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俊梅
摘 要:教師應轉變觀念,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在教學實踐中把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落到實處。
關鍵詞:學生;主體;教師;主導
“我剛剛講過的題學生怎么就忘了呢?”“這些我都講過,怎么考得這么差?”“我每次都把學生不容易理解的題抄到黑板上,一步一步地分析、板書,講解得不能再仔細了,看著他們當時也都會了呀,怎么就……唉!”“講課講得我嗓子都啞了,可學生還是有些迷糊?!薄以诤屠蠋熃涣鲿r總會聽到這些抱怨聲,不由得想說一句:讓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落到實處。
一、教師的理念要真正轉變
那些在講臺上泛泛講解,課下也不放過給學生補課的教師可謂是“煞費苦心”,可他們忽略了教育的目的重在教給學生一種思想、一種方法,讓學生成為有理想、會學習的人;忽略了“教學不只是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更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的課改精神;忽略了“教是為學服務”的教育理念。這無形中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還使“學生是數(shù)學學習的主人”這一理念成為一句空話。
二、還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
小組合作學習,已越來越被廣大教師和學生所喜歡和接受,廣泛地應用于課堂教學之中。但很多教師更多地追求合作學習的形式,而對合作學習的精神實質沒有真正把握,所以我們經常能看到,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馬上就投入了討論,即使有些教師注意提示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小組討論,可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很短,學生還沒理清頭緒,就陷入了討論,這樣的結果只能是已經會的學生把答案告訴給不會的學生,沒有達到小組討論的目的。所以我們必須注意,討論前一定要留給每個學生充足的獨立思考時間,盡量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波利亞認為:“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fā)現(xiàn),因為這種發(fā)現(xiàn),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guī)律、性質和聯(lián)系?!北M量讓學生自己去想,想就是思維,只有學生自己動腦筋去想,才能真正理解所學知識,促進思維的發(fā)展。這樣讓每位學生都在有了一定的想法或疑惑以后再加入討論,不然討論只能流于形式。
三、營造民主的教學氛圍,給學生主動學習的自由
討論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中心,也是一節(jié)課的核心所在。教師通過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議一議”,在動腦、動口中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展示自己的認識過程,告別消極、被動的聆聽吸收。此時學生思維處于開放狀態(tài),經過廣泛交流,相互取長補短,互相借鑒,能有效地使學生的認識趨于完善,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對所學內容有了比較深入的理解,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多種能力。討論的結果則進一步強化了教學效果,提高了教學質量。同時,也營造了民主、平等、互幫互學的教學氛圍,進一步完善了學生健康的人格。
但實際的課堂往往是:教師有時怕課堂紀律調控不住,亂得不成樣子,就草草收場;有時生怕花時間去研究探索,會完不成教案,完不成教學任務,忍不住越俎代庖了;有時教師在上課時遇到課堂突發(fā)事件或“節(jié)外生枝”,就生拉硬扯地把學生拽回到既定的教學思路上來。結果,我們的學生缺少了討論的熱情,習慣了等待,習慣了依賴,習慣了灌輸,習慣了接受。所以,我們教師不能急,要給學生充裕的思考時間,耐心等待,讓學生親自參與、體驗。也許這個探索過程要花很多時間,甚至表面一無所獲,但它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磨礪碰撞,活躍了起來,比起短暫的急功近利的強行灌輸,是一種難以言說的豐厚回報。
四、以學生為主體,不能脫離教師的主導地位
經常看到學生在集體討論或者獨立練習時,教師或者站在講臺上看教案、或者急著在黑板上出題,再或者在學生中穿梭,但眼神游離,不在學生身上,似乎是在講前休息。合作學習中教師既是合作學習的組織者,同時也是合作學習的參與者。學生集體討論時,教師不應袖手旁觀,而應當從講臺上走下來,走到學生中間去,參與學生的討論,和學生“打成一片”,或者旁聽,或者進一步提出問題,或者指導,或者答疑,或者與他們爭辯,這樣不僅能促進學生的學習,而且能準確地把握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針對性地安排和調整下一步授課方式。在全班交流時,教師采取的是一種友好的、建設性的態(tài)度和行為。如,“合作成功,工作效率高”“你們的合作很有創(chuàng)意”“組長組織能力強”“合作很有創(chuàng)新”等等,教師的評價活動與學生的活動及學生之間的活動有機地整合為一體,提供了一種師生互動的新形式。使優(yōu)等生的才能得以發(fā)展、中等生得到鍛煉、后進生得到幫助。
五、訂正作業(yè)以學生發(fā)展為本,注重實效
課堂上經常會聽到教師這樣問:“全做對的同學請舉手?!弊鰧Φ膶W生刷地一下舉起了手。那么接下來該干什么呢?有的教師象征性地環(huán)視一下,然后針對舉手人的多少或表揚或批評,接著進行下一項內容,好像舉手這一環(huán)節(jié)只是一種形式,并不為了獲取信息及時反饋;有的教師心細一點,看看哪些人錯了,叮囑其訂正,但是這些學生是否理解、是否訂正對,就沒有下文了。教師可以讓做對的學生講解題思路,做錯的學生說說出錯的原因。如果有爭議允許學生進行辯論,可以全班交流,可以同桌交流。家庭作業(yè)可以利用上課之前的時間,由小組長帶領訂正,對不同答案進行討論,作出判斷。為了避免學生抄襲現(xiàn)象,出錯學生要在組長或做對學生的指導下說出錯誤原因,說出正確的解題思路。這種方法首先要培養(yǎng)小組長的責任心,要在教師的監(jiān)督指導下進行,這其中滲透著學習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及探索能力的培養(yǎng)。我覺得這樣扎實地抓訂正,每個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都能得到提高和鍛煉,有效地提高了教學質量。
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能做到以學生為主體,那么教學將變得輕輕松松,教學效果將會事半功倍;學生將真正地學會學習,也一定會培養(yǎng)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