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國華
【摘 要】情境教學正是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小學音樂教學不可缺少的方法,在音樂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想象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和審美能力的發(fā)展,需要一個自然、愉悅、美好的學習情境。本文中,筆者立足于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情景創(chuàng)設,談幾點心得。
【關鍵詞】情景教學;音樂教學;重要作用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又是聽覺的藝術。那么我們應該如何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征,更好地學習音樂技能,提高音樂素養(yǎng),從而可以在具體教學中使孩子們更快地進入音樂意境,受到音樂感染,準確地捕捉音樂形象,進入角色。筆者結合在第六小學的教學實踐,談幾點心得。
一、突出現實生活情境
小學音樂教學不能只把學生拘泥于室內的學習,應當讓他們回歸生活,走進自然,在大自然中體味音樂的存在。比如我們可以帶學生去水母宮云泉寺,讓同學們在森林里漫步,樹葉沙沙作響,小溪歡快地流淌,鳥兒放聲歌唱,同學們都隨著這美妙的自然音響哼唱起來,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受音樂的存在,生活的美好?;虬熏F實生活引入課堂,豐富課堂的現實內容,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fā)。如教學《愛勞動》這一單元時,我鼓勵學生聯系實際生活通過參與聽、看、想、說、唱、動的感官體驗,模仿勞動動作、節(jié)奏,讓學生親身感受生活,總結經驗,在音樂中親身體驗情感,以情感體驗來學習、感知、掌握歌曲。
二、強化故事導入情境
導入是新課的開端,也是新授課的定調所在。小學生都喜歡聽故事,如果能運用有聲有色、有情有趣、新穎別致的故事導入,就能喚起學生學習的激情,主動地參與學習。如教歌曲《小青蛙找家》時,我設計了一個故事:一群可愛的小青蛙長大了對媽媽說,我們要自己去勞動。它們高高興興的跳啊游啊,可是卻發(fā)現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很著急的叫啊叫啊,好像在唱:“我的家在哪里,我的家在哪里?” 這時我突然提問:“小朋友們,你們能幫助小青蛙找到家嗎?”一下子學生的學習勁頭被調動起來,紛紛表示能幫助小青蛙。我馬上引導學生觀看圖形譜,聽著旋律學習歌詞,孩子們就在一個故事,一段音樂的激發(fā)下輕松愉快地學會了歌曲。
三、注重圖畫錄音功效
出于年齡的特點,他們對色彩和聲音有著非凡的敏感力,他們能夠在優(yōu)美的畫面,而動聽的旋律氛圍中更深刻更準確地把握藝術的形象。比如教學《春天在哪里》這首歌時,先讓同學們想象春天的景色,然后多媒體播放春景 “鳥語泉鳴”的錄音。伴隨著美妙的音樂,學生們看到了碧綠的田野、爛漫的山花、快樂的小鳥、飛舞的蜜蜂,聽到了潺潺的流水聲,仿佛置身其間,感受到了濃郁的花香和青草氣息,加深了對歌曲內容的理解。然后再教唱此歌,學生們很快進入了歌曲的意境之中,學的非常認真,曲調掌握也非???。有的同學還能伴著音樂邊歌邊舞,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善用游戲創(chuàng)設情景
兒童音樂教育應該從孩子的生活天地里取材,讓孩子在玩樂中學習音樂。的確,兒童的生活以游戲為重心,常在游戲中以最純真、最自然的方式表現自我、抒發(fā)情緒、發(fā)揮想象力,滿足其天生的好玩好動性格。綜觀我國各民族兒童民歌,游戲歌占據了大部分,且大部分游戲歌的內容都是兒童生活感興趣的事物。可見,游戲與兒童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兒童的生活離不開游戲,游戲的內容源于兒童的生活,如果我們把游戲注入兒童的音樂生活,那么必將在兒童心中產生巨大的影響。比如在教唱學生曾聽過或喜歡的歌曲時,學生總會情不自禁地跟唱,如果順應他們過早地演唱必會唱不好,此時我采用了“演雙簧”的游戲,讓孩子邊聽老師有感情得范唱,邊配上動作、表情、口型,使孩子們可以在完整的音樂中感受和學習,然后通過老師與小組的配唱反復鞏固,等熟練后就由他們唱老師配口型,從而循序漸進地引導孩子們掌握歌曲,培養(yǎng)學生用“心”唱歌的良好習慣
五、彰顯表演體驗意境
音樂與表演是密不可分的,要想充分表現歌曲的內容,通過有聲有色的表演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教唱《大鹿》這首歌曲,從歌曲曲調上看比較平淡,而且音準不容易掌握的“4”多次出現,如果直接教唱,學生不易學會。根據這種情況,我先給同學們介紹了歌曲的內容,然后找兩個同學分別扮成小兔和大鹿,隨著優(yōu)美的旋律進行表演。扮演小兔的同學充分表現了兔子為了逃命的那種急切心情,扮演大鹿的同學也表現出那種樂于助人的精神。游戲表演進行的順利而愉快,課堂氣氛非?;钴S。在分組表演后,同學們很快掌握了歌曲的旋律,隨后教師在同學們情緒高漲時進行歌詞教唱,同學們輕松愉快地學會了這首歌。
六、多媒體激發(fā)主動性
在以往的音樂課堂,學生對單一的聽老師演唱或放磁帶錄音范唱感到枯燥、單調,這樣往往使學生在欣賞音樂時顯得很被動,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師也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F在,我們應用信息技術進行音樂教學,生動美感的動畫、影像等多媒體教學課件,可以營造奇特的情景。比如教學《鐵匠波爾卡》這一課時,我根據樂曲所描述的內容配以動畫,編制成課件。上課開始,我先讓學生們模仿鐵匠的形象,隨著動感的樂曲以律動方式進入課堂。這時大銀幕上的多媒體動畫呈現了太陽緩緩升起,煙霧迷夢的大樹林里一片安靜。逐漸地森林里變得熱鬧起來,小鳥唧唧喳喳地飛來飛去,野兔、松鼠等在草地上奔跑跳躍,這一派美麗的森林景象,讓全班學生一下子就沉醉在美的意境之中,仿佛自己真的成了一只小動物,身臨其境地進入到審美想象的沖動之中。當音樂中傳來“叮當”的聲音時,學生們瞪大了眼睛,紛紛猜測起來。這時畫面上顯現出一幢房子,兩個鐵匠的形象出現了,學生們嬉笑著討論自己的猜想,這時課堂上出現了一個小高潮。當再次欣賞的時候,讓學生先在小組里討論和想象,再用律動來表示。學生們在樂曲啟發(fā)下,隨著樂曲的節(jié)奏有規(guī)律地模仿打鐵、拉風箱的動作。學生們的想象精采紛呈,模仿表現也淋漓盡致,惟妙惟肖,大大促進了思維的發(fā)散,充分發(fā)展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想象能力,促進了他們的想象美,而且體現了在玩中學、樂中學的理念。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音樂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想象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和審美能力的發(fā)展,都需要一個自然、愉悅、美好的學習情景,教師只有讓學生產生不可抑制的學習動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歌唱學習中來,才能充分體現出課堂教學的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