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衛(wèi)華
近幾年,語文教學改革一步步走向深入,那么語文教學改革究竟改什么呢?改師生關(guān)系、改思維模式、改情感表達、改教學評價,改一切不利于學生自主發(fā)展的東西。教學改革的最終目的,就是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學習。而要完成這個目標,教師首先要轉(zhuǎn)變觀念,建立師生學習共同體,相信學生、尊重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成為學生展示自我、發(fā)展自我的舞臺。
自我展示的課堂,首要的前提就是營造良好師生關(guān)系的課堂氛圍。對于小學生來說,良好師生關(guān)系的建立主要在教師,教師俯下身子,愿意主動與學生交流,尊重學生,熱愛學生,學生自然會信賴教師,愿意在教師面前敞開心扉,展示真實的自己。相反,如果教師高高在上,總是抱著所謂的師道尊嚴,拒學生于千里之外,甚至諷刺、挖苦、呵斥、打擊他們,學生哪里還有展示的愿望和心情。
《美麗的南沙群島》一文語言優(yōu)美,但是里邊生字、生詞比較多。所以,教師在教學中首先從朗讀開始,學生可以在朗讀中識字,積累詞語,理解課文內(nèi)容,激發(fā)熱愛祖國的高尚情感。在學生自讀階段,有大聲嚷嚷的,有探出身子互相詢問的,還有緘口不言的;從課堂形式上看,亂糟糟一片。這個時候教師千萬要沉得住氣,不能刻板地要求學生規(guī)規(guī)矩矩地坐好,安分守己地朗讀。接下來學生朗讀時,又出現(xiàn)了很多的問題,斷句不當、音讀不準、看錯讀錯字等。這時,教師不應該以自己的認知代替學生的認知,說出“為什么說了很多遍記不住,耳朵干嘛去了”之類影響師生關(guān)系的話,而是應該和藹、耐心地糾正。
融洽的課堂氛圍就是從教師的耐心、愛心開始的。小學生盡管年齡小,但是他們會察言觀色,教師高興,他們就“放肆”,就敢于“肆無忌憚”地說話;教師不高興,他們就“膽小”,就不敢表現(xiàn),或者迎合教師表現(xiàn),不敢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就是這種看似“放肆”的形式,卻正是學生真實展示自我的開始。
“深度課改”應該讓學生走向深度學習,深度學習的大忌就是思維僵化、沒有創(chuàng)新、人云亦云。尤其是語文閱讀教學,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時,不僅要珍視學生對文本的閱讀感受,迎合學生的閱讀喜好,還要打破學生的慣常思維,引領(lǐng)學生找沒有發(fā)現(xiàn)的東西,看沒有看到的內(nèi)容,挖掘沒有被挖掘的想法,讓學生的思維真正走向深入。
教學《鄭成功》一文,在引導學生分析理解鄭成功怎樣收復臺灣時,教師設(shè)置第一個問題:“文章哪些部分描述了鄭成功收復臺灣?”學生回答:“‘荷蘭侵略者憑借高大堅固的鐵甲艦’這一段,體現(xiàn)了戰(zhàn)斗非常激烈,最后敵人無法逃脫,只能乖乖地舉手投降。”這個學生認為收復臺灣就是一場緊張激烈的戰(zhàn)斗,關(guān)注的是戰(zhàn)斗中的場景,所以,教師再引導:“可以從收復臺灣的戰(zhàn)斗前、戰(zhàn)斗中、戰(zhàn)斗后看文章?!钡竭@里,反應快的學生馬上站起來:“我知道了,收復臺灣至少是三個自然段,才把事情敘述完整?!苯處熢O(shè)置第二個問題:“文章是如何描寫英勇的鄭家軍的?”學生非常積極踴躍,紛紛回答:“冒著敵人密集的炮火。”“駕著艦船向敵人沖去?!钡菍W生的視角始終停留在正面寫“鄭家軍”上,而沒有注意敵軍的描寫也是對“鄭家軍”的反面襯托。
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倡導學生自我展示,必須是有自己獨特見解的展示,不能總是跟在別人后邊鸚鵡學舌、拾人牙慧。所以,教師必須打破學生這種思維模式,把學生的思維發(fā)散開來,引導學生多視角、多角度展示自己對問題的理解和分析,把學生的學習思考引向縱深。
