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闡述大學生理想信念培育的現(xiàn)狀,分析網絡對大學生理想信念帶來的不良影響,以及通過網絡培育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優(yōu)勢,探索網絡背景下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培育路徑。
【關鍵詞】網絡 大學生 理想信念 培育路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2C-0042-02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各種社會思潮的涌現(xiàn),當前我國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面臨嚴峻的挑戰(zhàn)。在互聯(lián)網時代,網絡上紛繁復雜的虛擬和非主流文化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產生強烈的沖擊,一些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政治信仰模糊、理想信念迷惘、價值取向扭曲、社會責任感和誠信意識缺失、心理素質不佳等問題。因此,探索網絡背景下如何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培育具有重要意義。
一、網絡背景下大學生理想信念培育面臨的問題
知識經濟時代,大學生可以非常方便地從網絡這個資源世界中查找學習資料,獲取更多的課外知識和豐富的各類信息。但同時網絡上良莠不齊的信息和虛擬的非主流文化沖擊著大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對他們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帶來不利影響。
(一)從宏觀層面看,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沖擊給大學生理想信念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進一步發(fā)展,一些反主流文化紛紛涌現(xiàn),大學生在價值選擇和判斷時出現(xiàn)困惑、盲目和迷失等問題。特別是西方國家主流文化中的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和拜金思想通過網絡滲透的方式進行蠱惑,很多涉世未深的大學生因為生活閱歷較淺,明辨是非的能力較弱,從而易受蒙蔽,動搖了理想信念。
(二)從微觀層面看,網絡影響大學生正確道德觀的形成。網絡時代,豐富多彩的媒體和中介給大學生帶來極大的信息量。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很多學生表現(xiàn)出強烈的求知欲,他們能很快地接受和掌握新知識和新技能,同時能敏感地體會到社會競爭的激烈。但是,雖然大多數大學生認識到社會理想對于實現(xiàn)個人理想的重要性,但真正能把個人理想與國家命運前途聯(lián)系起來的不多,他們更偏重個人理想和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甚至有時候在個人道德修養(yǎng)和社會公德心方面有缺失,缺乏正確的行事原則和道德底線。相對于傳統(tǒng)社會比較規(guī)范的管理和監(jiān)督,因為網絡的虛擬化特征,一些大學生誤以為自由的網絡生活可以不受道德輿論的約束,從而產生道德相對主義和虛無主義,自我道德管理不斷弱化。
(三)從人際關系層面看,網絡一定程度上影響大學生的實際人際關系,異化其行為。當代大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害怕吃苦,缺乏克服困難的決心和勇氣,處世能力和溝通交往能力較弱,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牢固。由于家庭、社會和學校有意無意地過度關愛,很多獨生子女很少經歷挫折,有很強的優(yōu)越感,面對社會各種復雜的壓力和挫折時,要么選擇逃避,要么表現(xiàn)極端,反映了他們的溝通能力和抗擊壓力的不足。在剛進入大學這個陌生的環(huán)境時,許多學生不愿意對同學、老師敞開心扉,反而把自己的喜怒哀樂傾注在網絡上,通過虛擬的網絡身份構建一個理想的自我,從網絡世界獲得慰藉感和成就感。長期陶醉在這種虛擬生活中,他們的實際人際溝通能力會下降,從而淡化對這個世界的認同感,弱化適應社會的能力。
二、通過網絡培育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優(yōu)勢
網絡是把雙刃劍,它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培育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但也具有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提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我們應該利用網絡的優(yōu)勢為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務。
(一)在教育內容上,網絡上更容易因材施教,培養(yǎng)大學生豐富多彩的個性。傳統(tǒng)理想信念的教育內容,通過外在強制性的灌輸,其效果是有限的。如何讓學生自覺接受相應的教育內容,則必須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具體需求,定制相應的教育內容。比如,根據學生喜歡上網追劇、購物、玩游戲等特點,我們可以在學校思政宣傳網站上加入相關內容,在熱門的網劇和網游中融入理想信念的教育內容,建成以用戶為主體和中心的教育新模式。比如在網游中合理設置游戲的內容,增加如自由平等的精神、合作與競爭的意識等富含道德信念的知識內涵,使學生在娛樂的過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提升自身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質。
(二)在教育方式上,網絡提供了更為便捷和豐富的知識傳播手段?;ヂ?lián)網時代,微信、微博、QQ各種交友軟件平臺和手機APP等,構成了大學生的日常信息來源。通過網絡,很多時候大學生無須在規(guī)定的時間到固定的場所接受教育,學生理想信念的傳統(tǒng)培養(yǎng)模式,如主題班會、集體性的活動等呈現(xiàn)弱化的態(tài)勢。相對的,通過網絡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更容易為學生所接受。如通過QQ班級群、微信群布置工作任務或作業(yè),交流各種信息,拓寬了學生的交流領域,提高信息傳達的時效性和有效性。
(三)在教育效果上,網絡改善了施教者與受教者之間的關系,拉近了雙方的距離。網絡技術打破了現(xiàn)實與虛擬世界間的界限,改變了人們傳統(tǒng)的交往方式。相比傳統(tǒng)教育的思想表達,在新媒體這個平臺上,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和需求能更充分地體現(xiàn)出來。他們更容易摒棄顧慮,毫無負擔地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這就便于德育工作者更快和更準確地了解大學生的真實想法,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或對相關問題進行探討,從而有效地解決問題。
