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周杰
“孝”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之一,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和特征。而宋代正值家族觀念形成、理學發(fā)展、儒釋道三教合流的思想大融合時期,這對當時的孝道產生了深刻影響,因此宋代是中國孝文化承上啟下的重要階段。鑒于此,宋代“孝文化”的研究論著逐漸增多,現(xiàn)將近30年來國內學者對宋代“孝文化”的研究基本情況作如下綜述。
一、整體性研究
整體研究主要方面是宋代“孝文化”的內涵、表現(xiàn)、特征以及影響。王曉如《宋代的孝》(《西安聯(lián)合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闡明宋代孝在宋代維護統(tǒng)治的作用。肖群忠《中國孝文化研究》(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認為孝道教化在宋代出現(xiàn)通俗極端化。黃修明《宋代孝文化述論》(《四川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和舒大剛《兩宋時期的孝悌文化》(《宋代文化研究》2011年第十九輯)都認為宋代孝文化主要體現(xiàn)在官方旌表、法律制裁、選拔人才上。楊振華《論宋朝孝文化發(fā)展的特征》(《南昌航空工業(yè)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認為宋代孝文化是將孝移于忠,孝文化與理學相融合。王娟《宋代孝文化研究》(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對宋代孝文化和皇帝、選官、法律、教育進行聯(lián)系探討,并分析了宋代孝文化的主要特征。王曉如《宋代孝行述略》(《西安文理學院學報》2015年第2期)對宋代孝行內涵、表現(xiàn)、結果、目的進行闡發(fā)。劉海艷《中國古代孝教育研究》(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對中國古代孝教育的內涵、特征以及價值進行論述。
二、專題性研究
官方引導的孝德教化方面,學者主要從旌表和法律兩方面方面進行闡發(fā)。王美華《官方旌表與唐宋兩代孝梯行為的變異》(《東北師范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認為唐宋時期人們的孝悌行為和社會教化與人的天性密切相關。羅山《宋朝孝德教化研究》(湖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認為朝廷運用法律、旌表等方式引導官員和民間推進孝德教化。徐儀明《孔孟仁孝觀與宋儒的重醫(yī)傾向》(《孔子研究》2000年第5期)和《理學仁孝觀與古代醫(yī)學》(《史學月刊》1998年第4期)闡明了宋代醫(yī)孝合一的理學淵源和社會影響。
《孝經》與孝文化方面。杜中新、竇秀艷《孝治與<孝經>入十三經》(《中州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對《孝經》在宋代入十三經進行探討。舒大剛《論日本傳<古文孝經>絕非“隋唐之際”由我國傳入》(《四川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試論大足石刻范祖禹書<古文孝經>的重要價值》(四川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等文都對宋代《古文孝經》進行了考辨。鐘夏《宋代<孝經>文獻研究》(河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周燕飛《宋代<孝經>專題研究》(南京師范大學2013年碩士學位論文)和曹月萍《<孝經注疏>再研究》(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對宋代《孝經》進行概述探究。
宋代墓葬與孝文化。鄧菲《關于宋金墓葬中孝行圖的思考》(《中原文物》2009年第4期)對北宋河南壁畫墓的孝子圖像的位置、功能、宗教信仰進行了分析。江玉祥《宋代墓葬出土的二十四孝圖像補釋》(《四川文物》2001年第4期)對山西壺關南村宋代磚雕出土的二十四孝圖像進行了分析。董新林《北宋金元墓葬壁飾所見“二十四孝”故事與高麗c孝行圖,》(《華夏考古》2009年第2期)認為元末的《孝行圖》與宋金時期墓葬中的“二十四孝”圖是吻合的。盧青峰《宋代孝文化述議
從宋代墓葬體現(xiàn)的孝文化因素談起》(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認為宋代墓葬的孝文化有區(qū)域特征、有三教合流的表現(xiàn)以及強調尊卑等級。胡志明《宋金墓葬孝子圖像初探》(中央美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對宋金時期墓葬孝子圖像文獻記載、社會背景、特點功能進行探究。對地方墓葬孝行圖研究的還有魏文斌等《甘肅宋金墓“二十四孝”圖與敦煌遺書<孝子傳>》(《敦煌研究》1998年第3期)、吳少明等《清水宋金墓葬孝行圖探究》(《敦煌學輯刊》2015年第1期)等。
韓毅《宋代僧人與儒學研究》(河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從僧人視角探討了宋代前后僧人對儒家“忠孝”思想的認識與態(tài)度的轉變。鄒艷《佛教影響下唐宋民眾孝親行為》(《宋代文化研究》2010年第十八輯)和廣興《“孝名為戒”:中國佛教徒對孝道官的發(fā)展》(《佛教制度研究》2013年第22期)都認為三世因果報應觀、六道輪回等思想是佛教影響唐宋普通民眾孝親行為的重要原因。夏曾斌《道教勸善書倫理美學思想初探》(四川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以道教的勸善書來促進“忠孝”文化的發(fā)展。其他宗教信仰方面,翟衛(wèi)姿《宋代龍母信仰研究》(河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認為龍母信仰在宋代盛行是因為儒佛崇孝風尚和多水旱災害下的社會環(huán)境。
其他專題。許美芳、王煒民《從家訓看宋士大夫對子女的家庭教育》(《船山學刊》2010年第2期)討論了宋代家訓中的推崇孝道的因素。張健《兩宋民間勸孝文獻研究》(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對兩宋時期勸孝文獻的分類歸納和個案解讀。林嬡嬅《宋代女性孝道問題研究》(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對宋代女孝的內涵、孝行進行分析。饒軍《兩宋婦女孝行研究》(湖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分析了宋代女性在生養(yǎng)和喪葬兩方面行孝的情況。
縱觀國內30年來學術界對宋代“孝文化”的研究,可看出“孝文化”的研究已獲得了長足的發(fā)展,新領域、新視角得到拓展,對問題的討論也逐漸細化,與其他人文社會科學也開始緊密結合。但值得提出的是,宋代“孝文化”仍然存在不足和缺陷:(一)同一研究方向重復率大。許多論文的研究內容和結論其實是相似的。(二)研究不平衡。對宋代“孝文化”的研究主要在政治、思想方面,而對經濟、社會生活、三教孝文化差異方面的關注太少。(三)理論欠缺。不少論著多宋代“孝文化”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對宋代“孝文化”在中國歷代“孝文化”所處的地位也大多一筆帶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