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美歆
摘要:在當代語文教育中,作文教學是半壁江山。而學生作文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作文能力,同時也反映了教師的教學水平。近年來,中學生作文頻頻出現(xiàn)千人一文、千文一材的模式化情況。因此,本文將對中學生作文中出現(xiàn)的模式化現(xiàn)象進行研究,探討其成因以及對語文教學的影響,并結合作文教學的理論知識和實際情況,提出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以期為日后改變作文教學方法、提升作文教學質量作出貢獻。
關鍵詞:中學作文 模式化 原因 解決策
中圖分類號:G63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8-0165-02
一、中學生作文中的模式化現(xiàn)象
(一)模式和模式化
模式與模式化這兩個概念,看起來十分相似,但實際上又有很多不同。
所謂模式,是指為了實現(xiàn)特定的目的,用一種穩(wěn)定而有效的方法或手段,建立一種解決問題的行之有效的活動程序的模板。而在作文教學中,是指教師為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而采用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學方法,是一種具體的方法論。對于學生而言,在作文寫作中的模式是指按照教師所教授的知識,在自己頭腦中所形成的一種有效作文的方法。
所謂模式化,是指機械地使用一種模式,使這種原本針對解決某種問題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變成唯一一種解決所有問題的模式方法,即所謂的模版或萬能方法。也可以將模式化認為是用條條框框來裁剪鮮活生動的課堂教學和語文實踐。在作文教學中,指教師不顧題材、體裁而傳授給學生的在應付考試時寫作的百搭方法以及學生在作文時所寫的千篇一律的文章。
模式化是對模式不假思索的刻板使用。模式化是模式使用的極端化和絕對化。方法的使用必須有其特定的條件。我們在考慮一種方法的普適性和科學性的同時,也要考慮此方法的特殊性。了解了模式與模式化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我們才能更好地利用模式解決問題,才能避免因模式的不當使用而造成的模式化現(xiàn)象。
(二)中學生作文當中的模式化體現(xiàn)
1.教師作文教學過程中的模式化
作文課堂,一般分為兩種,一種為寫作課,即在規(guī)定時間內,要求學生完成符合題材、切合題材、達到字數的作文的課堂。另一種為鑒賞課,即在寫作課結束后,教師對學生的作文進行審閱批改,而對全體同學的作文進行總結的課。這兩種類型的作文課,都存在著模式化的現(xiàn)象。
以寫作課為例,教師教學的過程往往為確定此次作文題目,固定題材體裁,固定字數,然后一聲令下,學生抄起筆,埋頭苦寫。下課鈴聲響起,課代表收完作文,送去老師辦公室。這一堂作文課就“華麗麗”地結束了。
而鑒賞課,往往是上課伊始,老師發(fā)放作文,然后讓學生按照批注進行修改,修改之后前后左右互換檢查,最后,選出兩至三篇優(yōu)秀作文進行榜樣范讀,使學生借鑒其文章結構或是語言情節(jié)。這樣,一堂作文課就看似完滿的結束了。
對于這兩節(jié)作文課而言,從選題指導到批改講評,這一系列流暢的動作就成為語文教師教授學生寫作知識、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方法。而教學方法有千種萬種,但此方法卻成為教師作文教學的唯一方法,即萬能模式化方法。
2.學生作文內容的模式化
對于中學生而言,他們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形式運算的思維方式還在形成和發(fā)展過程當中,因此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大部分來自教師所教。但是對教師所教授的內容,還暫時處于“教一學一、教二學二”的初級階段,舉一反三的能力不足。因此,在作文寫作學習過程中,往往只注重學習具體的例子,而忽視例子背后更有價值的寫作的方法。
3.考試中作文命題的模式化
自唐確立科舉制度以來,這種選拔方式一直沿用至今。導致我國的教育模式逐漸發(fā)展成為一種應試教育。近年來,我們大力提倡素質教育,反對應試教育的做法已初見成效。但是以考試來評價學生的做法還是屢見不鮮。因此,為了實際需要,同時為了高分考慮,學生還需要具備適應考試題目、寫出考官喜聞樂見的文章的能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學生的作文發(fā)展能力,“剝奪”了學生在考場中的言論自由的權利。學生需要按要求來寫出特定的文章,也是中學生作文中的一種模式化現(xiàn)象。
二、中學生作文中模式化現(xiàn)象產生的成因
(一)作文教學中教師教學出現(xiàn)模式化現(xiàn)象的成因
從教師自身素質來講,能夠較好教授學生作文知識的語文老師不僅要掌握扎實的教學技術,而且還要有深厚的本體性知識、較為寬泛的背景性知識以及專業(yè)性很強的寫作知識。要具有適合自己的,具有系統(tǒng)性的成套作文教學方法的同時,還需要對作文教學有自身的獨特感受。加上作文教學的思路與平時的閱讀教學又不相同,這對于大部分語文老師而言,是超出他們能力范圍的。所以,因為教師自身寫作能力以及寫作教學能力的缺失,而導致其在作文教學中遵循一套自身能駕馭但又收效不好的模式化方法。
(二)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出現(xiàn)模式化現(xiàn)象的成因
葉圣陶先生認為:“語言文字的學習,就理解方面來說,是得到一種知識;就運用方面,是養(yǎng)成一種習慣?!盵1]而對學生來說,作文不是習慣,是為了應付考試,應付老師。以完成任務為目標,必然不會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
“凡是好文章,必然有不得不寫的緣故。”[2]教師在設計作文題目時,往往以自己的感受或是教參作為參考,而并不是以學生的角度來設計,就導致作文題目有時與學生生活學習之間的距離過遠,從而導致學生對該話題無話可說,不得不互相借鑒參考。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只有不斷地閱讀才會為寫作注入源源不斷的活水。”[3]學生在學校的學習生活很緊張,課業(yè)負擔也很重,對于中學生而言,其閱讀量很大程度上來源于語文課堂。而語文課上的閱讀的也只是很局限的文字。
