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文芳++++胡珊珊++++包振覓
摘 要:英語是國際性語言,而漢語是古典語言中唯一延續(xù)并使用至今的語言。英語對漢語的影響大,而漢語對英語的影響小。本文就英語和漢語的交流淵源、英語語音對漢語語音的影響、英語句式對漢語語法的影響三個方面闡述英語對漢語語言的影響。
關鍵詞:中式英語;翻譯;影響
莊繹傳先生曾經(jīng)說過,我國某些出版物中的英譯文有使用“中式英語”的傾向。其原因有二:一是對原文理解不透,只顧字面上對應,二是對英語特點不熟,沿用漢語的搭配和結構。這樣譯文就顯得過于機械,有時甚至產(chǎn)生語法錯誤。在當今社會,隨著英語教學的不斷普及和深化,中式英語不僅沒有偃旗息鼓,反而卻愈演愈烈。這不僅引起筆者的思考。現(xiàn)將觀點陳述如下,以饗讀者。
一、英語和漢語的交流淵源
英語在中國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紀上半葉。成立于17世紀初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立足不久,就開始派遣商船到中國廣東沿海一帶進行貿(mào)易活動。從那時起,隨著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廣東地區(qū)貿(mào)易活動的展開,19世紀中期起,英語開始在上海流行,“洋涇浜英語”逐漸成為中國人與英國人做生意的交際工具。
就英漢兩種語言交流的歷史來看,英語是主動者,英語詞匯的借入使?jié)h語詞匯拓展和豐富,這也體現(xiàn)出漢語語言的包容能力。從時間上看,英漢兩種語言的民間商貿(mào)往來開始于約四百年前,而中英兩國的官方交流始于二百多年前,中國高等學府正式開設英語課開始于一百五十年以前(京師同文館,1862),“全民學英語”則發(fā)生在最近三、四十年。
二、英語語音對漢語語音的影響
漢語和英語在發(fā)音特征和規(guī)則、音位的數(shù)量等方面都存在異同,在二者相似性較強的方面,正遷移作用較為明顯;二者差異表現(xiàn)明顯的方面,負遷移作用占了上風。但總的來說,兩者之間的差異性大于相似性。經(jīng)常有一些中國人在用英語介紹自己的中文名字時,會刻意放棄漢語的聲調(diào)而盡力模仿英語的音調(diào),甚至還有人會按照英文習慣把自己的姓和名也顛倒過來。
在漢語中夾雜英文縮略語也會潛移默化的影響漢語語音。在醫(yī)院里,患者會和醫(yī)生討論CT;大家用QQ網(wǎng)上聊天;為手機購買SIM卡;警察比對DNA,開車進行GPS導航等等。在語言習得領域,“遷移”現(xiàn)象對語言學習者的影響很大。在教授語音學的過程中,由于英漢兩種語言分屬不同語系,二者之間的語音特點差異很大,漢語發(fā)音習慣極易對正確掌握英語語音知識產(chǎn)生“負遷移”。隨著科技發(fā)展、人們交往頻率不斷增加,雖然語音的變化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但是由于語音語調(diào)總是處于變化之中,人們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其他語音的影響。
三、英語句式對漢語語法的影響
無論是英譯漢還是漢譯英,都提出“忠實”、“通順”為其基本標準,這是大家所公認的。但這并不等于它們之間沒有差異,更不等于它們沒有各自的特點。
比如,字面和實質(zhì)往往有很大的差距,“七嘴八舌”就不能譯成“七張嘴八條舌頭”,“寒暄”也不能譯成“寒冷的談話”,“干脆”也不宜譯成“又干又脆”。再舉些例子:“我不認為...”, 中文習慣說成:我認為不,受英文I don't think 影響;聽起來(很不錯,很愚蠢),也許是來源于sounds great/bad... ;據(jù)X,比如據(jù)說,據(jù)報道,據(jù)信,據(jù)透露... It is said, it is reported, it is believed that... 。
譯者在進行長句的翻譯時,首先要進行斷句,漢語的斷句是個難點漢語是形散意連,斷句不如英語那樣嚴格。如何劃分漢語的句界之間的關系,在很多情況下要取決于讀者的語感和對語句的理解。
四、結語
現(xiàn)代英語是分析性語言,而漢語仍屬于一種綜合性語言。中式英語(Chinglish)指帶有漢語詞匯、語法、表達習慣的英語,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語言。在使用英語時,因受漢語思維方式或文化的影響而拼造出不符合英語表達習慣的,具有中國特征的英語。這是中國人在學習英語過程中出現(xiàn)的,是必然的一種語言現(xiàn)象。
借鑒其他國家的先進科學技術離不開外語,有了外語,我們可以更有效地學習其他國家的先進文化,更有效地與其他國家的人民進行交流,更有利于國際金融業(yè)務的拓展,從而有利于經(jīng)濟的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和綜合國力的提升。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外語,特別是英語,將在中國走向世界的進程中繼續(xù)扮演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