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桐
摘 要:彈撥樂器是用手指或撥子撥弦,及用琴扦擊弦而發(fā)音的樂器總稱。 彈撥樂器的歷史非常悠久,遠在三千多年以前的周代就出現(xiàn)了琴和瑟,隨后陸續(xù)產(chǎn)生了周末戰(zhàn)國時的筑、箏,秦代的弦鼗,漢代的箜篌、阮,隋唐的琵琶、忽雷,元代的三弦,明代的揚琴等等。解放以來,彈撥樂器經(jīng)過一系列的改革,在擴大音量、純化音質(zhì)、增加音位等方面都有了顯著的發(fā)展,樂器的性能大為提髙。我國的彈撥樂器及其音樂不僅在古代音樂史上占有頗為重要的一頁,在解放后的新中國,仍為民族器樂中極為重要的一個部分。
關鍵詞:彈撥樂組;民族管弦樂隊;應用
我國藝術發(fā)展的綜合性特征在器樂歷史上早就有所體現(xiàn)。遠古時的藝術就是由歌、舞、樂三者相結合的。從隋唐的樂舞、周代的“琴歌”、漢魏時代的“相和歌”到今日的說唱藝術都說明中國民族器樂的發(fā)展與姊妹藝術血肉相連往往是在綜合性的藝術中相互依承、共同發(fā)展的。但另一方面純器樂的創(chuàng)作和演奏也很早有了獨立的發(fā)展?!稇?zhàn)國策》記:公元前4世紀臨淄地方“其氏無不吹竿、鼓瑟、擊筑、彈箏”。俞伯牙、鐘子期的以琴會知音的故事說明了2000年前古琴藝術的高度發(fā)展。樂種明清以來各地流行的鼓吹樂、十番樂、絲竹樂等等都說明了民族彈撥樂器這一藝術有著深厚的傳統(tǒng)。
1 柳琴在民族樂隊中的作用
柳琴的音域很寬,自最低音G起直至第一弦的最髙音八度亮而結實,強奏時滲透力強,在樂隊中不易被其他樂器蓋沒。A3以上顯得有一點尖。D2以下的音區(qū),也就是第二、三、四弦的各個音較為柔和,余音也長些,接近琵琶。
柳琴高音區(qū)的特殊性能是其他彈撥樂器所不能替代的。樂隊自從采用了桷琴之后,就不必再讓琵琶去勉強充當髙音樂器。
柳琴的強弱幅度不太大,如果將演奏上力度的控制結合弦數(shù)的增減,可以做出較大的音量變化。柳琴的弦比琵琶短而緊,強奏不易出噪音,滾奏長時值的和弦比較干凈。
在民樂隊中,柳琴是彈撥樂器的高音樂器,其音響效果獨特,不易被其他樂器所掩蓋,常用來演奏高音區(qū)的主旋律,有時也演奏華麗、技巧性高的華彩樂段。它既適于演奏歡快、對比強烈、節(jié)奏鮮明、富有彈性和活潑的曲調(diào),也適于演奏優(yōu)美、抒情的旋律,在樂隊中能與琵琶、阮、箏和二胡等樂器和諧默契地合作。在民間樂隊——常州絲弦中,柳琴能與主奏的笛子密切配合,起柳琴到陪襯、增強對比和裝飾作用。在器樂合奏中,有時它還處于領奏地位,能很好地調(diào)節(jié)音色變化。
2 月琴在民族樂隊中的作用
月琴最早見于北宋陳旸《樂書》,是阮的一種變形,普遍流傳于 我國各地,在京劇、云南花燈戲、陝西碗碗腔等戲曲樂隊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建國以來,月琴經(jīng)過不斷的改革,表現(xiàn)性能大為提高,逐漸成為一件具有豐富表現(xiàn)力的獨奏樂器。月琴的常用音域為音質(zhì)比柳琴厚實,音量也較大,但各音較短促,不及柳琴清脆、明亮。
演奏技術與柳琴大致相同,右手用長條的撥子彈弦,手法有彈、挑、滾、掃等。左手的技術除一般的按弦取音外,還有推拉、進退、打帶、吟揉、泛音等等。
京劇樂隊使用的月琴舊時只用一根琴弦,不論二黃或西皮,空弦音一概定作首調(diào)的講、音域只有一個八度左右,演奏時與音域不寬的京胡互翻高低,形成京劇伴奏音樂的特殊風格。
3 阮在民族樂隊中的作用
在漢武帝時,出現(xiàn)了一種圓形音箱,四根弦,直柄,裝有十二個品位的彈撥樂器,當時叫“琵琶”,到唐代改稱 “阮咸”,再后來又簡稱“阮”,直到現(xiàn)在。
