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偉輝+劉淑杰
摘 要:小學語文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它不但能夠幫助小學生積累素材、提高認知,還能夠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應用于生活。而文本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激發(fā)學生文本閱讀興趣成為了廣大小學語文教師重要課題。為此,本文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首先分析了激發(fā)小學生文本閱讀興趣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礎上以在教學過程中的實踐探索為依托,從四個方面闡述了小學語文教學激發(fā)文本閱讀興趣的策略。以供廣大同行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文本閱讀;興趣
一、激發(fā)小學生文本閱讀興趣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在新課改的發(fā)展背景下,傳統(tǒng)的“板書”模式已無法滿足現(xiàn)代教學的要求。在課堂教學中,若老師只注重個人的教學行為而忽略學生的主體性,那么學生對知識的習得就是被動接受,從而難以領會語文的內涵。因此,老師只有在閱讀興趣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引導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興趣是學習的動力,良好的興趣有利于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與挖掘課文深層次的內涵,從而保障課堂教學的質量[1]。
2、有利于提高小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小學生容易被新穎的事物吸引,所以閱讀教學必須具備趣味性,否則小學生難以投入到教學活動當中。此外,小學語文是小學生學習語文的初級階段,許多小學生對事物的認識還很模糊,所以培養(yǎng)小學生自主閱讀的習慣有利于幫助小學生構建良好的邏輯思維、認知系統(tǒng),從而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小學語文教學激發(fā)文本閱讀興趣的策略
1、發(fā)揮文本的魅力。想要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就要讓學生感受到文本的魅力。首先,老師要引導學生挖掘課文深處的重點,并在講解過程中引導興趣的方向,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充分體驗到閱讀文本的樂趣。其次,老師對課本要有充分的理解,要準確抓住貫穿全文的輻射點,并以此作為線索層層剖析,使學生在跌宕起伏的教學氛圍中體會文本帶來的樂趣,從而提高學生對文本閱讀的興趣。比如學習到《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學內容時,老師可以利用課本中小女孩的心理變化作為教學的輻射點,啟發(fā)小學生推敲、揣摩這些語句所隱藏的含意,最大限度加深學生對課文的印象并從中感受到語言的奇妙,從而對課文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
此外,有效的教學應該是解決課文中的重點、難點。因此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老師要善于規(guī)劃教學重點,并從學生的角度進行思考、搭配有效的教學方法。比如學習到《最佳的路徑》中“綠樹紅花點綴著葡萄園”,許多小學生對“點綴”的含義不夠理解,老師可以先給學生展示花朵點綴的圖片,然后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最后老師利用提問的方式誘導學生獲得答案。如“圖片中的花朵是整齊排列還是不規(guī)則的呢?”,通過這樣的提問方式學生一下子便領會到點綴的含義。由此可見,激發(fā)學生對文本的興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2]。
2、解放思維,使學生在互動中產(chǎn)生閱讀興趣 。小學生的特征是富有豐富的想象力與動手能力,老師可以利用這一點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實踐的方式引導學生,使其在教學活動中學習到更多的知識。
比如學習到“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教學內容時,老師可以設計問題“同一水平線上兩個重量相同、大小不同的物體同時落下會同時著地嗎”。學生帶著問題思考、討論,不斷驗證觀點又不斷產(chǎn)生新的疑問,就拿實驗驗證來說,同學們把質量相同的紙揉成大小不一的紙團從同一高度同時落下,發(fā)現(xiàn)紙團雖然大小不同卻幾乎同時落地,從而證實了老師的提問。但由此也迸發(fā)出新的思維火花:質量相同,但大小不同的物體為什么會同時著地?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利于學生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從而在輕松、愉悅的互動氛圍中對文本產(chǎn)生閱讀興趣。
3、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樂趣中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入情境教學有利于實現(xiàn)新課改的教學目標。老師只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特定的教學情境,便能把學生引入到課堂教學當中。當學生對文本閱讀產(chǎn)生興趣時,便自然而然培養(yǎng)了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3]。
比如學習到“荷花”的教學內容時,老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一些課件,使學生對荷花的外形、生長環(huán)境及規(guī)律有了一些了解,然后再利用多媒體繪聲繪色的特點呈現(xiàn)出荷花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碧綠荷葉鮮艷欲滴的樣子,最后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一陣清風吹過,荷花似舞非舞的場景”。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被引入到特定的教學情境當中,仿佛荷花觸手可得,清香沁人心脾。此情此境使學生對荷花充滿喜愛之情,在進行文本閱讀時便會特別注意描寫何花之美的片段,大大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4、啟發(fā)誘導,激發(fā)閱讀興趣。雖然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但有效的課堂教學離不開老師的正確引導,因此在進行文本閱讀教學時,老師要幫助學生選擇適合的閱讀文獻及引導學生的閱讀興趣。首先,所選擇文獻不宜太難,要從小學生的認知及理解能力出發(fā),否則容易使小學生產(chǎn)生挫傷感。其次,過于簡單的閱讀文獻容易使小學生自信心膨脹,產(chǎn)生傲慢與自負的心理。因此,文獻的選擇應由淺到深,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否則難以激發(fā)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其次,逐漸開啟學生的視野,有利于帶動學生各項能力的提升。當然,老師作為引導者,其見識、知識面一定要廣,否則難以啟發(fā)誘導學生選擇健康、正確的方式來閱讀文本,更不利于在教學過程中引領學生深入課題
研究[4]。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新課改的發(fā)展背景下,越來越多的老師不再只是注重個人的教學行為,而是更多的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為了適應新課標下的教學要求,老師在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時應采用能夠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的教學方式,比如設置情境等。通過多途徑、多渠道讓學生感受到文本的魅力,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參考文獻
[1] 胥加美. 語文課堂閱讀教學有效性微探[J].網(wǎng)絡科技時代,2008,(08):54-55.
[2] 鮑宗武.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文本的解讀策略[J]. 浙江教育科學,2012,(02):23-25.
[3] 董娜. 小學語文低年級閱讀教學的改革[J].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2013,(03):221.
[4] 黃桂琴. 小學語文教學中激發(fā)文本閱讀興趣的途徑分析[J]. 新校園旬刊, .2015.1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