美國的教育家華爾.B.特科勒斯涅克曾說過:“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4]那么,作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也應該是相等的。學生過度沉溺于自己的狹小世界,忽視觀察生活,體驗生活。這也是導致學生作文出現(xiàn)模式化現(xiàn)象的原因。
中學生年紀較輕,生活閱歷尚淺。且在構思構思作文的時候,思維不夠清晰,思路不夠開闊,不善于將自己的人生經歷與感受從自己的大腦中“檢索”出來,更不善于廣泛使用聯(lián)想法和遷移,所以下筆無言,只好拾人牙慧,模仿或借鑒他人的例子,照搬照抄,生拉硬套到自己的文章中。
綜上分析,在作文教學中,由于教師和學生雙方都存在一定不足,使得語文課堂上的作文教學出現(xiàn)教學“模版”和學習“死角”。致使作文教學收效甚微,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也不明顯。
三、打破中學生作文模式化的方法
(一)教師端正作文教學態(tài)度,不斷提高教學能力
什克羅夫斯基認為:“正是為了恢復對生活的體驗,感覺到事物的存在,為了使石頭成其為石頭,才存在所謂的藝術。藝術的目的是為了把事物提供為一種可觀可見之物,而不是可認可知之物?!盵5]美國的教學研究專家赫修特也認為:“教學是一門藝術,不是科學?!盵6]所以,語文教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要突出對于教學的藝術追求。“突出語文課程的情感性,形象性,審美性,創(chuàng)造性,獨特性和實踐性?!盵7]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特別是在作文指導課堂上,要引導學生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寫自己所思,感自己所感。這樣,作文課就變成了與自己的“對話”課。
在選擇作文題目時,教師可以以學生為主線,將課外活動、綜合性學習、體音美課程與作文課程結合起來,以小課堂帶動大課堂,真正實現(xiàn)大語文教育。
教師也可以試著幫助學生改變學習方式,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了解寫作不是難事??梢詫⒆魑姆诸?,給學生廣闊的寫作空間。給學生寫“私密作文”的權利,讓學生在學著寫應用文、應試文的同時,也有自己成長的空間。
教師也要學會將閱讀課與作文課相結合,用閱讀課為寫作課做準備,用寫作課來檢驗閱讀課的成果。
同時,也應倡導提高“教師下水” [8]的能力?!敖處熛滤笔侵附處熞诎才艑W生寫作文的同時,自己也按照要求,與同學們一同完成作文。在點評課上可以與同學們一同分享作文心得,互通有無,拉近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也可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
北宋文學家蘇洵在《上田樞密書中》曾說過:“天下之學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 [9]。因此,作文能力的提高也應是循序漸進的。
(二)學生要改變作文態(tài)度,增加閱讀量
“寫作必須把它看成一件尋常事,好比說話一樣?!盵10]要改變學生對于作文的恐懼心理,將要我寫變成我要寫,將完成任務變成與自己的對話。在日常生活中,要引導學生將生活和作文結合起來,多多練習,作自己的題目,抒寫自己的情感,表達自己的想法。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讀寫不分家。充分的閱讀可以使學生在寫作文時有話可說。
學生在緊張的學習過程中,也要學著向家長表露自己的心理感受。要多和父母交流,多多參加親子活動,與家長一同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感受生活,積累充分的感情素材。
學生也應盡力抓住每一個寫作機會,綜合利用各個學習平臺。堅持課上學習和網上學習相結合的學習方式,抓住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展開學習。同時,也應合理利用時間,積極參加各種有利于提高學生語文作文能力的選修課程。學校也可以邀請社會上享有盛譽的語文教育家、作者、寫手來學校舉辦有關于提高作文能力的講座,以提高學生對于作文的重視程度。也可以倡導學生多多參加學?;蚱渌逃龣C構開展的作文競賽活動,來調動學生寫作文的積極性。激勵學生寫出不同于眾人的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文章。
(三)完善教育體制,創(chuàng)設良好作文教學環(huán)境
近年來,我們積極倡導實行素質教育,但是卻出現(xiàn)了應試教育批而不亡,素質教育倡而不興的情況。與歐美一些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國現(xiàn)有的教育體制培養(yǎng)的人才質量和規(guī)模都被遠遠落在了后面??梢姡逃w制改革勢在必行。因此,國家應改進人才選拔的方式,改變人才“批量生產”的方式,尊重人與人的天分和不同。要將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加入診斷性評價,將單一的筆試改變?yōu)楣P試+面試+觀察+背景考察等方法,強調各方面的綜合能力。同時,要認識到應用知識的重要性,權衡好書本知識與應用知識之間的關系,使學生所學有所長,所學有所用,不至于淪落為舊式教育的“活書櫥”或“人形鸚鵡”。
作文教學出現(xiàn)的模式化問題是中國當代教育模式化的縮影。對學生的教育直接決定了國家未來的發(fā)展和方向。當我們敞開心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允許學生有側重、有偏差、有不同、有專攻的時候,中國教育前景將一片光明。屆時,作文模式化問題也將迎刃而解。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書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2]葉圣陶.中學國文學習法[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2.
[4]陳剛.系統(tǒng)論與語文教學研究.[J].武漢:武漢教育出版社,1983.(11):21.
[5](蘇聯(lián))什克洛夫斯基.藝術散文思考和分析[M].1959.
[6](美國)赫修特.教學藝術[M].1951.
[7]劉淼.當代語文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朱福生,葉圣陶.教師下水. [N]. 文匯報, 1961.
[9]蘇洵.上田樞密書中.
[10]于永正.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