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余秀
摘 要:閱讀教學點多面廣,長期以來無序淺度教學導致教學效率低下,語文深度教學已經是大勢所趨。如何實施深度教學?試著從備課和上課環(huán)節(jié)來總結一下實施深度教學的粗淺思考和實踐。
關鍵詞:深度教學;緊迫性;全局;學生
近幾年隨著深度教學理念的逐漸普及,我深深感悟到:語文也必須要實施深度教學了。
一、語文實施深度教學的緊迫性
這些年來,確實受夠了無序淺度教學的苦。語文牽涉的面實在太廣。從字音到字形字義,從成語到病句到語言運用,從文言文到現代文,從記敘文到說明文再到議論文,從詩歌到散文到小說,從閱讀到寫作,每一個板塊都是一個無底洞,都可以展開獨立成一張巨大的網。就具體的每一篇文章而言,從初一到初三,無一不是從內容到主題,從語言風格到寫作手法,從文章結構到拓展延伸到現實意義思想啟迪。這還是閱讀教學,作文教學更是在教材中找不到章可循。這里不再贅述。語文老師,至少我這個語文老師,深深地感受到,語文教學,好亂啊,好累啊!老師感受如此,學生更不必說了。由于每天都進行著面的鋪開,沒有序列性,沒有如數理化強烈的邏輯性,沒有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緊密聯系,因而學生不愛、不重視語文,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如何實施語文深度教學的策略思考
1.備課環(huán)節(jié):心中有全局
以我們人教版七年級上冊(2013年版)第二單元的現代文閱讀教學為例,我設計了如下單元目標:
(1)學會歸納文章中所寫事件。
(2)學會作者在敘述事件的過程中,通過對人物進行外貌、動作、語言、神態(tài)等描寫方法來刻畫人物形象,表達對這個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
在這個整體單元目標之下,我結合本單元課文的特點,又分別設計不同層次的小目標,打算將這兩個知識點教深、教透,讓學生真正學會歸納事件:
《我的老師》一課所寫事件很明確,所寫事件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本身標志很明顯,于是目標設計成:①學會一件事的表述方法:誰+干什么。②學會根據時間、地點、人物的是否變化來判定作者是否寫了另一件事。
《再塑生命的人》一課所寫事件更復雜一些,不同時間甚至不同地點發(fā)生的一件件小事,其實是件大事的一部分,應該合稱為一件事。比如,寫莎莉文給我一個洋娃娃,在我手上做拼寫doll的游戲,后來有一天莎莉文給我一個更大的新洋娃娃,在我手上拼寫doll,這兩件事,其實可以合并起來歸納成:莎莉文老師教我認識doll。因為后文還有一件事是:莎莉文老師教我區(qū)別“water”和“cup”。于是,在教學這課的時候,我設計了:教學生學會“合并同類項”歸納事件的方法。
《王幾何》一課所寫事件與前幾課又不相同,全文實際就寫一件事:王幾何老師為我們上了第一堂課,讓我們永遠銘記。但圍繞這件事,又寫了課堂上的幾件小事。它和《再塑生命的人》一課的事件歸納其實是反其道而行之,《再塑生命的人》是要把幾件事合并成一件事,這課是要將一件事拆分為幾件事,而到底歸納為幾件事,并不取決于這是不是一件事,而是取決于題干要求在哪個范圍內去歸納事件。說《王幾何》一課寫了什么事,那一定就只有一件事:王幾何上第一節(jié)課。就是說,在第一節(jié)課上發(fā)生了什么事?那么一定就是六件事:王幾何先擠進教室;然后站在臺上啞笑;然后轉身在黑板上反手徒手畫圓和等邊三角形;然后宣布姓名和綽號;然后叫我們上黑板畫圓和三角形;最后下課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于是,我圍繞學會歸納事件這個能力點,設計了讓學生歸納事件時仔細審題,學會關注題干的教學目標。在實施這個目標的時候,我還特意引導學生回顧前幾課的事件,其實如果問法不同,歸納出來的事件就不同。如《我的老師》一課,問“寫到了我和老師之間的哪些事?”和“寫了老師的哪些事”就應該得出不同的答案。
這樣,就一個“如何歸納事件”這個閱讀能力訓練點,通過這一個單元的集中深入學習,我們從不同角度深入分析研究歸納可能會遇到的各種情況,真正搞懂了如何歸納。我想,這應該就是深度教學吧。
2.課堂實施環(huán)節(jié):心中有學生
“要優(yōu)化深度教學,必須‘專注于學生對知識的發(fā)現與構建,而不是簡單的‘告訴”。的確,對于這一點,筆者深以為然。以前,課堂教學時,要教學的內容多,什么都想教給學生,總覺得多多益善,忽略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度,只好加快速度。加快速度的最好方式,只好是:告訴。這樣,學生只是一味聽見,一味接受,沒有思考時間,沒有思維空間,更沒有思維碰撞,也就沒有機會去自己發(fā)現自己構建知識體系。不僅如此,筆者還認為,在課堂教學中,老師還不僅僅應該注重引導學生自己去發(fā)現知識并構建知識體系,還應該著力于引導學生,教會學生如何去發(fā)現知識,如何去構建知識體系。
參考文獻:
何紅寧.初中語文深度閱讀的教學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5(2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