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修
摘要:學困生,是指智力正常,但學習成績、綜合能力長期穩(wěn)定地低于同年齡學生,不能達到教育教學要求的學生。國內外調查表明,學習困難不僅影響學習成績,還會引起其他不良行為和心理問題。在日常教學中也不難發(fā)現(xiàn),如果學生的學業(yè)成績有所下降,該生的行為舉止、思想品行也隨之不降。雖然學困生這個群體產(chǎn)生的原因是復雜的,但是,家庭教育中父母言行的負面影響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關鍵詞:父母言行;家庭教育;學困生成因
先來看看學困生的個性與共性:對學習不感興趣,課上或者沉默寡言,或者晃動搗亂,不認真聽講,經(jīng)常分心走神。考試成績都很不理想,在及格分數(shù)線左右甚至以下。持續(xù)的學習比一般學生要困難,堅持極差,知識的積累嚴重障礙,記不住,忘得快,基本學習技能匱乏,不明確學習目的,沒有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或者不足。學習上懶惰,動腦動手的學習都會覺得累。在作業(yè)過程中,通常是不能自制,往往不能堅持始終,也有的是好高鶩遠,眼高手低,或者是不求甚解。在獨立思考上不能完成,依賴別人的幫助,作業(yè)常常完不成或出錯較多。因為沒有學習方法,所以記憶力、觀察力、理解能力較差,也有的學生反映慢,思維比較遲鈍,有自卑心理。大多數(shù)學困生意志薄弱,心理脆弱,耐挫能力差。
學困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可否認的是,學困生形成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嚴重缺陷,導致學困生的不可避免出現(xiàn)。家庭是孩子教育的起點,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家長忽視家庭教育,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全部推給學校和老師,是對教育的不負責任。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學生張某:小學時聰明伶俐,陽光向上,品學兼優(yōu),初一成績居全年級前一、二名,是大家公認的有前途的學生。初二時父母離異,孩子心靈受到了創(chuàng)傷,從此對學習失去了信心,上課睡覺,不做作業(yè),要么逃學,成績一落千丈,高考成績三百多分。熟悉該生的學生都惋惜不已。據(jù)調查,在有些班級,離異家庭的孩子占三分之一,這些孩子多為學困生。
父母的離異本身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很大的傷害,有些孩子會一蹶不振;其次,父母離異后的孩子,缺少或沒有正常的家庭教育。所以,父母要珍惜家庭,學會尊重、寬容對方,學會如何維持家庭;如果離異,要向孩子說明,要取得孩子的理解和諒解,還要定期、經(jīng)常的看望,關心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撫慰孩子的心靈。
學生王某:小學時父母進城打工,跟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聽話懂事,學習成績尚可。初中時隨父母進城上學,因為不習慣城里的生活學習環(huán)境,具有明顯的自卑感,失落感。雖然老師關心他,同學們幫助他,由于基礎差,上課聽不懂,作業(yè)不會做,而且新課程又有較高的要求,學習上的困難越來越大,最后放棄學習,每天混日子打發(fā)時間。
隨著國家對農(nóng)民工子女進城上學政策的傾斜,這些孩子也和城里孩子一樣能夠享受平等的教育及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但是,由于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早出晚歸,謀求生計,沒有時間與孩子交流溝通,關心孩子的家庭教育,這些孩子對學習失去信心和動力,成為學困生。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知識能夠改變命運。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和心愿,盡到做父母的責任。
心理學認為,親子關系缺失對孩子成長會造成消極影響,任何人都無法取代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和撫慰。爺爺奶奶是“隔代親”;另一方面,老人的教育觀念、教育方法落伍。據(jù)報道:由爺爺奶奶一手溺愛帶大的孩子,三分之二出現(xiàn)人格健全問題。“養(yǎng)不教,父之過”,是我們傳統(tǒng)的古訓,父母給了孩子的生命,就應該負起撫養(yǎng)和教育孩子的責任,并且在伴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也在分享著孩子成長的快樂。
二、家庭教育的不當
1、父母表率作用不當?!案改甘呛⒆拥囊幻骁R子”,有些家長面對知識經(jīng)濟的二十一世紀,很少翻閱書籍、報紙,了解天下事,很少購買書籍去學習,去充電,不知道終身學習,更不懂現(xiàn)代的家庭教育,在孩子面前知識貧乏,不懂裝懂;有的家長成天上網(wǎng)玩游戲,聊天、偷菜到癡迷的地步,卻對孩子大罵網(wǎng)絡的危害,家中沒有良好的學習讀書氛圍。
2、父母的家庭教育方法不當。有些家長不了解自己孩子的秉性和獨特的個性,不會因材施教,而且對孩子的學校生活不聞不問,不與孩子溝通交流,探討學習成敗的原因,教育方法簡單粗暴,給孩子制定不切實際的要求和過高的期望,造成不必要的壓力;如孩子成績較差則諷刺挖苦,甚至信奉“棍棒底下出才子”,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壓制孩子的自信,使孩子對學習產(chǎn)生恐懼心理,從而變成學困生。
3、父母的家庭教育觀念欠妥。有的家長不了解現(xiàn)代的家教理念,不懂得孩子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一看到孩子的成績差就認為其“朽木不可雕”,給孩子貼上“反應慢”“學不會”的標簽,為自己對孩子的學習漠不關心或教育方法不當尋找借口,推脫責任,給孩子消極的心理暗示,產(chǎn)生自卑心理。從而不求上進,成為學困生。
案例1:
家長張先生;幾乎每天下班后或節(jié)假日,喝酒打牌到深夜一兩點,很少跟家人孩子在一起聊天、談心,平時對孩子的學習不聞不問,一旦孩子的學習成績低了,就打罵孩子,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雖然給孩子上千元的學習機或讓孩子上課外輔導班,但不過問孩子是否用在學習上或認真上輔導班。這種家長貪圖享受,對家庭對孩子缺乏責任、愛心。在學校的學困生中這樣的家長不乏其人。
教育學認為,生養(yǎng)教育子女是家庭的基本社會職能,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和補充,身為孩子第一任老師的父母,更要以身作則,嚴于律己,時時關注孩子的健康成長,事事給予孩子必要的指導。素質高的家長不僅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更關注孩子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懂得做好父母的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
不管學困生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家庭教育中的家長在對其轉化的過程中要注意三點。首先要幫助學困生克服弱點,樹立自信心,其次樹立學困生在大眾面前的地位,最后要幫助學困生制定短期目標,家長在與孩子多次溝通、了解的基礎上,和他一起制定近期要達到的目標和為達到目標需采取的措施。我們相信,有家庭教育的堅持與重視,學困生就有可能漸漸脫離學習困境,在學習上會有所進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