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梅
【摘 要】目前的高中歷史教學中存在著很多偏弊,以至于學生不愿意學習甚至討厭歷史這門學科。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歷史學科教學方法過于陳舊,過于老套。
【關鍵詞】學習方法 化課堂教學的結構 開放性 參與性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7-0126-02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以成績?yōu)槲ㄒ辉u價標準的歷史教學嚴重挫傷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性,經常忽視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以及學生的主體參與,不注重個性、智能優(yōu)劣,實行“一刀切”,只顧“滿堂灌”!這樣的教學模式扼殺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變成了只會接受知識的“奴隸”
一、要靈活運用多種學習方法
歷史的學習和復習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有許多同學認為,學習歷史全靠死記硬背,表面上看來,歷史的學習確實離不開“記”和“背”,但是,任何“記背”都要有靈活的方法,否則你可能是心勞疲而是一無所獲。其實,“記背”只是學習歷史的一種笨方法,我們還有許多適合自己的方法可以選用。特別是高中歷史涉及了古今中外、各個國家,其內容豐富,需要掌握的知識點又多,所以,正確的和靈活多樣的方法是我們的良師益友。例如,在涉及到一個國家的經濟特點時,不外乎表現為工業(yè)、農業(yè)、商業(yè)等。而要挖掘其經濟發(fā)展的原因時,我們都可以從市場、資源、資金、勞動力、技術幾個方面進行分析,其中市場資本、技術是經濟發(fā)展必不可少的幾個條件。以普法戰(zhàn)爭后的法國為例,其經濟衰退,原因可以從市場:國內小農經濟長期存在而狹小,資源:大批高利貨資本涌向國外,和向德國的賠款而短缺,勞動力:小農經濟的存在戰(zhàn)勝了大量的勞動力,技術:國內中小企業(yè)的存在使大量的科技成果不能廣泛應用。這個分析方法在近代的各國經濟發(fā)展過程中可以廣泛應用。所以,我們通過學習可以知道,歷史不是各個歷史史實的簡單堆積,它有其偶然性和必然性。
二、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優(yōu)化
發(fā)揮學生的能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激發(fā)和保持學生學習歷史興趣。教學中,出乎學生意料的演示、生動形象的類比、深入淺出的解釋、學生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會的有趣的事例、幽默風趣的教學語言、探究性的學習活動以及不斷出現的挑戰(zhàn)性問題等,都是激發(fā)和保持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教師依據教材,事先精心設計具有新情境、難易相結合,有層次的話題,引起學生積極參與的興趣,進行課前預習。上課先從學生講故事入手,引起學生的興趣,增強參與意識。然后全班同學分組討論,教師答題,師生間可以互換角色互相體驗,討論中體現平等、民主、和諧的氣氛,遇到難點老師給以點撥,最后教師板書全文主要內容作最后小結。實踐證明,這種教法達到了課堂教學“高效低負”的目的,有益于減輕學生學習負擔。教學中,師生間始終在愉快輕松的氣氛中互相交流著,既為教學活動奠定了最佳心理基礎,又對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智力潛能和個性特點大有裨益。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在教師的啟發(fā)引導下進行積極的參與活動,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學生的眼、腦、手、口等多種感官并用,學習興趣濃厚,思維活躍,注意力集中,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三、實現教學目標的開放性
學史使人明智?!懊鳌笨梢哉f是對歷史規(guī)律、人類文明發(fā)展的科學認識;“智”既包括鑒古知今的認識智慧,也包括開拓未來的創(chuàng)新智慧。明智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運用分析、歸納、比較和概括等思維方式,對重要的歷史問題、歷史現象和歷史進程的認識過程。我的教學設計在教學目標間的開放與融通上做出一些嘗試。如講授《戊戌變法》一課時,首先,確定了以戊戌變法為重點教學內容,用以培養(yǎng)學生的改革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引導學生從順應歷史潮流、推動社會進步的角度去認識人生價值的教學目標;在思維能力培養(yǎng)上,教師與學生一起就戊戌變法為什么沒有成功,為什么說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化歷史上里程碑等核心問題進行了討論、激發(fā)了學生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為保證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時間,我對教材的知識內容大膽地進行了取舍。從教學實踐看,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很高,思維活躍,在探討歷史問題的同時掌握和理解了重點知識,訓練了歷史思維能力,從活生生的歷史中受到了做人、行事的啟迪。
四、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性學習
組織各種形式的課外活動,如搜集信息、現場考察、專題研究、討論辯論、參觀訪問等?;顒又校⒁鈱W生參與的目的性、實效性,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探索時間和體驗的機會。對社會生活中的科學現象,注意在教學中尋找新的視角和切入點,使學生形成新的認識,啟迪科學思維,揭示科學現象的本質,使學生感受科學的真實性,感受科學與社會、日常生活的關系。歷史教師正可以利用這些分歧,采用討論法進行教學,以開拓學生的思路,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例如,講到《第一次國共合作》一目時,教師針對學生提出的蘇聯為什么派出人員,提供資金和槍械幫助中國國民黨這些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學生們根據通過各種途徑掌握的知識,自己得出了十幾個結論:國民黨由于執(zhí)行了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義,蘇聯才本著國際主義的精神,大力支持國民黨領導的中國革命;蘇聯愿與國民黨聯合,是由于中國共產黨當時力量還太弱小,且國共合作的局面已經形成,支持國民黨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支持中國共產黨,而當共產黨力量強大以后,還可以從國民黨內部來掌握政權,實現中國向社會主義的過渡;蘇聯從自身的利益出發(fā),為沖破帝國主義的包圍,壯大自己的陣營才支持、聯合國民黨共同反帝等等。所有這些觀點,都是教科書上所沒有的,而是學生在教師的啟發(fā)引導下,通過自學總結得出的。
總之,以學生為本,充分實現互動,將教師的一言堂轉變?yōu)閹熒拥娜貉蕴谩=處熤鲗дn堂教學,學生才是課堂的真正主體,情境的創(chuàng)設貫穿政治課教學過程的始終,不再是教師唱獨角戲,而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和諧互動。這樣,既做到“境”與“情”的結合,又達到“境”與“理”的統(tǒng)一,情境之中蘊涵著“理”,才能達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效果。整個政治課情境教學過程的核心正是課堂教學試圖由教學信息流的單向輸出轉到雙向反饋,由心理活動的無意識認知接受到情緒的有意識感知體驗,由情感的被動響應到互動交流的轉變過程,這樣的過程,將為我們的政治課教學帶來無窮的生命力。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于友西.中學歷史教學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
[2]周才方.中學歷史課程與教學論.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8
[3]黃慕潔,白月橋.《中學歷史教學》.光明日報出版社,北京.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