同時,網絡新媒體改善了長期以來客觀存在的師生交流不平等狀態(tài)。學生在借助網絡與教育者進行交流時,因為交流環(huán)境的虛擬性和隱蔽性,雙方更容易感受到人格和尊嚴的平等,從而形成融洽輕松的氛圍,消除師生間的心理隔閡,提高交流雙方的信任度和友好度,進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預期效果。
三、網絡背景下完善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培育路徑
(一)高屋建瓴,加強學校網絡文化建設的頂層制度設計。網絡作為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臺,要充分發(fā)揮它的引領作用,必須注重對校園網路文化從制度到管理的頂層設計。通過建立完整的可實施的制度框架來保障校園網絡文化管理的有效性,確保在體制上的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對涉及管理學生的所有職能部門和人員,上到校黨委書記,下到二級學院的輔導員,明確各個部門和人員在學校校園網絡建設中的職責。結合高校黨建工作,利用智慧校園建設為契機,構建一個專門負責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的領導小組,學校分管學生工作的副書記任組長,各相關職能部門協(xié)同合作,網絡中心技術人員負責維護,“兩課”教師和輔導員作為基石。學校要在管理的過程中,給予人、財、物和技術等方面的充分支持。
(二)注重實效,創(chuàng)新網絡教育新載體。在教育載體上,我們應該注意傳統(tǒng)教育手段與新的網絡教育載體相結合,充分發(fā)揮新載體的優(yōu)勢,新舊互補,全方位改進高校思政工作的模式。首先,應該挖掘手機媒體的教育功能,并把對學生的日常管理與教育功能結合起來,增強手機德育內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如在手機上開辟“手機小說”“微視頻”“手機報”“手機論壇”等板塊,定期發(fā)布相關內容或信息,這些信息要與學生的學習生活息息相關,以吸引他們積極參與。如廣西師范學院宣傳部通過校園網絡平臺開展“尋找我身邊的‘張麗莉活動”,全校師生通過網絡積極參與推薦人選,活動效果很好。其次,加強網上班集體載體的建設。通過網上QQ群、微信群等召開主題班會、發(fā)布班級活動信息,供師生交流。力爭把網上班集體打造為集管理、交流、服務和娛樂于一體的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和德育新平臺。
(三)以人為本,強化大學生教育的主體性。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從廣義上看,人文關懷具有豐富的內涵,不僅承認人作為一種物質生命的存在,更是一種文化、精神的存在;承認人不管是在促進社會發(fā)展,還是實現(xiàn)自身價值方面都居于引導性的核心地位;承認人的價值,尋求人的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的統(tǒng)一。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在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的教育時,就要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個體的差異性,把握大學生思想變化的規(guī)律和特點,根據他們的需求和愿望,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和引導。例如,對于一些大學生普遍關注的問題如就業(yè)、升學、出國、戀愛等,可以運用體驗式、互動式、咨詢式和案例教育等方法展開主體性教育模式,充分利用網絡輿論和社交平臺為他們解決實際問題。
在實踐上,高校首先要設置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課程,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設置多種情境和模式吸引學生參與進來,同時在課堂上開展專題討論,充分發(fā)揮大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同時,德育工作者還應重視社會實踐教學的作用,通過設計一些與時下熱點相關的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道德課題,讓學生走出校園,深入社會開展調研,通過了解和思考,鞏固課堂所得,從而樹立正確的個人理想信念。
(四)順應潮流,構造強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在網絡背景下,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但要具有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業(yè)務素質,還要對時事保持敏銳的洞察力,能熟練掌握和應用最新的網絡技術和移動技術手段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注意轉變觀念,積極參加各種網絡知識培訓活動,提高自我網絡應用能力。其次,可以建立個人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平臺,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關注網上的最新的信息和言論,及時對之反饋和引導;充分利用校園網絡平臺有效地開展“我的中國夢”等理想信念主題教育活動。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還應緊跟趨勢、順應潮流,及時了解網絡上學生所喜愛的交流方式和網絡語言,注意填充有時效性的德育內容,轉變教育的方式,獲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效果。
【參考文獻】
[1]郝曉玫.網絡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長沙大學學報,2012(1)
[2]梅友虎.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教育策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3(8)
[3]張利先,劉靜麗.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的特點及施教對策[J].淮北煤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10)
[4]趙燕,喬德陽,王濤.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培養(yǎng)民族復興“中國夢”的踐行者[J].改革與開放,2013(5)
【作者簡介】盧紅屹(1980— ),女,廣西師范學院科研管理處助理研究員。
(責編 盧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