民間流行的舊式阮,有四根弦的,定兩個音,如;有三根弦的,定兩個音,如,也有定三個音,如。這些 阮大多音域窄,音量也較小,不太適應新型民族樂隊合奏的需要。解放不久,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廣播樂團對阮作了改革,分小、中、大、低四種,成為彈撥樂器中形制相同,音色統(tǒng)一,音域?qū)拸V的一套新型樂器。在這套樂器中,小阮的音域、音髙與琵琶接近,但樂器的音質(zhì)、演奏 技術都不及琵琶。低阮的定弦、音高與低革胡相同,而其性能又不如低革胡那樣既能撥又可拉。樂隊中既然有了琵琶和低革胡,也 就不一定要小阮及低阮了。大阮的定弦和音髙雖與大革胡一樣,但性能不同,它在樂隊中作為彈撥樂器組的低音聲部是合適而且必要的。中阮發(fā)音柔美、豐厚,是一件良好的中音樂器,它在樂隊 中可以與琵琶、揚琴等樂器結合得很好,而作用又不是這些樂器所能替代的。中阮在民族樂隊中是相當重要的一種彈撥樂器。
由于中阮的專業(yè)演奏人員少,樂隊中擔任中阮的多由琵琶、三弦的演奏員兼任,他們之中中阮聲部在總譜中所采用的譜表,各地各人不盡相同,有的用 高音譜表,有的用中音譜表,也有個別的采用低音譜表。用髙音譜 表的絕大多數(shù)作髙八度記譜,有的在髙音譜號下方注一個“8”字,或者劃上兩個高音譜號,以表明中央C在第三間。本書譜例主要采用高音譜表高八度記譜。中阮用撥子或假指甲彈奏,演奏手法有彈、挑、滾等,符號與琵琶相同。中阮在合奏中常被用來演奏中間聲部的和弦、節(jié)奏音型等。大阮低音樂器,在彈撥樂的低音聲部。
4 揚琴在民族樂隊中的作用
揚琴靠琴扦擊弦取音。左右琴扦交替擊弦是揚琴的基本奏法,各種速度的音階、琶音、雙音和任何音程的跳進都毫無困難。揚琴特別擅長演奏快速的、華麗的各種旋律和音型。如《塞外新春》的引子《珠落玉盤》的片斷。
揚琴的音區(qū)愈高余音就愈少,出音也清楚。因此,快速的旋卟宜多采用中高音區(qū)。低音區(qū)的快速旋律是不會清楚的,如果樂曲確實需要帶有嗡嗡聲的效果,偶爾用一下,也未嘗不可。在創(chuàng)作樂曲時,考慮多用些大音程的跳進,并兼顧到余音所結合成的和聲效果,是有積極意義的?!哆呎琛返淖髡呃眠@―特點,使樂曲的主題上要由三個音組成,反復出現(xiàn),不論在高音區(qū),抑或低音區(qū),都比較清晰而又和諧。
綜上所述,我國彈撥樂器它有著很深的歷史基奠,并且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之中。彈撥樂器品種繁多,無論漢族還是少數(shù)民族都擁有大量的彈撥樂器。其技法豐富,表現(xiàn)力強,在民間音樂和戲曲中運用非常廣泛。由于彈撥樂器在眾多的中國民族樂器中就占有分場重要的地位,與西方交響樂隊相比,彈撥樂器組作為與其相區(qū)別的一個特色音組尤為其存在必要性;音色的明顯區(qū)別帶來的兩點重要特點使之成為樂隊中的鮮明色譜;演奏技巧的多樣為作品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作為樂隊織體的重要性可以看出其在中國民族管弦樂隊中的重要所在。
參考文獻:
[1] 鄭哲澄.論彈撥樂組在民族管弦樂隊中的作用[D].上海音樂學院,2015.
[2] 王惠然.名家談豎抱類彈撥樂器的發(fā)展現(xiàn)狀[J].器樂,2014(2).
[3] 胡潔.淺談阮樂器改革中對西方彈撥樂器的借鑒[J].文藝生活·文藝理論,2014(11):96-97.
[4] 丁承運.民族彈撥樂器演奏藝術探微[J].音樂研究,1982(1):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