孝是什么,而只是說明了孝和德、教的關系。孔子提出“孝”在前,是為了說明“孝”的重要地位,而對于“孝”的外延和內涵卻無從說起。先秦諸子哲學的一大特點是在一個概念的使用上,如果要先對概念進行定義,那么大多數(shù)情況下所采取的方法是“說明”,如: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學而》)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匈忏辟?,其中有物?!兜赖陆洝ざ徽隆?/p>
這種表達方式更像文學上的描寫某物像什么,而非說某物是什么。當然,這跟先秦可供哲學思考的詞匯數(shù)量有關。其次,先秦哲學的思考重心也在現(xiàn)實而非抽象,因此這種表述方式也不奇怪。只是如此一來,不得不承認不論是《孝經》的作者還是其重要注家唐玄宗都沒有正面回答這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二、“孝”是什么,為什么要孝
第二個問題和第三個問題的回答是五種身份的“孝”以及其結果。天子“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然后“愛敬盡于事親,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這就是“天子之孝也”,諸侯則是“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jié)謹度,滿而不溢”,所以“富貴不離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其他三種身份大同小異。不難看出,“孝”與其所可能引發(fā)的結果因其身份不同而不同,表面上看,《孝經》規(guī)定了每種身份的“孝”與如何盡孝,但實際上是由于無法用當時的語言來定義“孝”,所以只好用不同的場景身份來說明孝以及孝的好處。
《孝經》中有極重要一章《諫諍章第十五》中提到了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如何防止愚孝??鬃咏o出的答案是“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不爭于父,臣不可不爭于君”。唐玄宗注:“不爭則非忠也?!睜幵诖伺c諫同義。那么同樣的問題是,判斷不義的標準是否存在,如果存在,是什么?這個問題是由前三個問題一脈相承,由于無法提出一個標準,那么就意味著要人實行主觀判斷,而主觀判斷與一件事實通常有兩種關系:符合或背離,至于在多少程度上符合或背離則要依據(jù)具體情況。但只說不爭為不孝,便不怕爭了也不孝?韓非子在《五蠹》中舉了一個例子,楚國有個人叫直躬,其父偷羊,作為兒子的直躬舉報了父親,導致父親被殺。韓非因此說:“以為直于君而曲于父,報而罪之。以是觀之,夫君之直臣,父子暴子也?!边@里就出現(xiàn)了分歧,對韓非來說,忠孝難兩全;但對《孝經》來說,忠孝則是一體的。這就是由于沒有一個可以界定的標準,所以同樣是主觀判斷,卻是南轅北轍。
三、“孝”對我們的啟示
首先,中國人非常強調血脈關系,在血脈關系中也存在遠近之分,這就影響了對待血緣關系內外的態(tài)度。血緣關系加上家長制,要求子女盡孝看起來理所應當,但通常情況這樣做的理由僅僅是“因為你是子女”或者“因為我是父母”?!靶ⅰ钡男袨閼撌前l(fā)自內心的自愿,這意味著是一種自由的選擇活動。
其次,孝的無標準化意味著個體自身無法審判自身,一個人的行為是否為孝需要他人來證明,這看起來是矛盾的:孝是發(fā)自內心自愿的行為,這意味著只有自己才知道是否自愿。但在確定孝名是否成立的時候,又要依靠外在人事——無論是父母還是其他人。
最后,隨著個體意識到自我的存在,意識到了他們可以脫離父母而存在,這跟過去是完全不一樣的。如果說西方中世紀到現(xiàn)當代走的是從上帝手中奪回自由的道路,那么中國人現(xiàn)在走的就是從血緣關系網中找到自我獨立存在的道路。在這樣一種發(fā)展前景下,“孝順”作為一個中間地帶,當代人所要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找到孝與自身之間的平衡。
參考文獻:
[1]老子.道德經[M].北京:線裝書局,2014.
[2]孔子.孝經[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