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龍
摘 要:隨著素質教學的大力推廣和教學理念的深入,高中歷史的考查重點逐漸轉移到學科綜合素質上來,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史實,還要熟練運用知識、解答問題。其中對學生要求最高的一項能力就是論述能力,對此,高中歷史教師要予以重視。
關鍵詞:高中歷史;綜合素質;論述能力
要提高學生的歷史論述能力,首先我們要認知什么是歷史論述能力?論述能力是指一個人敘述并歸納、總結、概括事實,表達觀點的能力,在歷史教學上則是指學生通過給定的歷史材料歸納基本史實重點、表達觀點的能力。近年來,在高中歷史考查中論述類的題目越來越受到重視,分值不斷提高,但是這類型的題目也被學生視為最難解決、最難得分的題目。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這與教師在平時教學中教學重點的側重存在很大的聯(lián)系,教師對于學生論述能力培養(yǎng)的不足,導致學生在面對這些問題時無從下手,在答題過程中出現(xiàn):史實運用不準確、觀點不明確,文字表達不恰當等問題。要想提高學生的論述能力,筆者認為要可以從鞏固基礎歷史知識、自主探究學習、培養(yǎng)綜合學習能力三方面入手。
一、鞏固歷史基礎知識
在學生閱讀一段歷史材料時,常常出現(xiàn)不知道材料所述史實、不知道材料出處的問題,這是因為學生對基礎歷史知識掌握不牢固,知識面不夠廣泛。學習歷史這類人文學科,不能夠讓認知和思維太過局限,要廣泛的了解和學習相關知識。在高中歷史學習中就要以課內學習為重點,以課外學習為延伸。
(一)以課內學習為重點
高中歷史學習要以考試為重,所以對于課內歷史知識的學習至關重要,首先我們要做好的就是引導學生牢固掌握課內知識。課內學習材料重點是教材,高中歷史教材主要是從縱向、橫向兩方面展開,縱向的時間線和橫向的分類史實,因此我們在教學時也主要按照這樣的順序。高中歷史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點繁多復雜,難以讓學生生硬的死記硬背,此時我們就需要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系統(tǒng)、結構的學習。
首先構建學習主線——把握時間軸,許多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時最大的困難就在于記不清歷史事件的具體時間和時間順序,所以我們可以把教材拉通,按照朝代順序把具體的時間線給學生理清楚,讓學生掌握清楚。其次,模式化掌握重大歷史事件,高中階段對歷史的探討主要是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例如辛亥革命、工業(yè)革命等等,對于歷史事件的學習主要是把握其時代背景、起因、過程、結果、影響這五方面。采取這樣模式化的教學方式學生可以保持清晰的思路,提高教學和學習效率。
(二)以課外學習為延伸
歷史學習最忌諱知識的掌握不夠,在高中階段由于教學時間的有限,教師往往只能對教材的內容進行教學,而學生也很少自主的去擴展課外閱讀,這就導致歷史知識儲備不足。雖然考試大綱明確了考試重點,老師可以有選擇的安排教學內容,有側重的教學,但是知識都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任何一個獨立的事件都和其他事件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lián)系,這個聯(lián)系往往就成為了解答問題的關鍵,所以在有重點的教學和學習的同時,我們也要對重點外、課本外的知識有所涉獵。
二、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
高中歷史對學生論述能力的考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對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考查,在論述過程中要求學生在特定時間內充分運用累積的知識,研究歷史問題并解決現(xiàn)實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對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在平時的教學課程中安排探究性的課程,提出探究課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力、學習力,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論述能力。例如在學習鴉片戰(zhàn)爭時,對于其對我國的影響究竟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眾說紛紜、觀點不一,我們就可以在這一問題上讓同學們進行探討,表達觀點,形成完整的論述,并且在表達觀點的過程中要注意主客觀相結合,用事實作支撐,避免完全的主觀臆斷。
三、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
高中歷史對學生論述能力的考查如果拆開來看,是對學生學習能力的綜合全面考查,論述的前提條件是理解材料,所以首先要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其次是對問題的思考能力,最后是總結表達觀點的表達能力。
(一)提高歷史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的提高尤其是歷史理解能力,需要與學科特點相結合,同時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提高理解能力需要以大量的材料閱讀量為支撐,所以首先我們要保證學生能最大限度地閱讀歷史材料,包括教材和適當的課外延伸材料。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形成思維慣性,以一個特定的角度切入問題思考,把握問題或現(xiàn)象的實質。比如關于一個歷史人物的評價,我們就要讓學生分辨出其中的客觀事實敘述和主觀評價;關于兩段相似史實的評價就要思考其異同點,掌握普遍規(guī)律。
(二)不斷激發(fā)學生思考
學習探究需要保持思考才能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所以教學中要注意對學生思考能力的激發(f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是單一的講授,讓學生只是聽課而不參與到課堂中,不參與到學習內容中來,參與課堂的最好方法就是思考問題,已有的知識并不是絕對全面的、完全正確的,其中必然存在著許多未解決的問題。另外由于個人主觀立場的不同,對于同一問題會有不同的看法,所以保持思考是參與到學習中的最佳途徑。例如在教學中我們引導學生閱讀了教材之后,對于其中需要研究的原因、過程等問題,我們不要直接提出,而是讓同學們思考問題,表達觀點,逐步達到通過學生的思考得出答案的目的。
(三)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學習中、考試中最需要避免的一種情況就是心中有想法,但是卻無法表達出來,甚至更長遠的來說,表達能力也是作為一個社會人生存的必備能力,所以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是十分重要的,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要以口頭表達為起點,逐步落實到書面表達能力。在課堂學習中,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主要通過課堂交流來實現(xiàn),以問答方式為載體,師生之間交流意見,同時學生之間討論交流、發(fā)表意見,形成一種思維習慣、表達習慣,能夠在面對某一問題的時候及時、準確地表達觀點。在課堂教學中多提出可以探討的課題、問題,給學生交流表達問題的機會,同時也要鼓勵學生開口交流,樹立學生的表述自信。在建立口頭表達能力的基礎上,把交流內容作為課堂小論文完整的寫下來,繼而能夠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
對于學生高中歷史論述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教師全面的教學方式的配合,不僅包括片面的辨析、表達,更要從知識儲備到學習能力的全面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