學生課堂上的自我展示,不應是人云亦云,更不應是假話、空話、套話,而應該是自我情感的真實流露。語文課堂的人文性質(zhì),決定了語文課堂必須是有情感的課堂,也決定了語文教學必須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小學語文教材中,大量文學性質(zhì)的作品,它們始于情感,終于情感,教師要通過這些作品,撥動學生的情感之弦,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真實地發(fā)問、真實地表達。
在《艾滋病小斗士》的教學中,對“恩科西入學”的一段進行提問:“看看恩科西的同學、老師和學生家長是怎樣的表現(xiàn),如果恩科西來到咱們班,大家想象一下,會是一個什么樣的場景呢?”大部分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都表示要歡迎恩科西,要與恩科西做朋友。教師不知道,小學五年級的學生能否確切地知道艾滋病的危害,理解生命存在的意義,但是學生的表情讓教師明白學生是真心歡迎恩科西的,是真實情感的表露,而不是迎合教師的課堂。不過其中有一個學生他站起來,眼睛里滿是恐懼和不安,“恩科西最后死掉了,再也回不來了,再也見不到老師和同學了,是因為艾滋病,艾滋病非??膳?,所以我不希望他真的會來到我們班里?!泵鎸@個真實的學生,教師告訴學生:“艾滋病可怕,但是恩科西不可怕,與恩科西正常交往也不會得艾滋病,任何人都有與人交流、做朋友的權(quán)利,都有得到愛的權(quán)利,就像老師永遠愛你一樣?!?/p>
文章試圖告訴學生要關(guān)愛艾滋病患者,培養(yǎng)他們戰(zhàn)勝病魔災難的信心和勇氣。但是,任何高尚情感的培養(yǎng)都不是教師蒼白的說教可以完成的,都必須能夠觸動學生的內(nèi)心,讓學生能夠自我感受這樣是美的,那樣是丑的。這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做到這樣,我們的教育改革才算成功。
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有的學生喜歡演講,有的喜歡唱歌,有的喜歡運動,有的喜歡畫畫;有的喜歡大聲地朗讀,有的喜歡安靜地書寫。所有的學生都是聰明的,只是聰明的表現(xiàn)方式不同。因此,作為教師一定要關(guān)注到學生的差異,從多個角度、多個側(cè)面評價學生,尋找發(fā)現(xiàn)學生的優(yōu)點、閃光點,并努力幫助他們展示自身的優(yōu)勢,更好地發(fā)展。
在《秦兵馬俑》的教學中,教師讓學生輪流到講臺發(fā)言,說說“在這么多的兵馬俑中,你最喜歡哪一種,對哪一種印象最為深刻”。學生都非常的積極,不管講到哪一種兵馬俑都能抓住課文中的主要詞語進行揣摩。只有一個學生,不愿意上臺,有的學生甚至都不耐煩了:“快點啊,你不說我說啦。”教師詫異,走近這個學生,原來這個學生并沒有專心地聽其他學生講話,而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把各種類型的兵馬俑都一一畫了出來?!芭?,你原來把語文課改上美術(shù)課啦,你上講臺,給大家講講你創(chuàng)作每幅畫的想法,好嗎”?一說讓講“畫”,這個學生來了勁頭:“這個是將軍俑,頭戴金冠,昂首挺胸;這個是武士俑,看這個向上翹起的戰(zhàn)靴……”學生眉飛色舞。這個學生平常是不善語言表達的,但是此時卻語言流暢,把課文描述的主要語言都惟妙惟肖地體現(xiàn)在了自己的圖畫中。只要我們的學生能夠感受到祖國燦爛的文化,能夠用自己的方式展示出來,這就足夠了。
課程改革走向深入,就是對學生的關(guān)懷,對學生的挖掘,對學生的發(fā)現(xiàn)走向了新的高度。教師的評價應對學生的學習起到引領(lǐng)、指導作用,而不是嚴厲的評判、大聲的呵斥,更不是打擊壓制。
我們的語文教學,與其說是語文教學,倒不如說是用語文教育人。因為無論什么樣的教學主張,什么樣的教學模式,它們的宗旨就是教育人、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有思維個性,能夠創(chuàng)新,能夠表達,能夠自我展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