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友耀
摘要:未來社會對人才的素質(zhì)要求很高,它迫使我們必須改變過去那種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線索的機械性、模仿性、重復性的教學模式,轉(zhuǎn)向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線索的新模式,使學生真正掌握學習數(shù)學的方法,學會學習,掌握未來需要的知識,真正通過學生思考形成思維,提高他們的數(shù)學思維能力,同時完善他們的人格,為其終身發(fā)展服務。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學生的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自學,先學后教,教師在授課時要講教法、學法,以圍繞學生的問題為中心,從而形成良好的教學習慣。
關鍵詞:模式;導學;自主+合作;矯正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4-0043
實施素質(zhì)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zhì)為根本宗旨,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等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在教師的教育教學主戰(zhàn)場開始,改變以往口傳心授的課堂教學習慣,徹底改變以“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換之為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即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自主發(fā)現(xiàn)、自主構(gòu)建新知識,逐漸形成能力的自主學習模式。從2013年初起,我們數(shù)學組決定采用行動研究法為主的方法,改革課堂教學,從高一到高三,每位教師自定一個班為實驗對象。在實踐中,我們實驗班學生的學習能力在不斷提高,成績可喜,本科上線率達百分之九十五。歷經(jīng)三年的教學改革探索,我們得到以下五個方面的收獲:
一、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構(gòu)成學習動機的心理成份,它是推動學生探索知識并帶有一股熱情的意向和動力,同時也是促進和發(fā)展學生思維的一種催化劑。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fā)興趣可采用一些小演示、小故事、小懸念,抓好每節(jié)課的前言,把握好演示時機,重視課堂導入語。通過這樣誘導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而學得積極主動、輕松愉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目標教學
教師導入課題后,或用投影,或用小黑板,或用多媒體,或三言兩語,簡言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確立學習目標,讓學生明確為什么學,學習中要掌握哪些知識點,達到什么程度的能力點,學后該怎樣應用,去解決什么問題,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充分調(diào)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三、指導學生自學
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授之以漁。要讓學生明白知道,學習哪些內(nèi)容,用多少時間,要求達到什么目標,帶著什么問題去學,學后教師如何有針對地考查學生。當然,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學習方法,怎樣看課本,怎樣思考,怎樣抓重點,怎樣提出問題,怎樣從“字、詞、句、段、文”找相應的概念、定義、定理的關鍵詞,怎樣找出內(nèi)容的重點、疑點,并嘗試練習。學生自學時,教師加強巡堂檢查,督促學生按照一定的方法自學,確保完成自學任務。對學習靈敏、速度快、效果好的學生要給予表揚和鼓勵,對學習困難的學生,給予鼓勵和指點,讓他們思維得法,增強成功的自信心。教師只有讓學生學會學習,才能傳授打開信息之門的鑰匙,只有掌握了學習的方法,才是步入攀登科學巔峰的階梯。
四、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合作學習
學生自學后,不懂的問題可與同桌討論,同桌不能解決的,可展開小組討論,一般4-6人為一組,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可向教師提問。引導學生討論時,師生之間,同學之間,你問他答,自問自答,互問互答,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師教生,生啟師,生教生,能者為師,這樣學生敢想敢說,暢所欲言,勇于表現(xiàn)自我,答案就在一場爭論中產(chǎn)生。
五、指導學生當堂訓練
當堂訓練旨在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當堂訓練的題目由教師在備課時設計好,課堂上通過多媒體,或投影儀,或小黑板展示,題目分為必作題(2-3題)和選作題(1-2題),選作題是供學有余力的學生完成的。當然,題量及深度要以絕大多數(shù)學生能當堂完成為準,并且與當堂自學的內(nèi)容相關,題型基本與例題類似,部分題目可為各地歷年的高考題。
總之,筆者通過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的培養(yǎng),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活躍課堂氣氛,有利于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在教學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參考文獻:
[1] 朱慕菊.走進新課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 朱益明等.教師與研究性學習[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3.
[3] 徐巧英.素質(zhì)教育理論與實踐[M].廣西區(qū)教育廳師范教育處組織編寫.
(作者單位:廣西靈山縣新洲中學 53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