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婧
【摘 要】新課程倡導“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在獲得知識、技能的同時,更加關注學生的生活態(tài)度,關注對人和事物的情感意識和價值取向,以及寬容樂觀的個陛和健全的人格。為了讓更多的學生成為有用之才,我們要用音樂帶去更多的人文關懷,用音樂塑造健全的人格,這也是時代賦予音樂教師的新課題、新使命。
【關鍵詞】音樂教育;人文關懷;學生個性
新課程以人文教育觀為出發(fā)點,體現(xiàn)鮮明的人文精神,以學生的發(fā)展為中心,從而使音樂學習變得更輕松、更活潑多樣,更密切聯(lián)系個人成長環(huán)境,聯(lián)系學習音樂經驗,吸取人類歷史文化營養(yǎng),緊密聯(lián)系人類生活、人類情感和人類文化。在教學的實踐中應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
一.角色轉換——創(chuàng)設展示學生個性的平臺
首先,教師在新課改過程中,要不斷深入地思考與探索自我角色的定位,要關注全體學生。以往的音樂、美術課上,教材是知識的主要載體,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知識的學習者。對于藝術教師來講,其主要任務是考慮如何圍繞一首歌曲或一幅美術作品把知識技能清晰、全面、有效、準確地傳達給學生,這種傳統(tǒng)藝術教育影響學生生活體驗的首要因素就是師生關系。其次,新的教育理念強調,課程是教師與學生共同發(fā)現(xiàn)、探索的過程,教學中要重構和諧、民主和和平的師生關系。因此,抓住音樂課堂上特有的情境和角色的情感體驗,讓師生在課堂中共同擔任角色,在情境中實現(xiàn)角色的互動和轉換,師生融人情感地演繹情節(jié)中的沖突和高潮是教師在課堂中轉變師生關系的一個重要手段。
在實踐中,筆者結合本校實際,由單純的課堂教學轉向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社會文化資源,延伸音樂課堂,從課前準備到教學過程再到評價和反思,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和發(fā)揮了學生們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例如,學習高中課程音樂鑒賞《亞非音樂神韻》一單元時,首先讓學生自己去搜集有關亞洲國家的藝術文化資料,上課時大家(分組)拿出來相互展示介紹,然后大家一起進行亞洲音樂舞蹈的錄像觀摩并學習表演,再配合服裝設計等,最后師生、生生之間進行評價。學生對這種學習方式興趣濃厚,他們不再是學習的旁觀者,學習活動是這樣貼近他們的生活,需要他們每個人的參與。這種和諧、民主、平等、寬松、自由的學習氛圍和教學活動,不僅對學生而言是重要的,也促使教師努力成為一個具有不斷探索研究精神的改革者。
二.渲染情感——提高審美情趣
中學生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初始階段,教育應當圍繞“人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人的全面發(fā)展”。現(xiàn)在的中學生大多沒有經歷過太大的情感上的波折,他們習慣于生活在父母的庇護下,有些人也就習慣了父母溺愛帶來的寬容甚至遷就。如河南某中學高三學生因同舍女生的成績驕人,高考前夜?jié)娏蛩崾录?;又如云南大學馬加爵從一個好學生變成一個殺人惡魔。從心理學角度講,他們的情感世界充滿了仇恨和暴力,沒有真善美的分辨能力,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極度扭曲。如何幫助當代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就成為教師教學的當務之急。
讓學生主動感受真善美,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音樂是一個極佳的載體。筆者認為在音樂課堂中,首先要做到用音樂體現(xiàn)人文關懷,通過各種音樂實踐活動,使學生的情感不斷得到豐富和升華,獲得感受美、創(chuàng)設美、鑒賞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審美情趣。正如黑格爾所說:“使一切有教養(yǎng)的人或是無教養(yǎng)的人都能深切感受到凡是人在內心最深處和最隱秘處所能體驗和創(chuàng)造的東西……在賞心悅目的關照和情緒中盡情歡樂?!惫湃嗽疲骸叭酥酰员旧?。”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體會到,對于老師眼中的“差生”,一個最好的辦法就是挖掘他們內心深處的閃光點。情感體驗不僅增加了學生對學習以外的天地的向往和關愛,而且還使學生養(yǎng)成了認真處世的態(tài)度,無形中也增加了其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如此,一個有著豐富的內心情感世界的孩子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對家庭真正負責的人,這也正是音樂審美對于人的發(fā)展的重要意義。
三.彰顯個性——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
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索,在實踐中學習,使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需要。在音樂課上教師應該創(chuàng)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tài)度及創(chuàng)新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新課標倡導鼓勵音樂創(chuàng)造,目的就在于通過音樂豐富學生的形象思維,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潛質。如筆者在講述《春之歌》這一課時,以“春”為主題,從自然四季進入引發(fā)學生的生活體驗,再層層進入到與春天相關的音樂和文化。學生通過討論和交流,他們或獨立或小組合作,在“春”的背景音樂中,他們或朗誦自己創(chuàng)作的詩句,或表演自己創(chuàng)編的舞蹈,或展示自己創(chuàng)作的圖畫……同學們或聽,或看,或動,不知不覺融入了音樂所創(chuàng)造的美的境界。在感受“春”的情、詩、色、聲后,進入討論話題“祖國的春天與人生的春天”,引導他們有理想、有抱負地抒發(fā)心中的春天。春天還需要有春天般的心情,才能更好地領悟和感受春天。不同的藝術形式給予了我們一個廣闊的空間,更給了學生展示和創(chuàng)造的機會。這種將音樂、舞蹈、繪畫、詩歌融合在一起的綜合表現(xiàn)方式,符合學生音樂審美的心理需要,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fā)展學生的審美想象和創(chuàng)造力,有利于把音樂所包含的抽象信息轉化為具體信息,從而加深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也大大激發(fā)了學生學習音樂的熱情。
“樂者樂也。樂行而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000多年前儒家的這句話,深刻地道出了音樂的社會功能。德國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卡爾·奧爾夫也曾說過:“對于音樂教育,我最終關注的不是音樂,而是精神的探討?!逼鋵?,每個人天生都是熱愛藝術的,生活在藝術之中的,縱然我們沒有鋼琴,但是點燃了一個孩子對藝術美的感受和追求,就點燃了一個希望。為了讓更多的學生成為有用之才,我們要用音樂帶去更多的人文關懷,用音樂塑造健全的人格,這也是時代賦予音樂教師的新課題、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