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杰
(天津工業(yè)大學人文與法學院,天津,300387)
摘 要:目前對慕課與傳統(tǒng)教學的關系的研究,認識不足,成果不多。在對慕課進行簡要介紹,并對融合模式進行定位基礎上,闡述當前我國慕課教學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慕課與傳統(tǒng)教學關系認識不足以及慕課與傳統(tǒng)教學的融合模式缺乏研究。結合國內外對慕課與傳統(tǒng)教學關系研究的成果的分析,突出學界加快慕課與傳統(tǒng)教學融合模式研究的價值認識。
關鍵詞:慕課 傳統(tǒng)教學 融合模式
一、慕課及融合模式概述
(一)慕課
慕課,為MOOC的音譯,英文全稱為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直譯為“大規(guī)模、在線、開放課程”。 “大規(guī)?!斌w現(xiàn)了慕課學習者的規(guī)模龐大;“在線”指世界任何一地的學習者均可通過網絡訪問慕課,同時,慕課能為其提供同步或異步互動;“開放”指慕課為全球的學習者提供了一種無關其地理位置、年齡大小、收入高低、學歷層次以及意識形態(tài)的學習經歷,同時,“開放”也指慕課為學習者提供免費的開放性教育資源,如課程PPT、筆記、視頻、參考資料、習題、課程評價等。在慕課中,“課程”也具有獨特的含義,它主要指為學習者提供的學術課程,包括在線教育資源、學習目標、網絡工具、課程評價以及學習分析工具等。由上所述,可以總結出慕課的四大特征,即學習者規(guī)模龐大、互聯(lián)網在線訪問、免費開放、課程資源整合。
(二)融合模式
融合,將兩個或多個個體熔成一體。本課題指慕課與傳統(tǒng)教學經過碰撞、選擇、取長補短,最終有機整合的過程。
模式,是從事物、方法、行為、過程等抽象出來的特征結構的具體實現(xiàn)。特征結構代表了事物、方法、行為、過程等的本源屬性,而模式則是特征結構的表象或實現(xiàn)。
本文所稱融合模式,是指能夠描述慕課與傳統(tǒng)教學融合的最小特征結構及其實現(xiàn),如從“時間維度、空間維度”建立代表慕課與傳統(tǒng)教學融合的特征結構,“以傳統(tǒng)教學為綱,以慕課為輔助手段;以線下教學為主,以線上教學為輔”與“完全摒棄傳統(tǒng)教學,全部實施線上教學”則是兩種對立的融合模式。
二、慕課與傳統(tǒng)教學關系研究的現(xiàn)狀
(一)當前我國慕課教學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慕課的發(fā)展風生水起,但總體來看仍然處在起步階段,其中存在著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筆者作為一名高校的慕課教師,從事慕課教育兩年來,發(fā)現(xiàn)學生對慕課的接受程度普遍低于預期,除了慕課開發(fā)質量方面的問題外,主要原因還在于:
第一,對于慕課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的關系認識不足。當前主要采取線上教學為主,線下輔導為輔的結合方式,基本上顛覆了傳統(tǒng)教學的模式。這種教學方式所帶來組織與管理上的問題是:教師無法真正掌握學生學習的質量,難以形成高質量的互動。教育的目的除了要傳授知識和技能,更為重要的是還擔負著塑造學生的人格、靈魂的社會使命,這正是線上教育難以實現(xiàn)的目標。
第二,“輔導教師”角色定位不明確。暫且將利用慕課組織教學的老師稱之為“輔導教師”,這也是目前利用慕課教學組織的主要形式。在有限的線下教學過程中,“輔導教師”僅僅承擔了教學組織和答疑解惑工作,喪失了教師的獨立性。教育本身承認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特別是在高等教育過程中,不可能利用幾位大師的思想實現(xiàn)對全國大學生的普遍教育目的,必然引發(fā)教育倫理問題的討論。
總的來看,由于慕課教學剛剛起步,對慕課與傳統(tǒng)教學關系的認識仍然不足。對該問題開展深入的理論和實證研究,探索慕課與傳統(tǒng)教學的最佳契合點,是指導高等教育科學、健康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迫切需求。
(二)慕課與傳統(tǒng)教學關系的研究情況述評
國內方面,樊文強(2012)認為慕課對傳統(tǒng)課堂教育提供學習支持,關鍵點在于保持學習自組織與他組織之間的平衡。歸納了當前三種慕課教學模式:完全網絡授課模式,網絡課程+學生自助式面對面互動模式,網絡課程+本地大學教授面對面深度參與教學模式,并認為未來還將出現(xiàn)更多的基于慕課的教學模式。從教學設計和教學效果的視角分析了慕課與傳統(tǒng)教學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系,認為慕課與傳統(tǒng)教學的融合將是歷史必然。
國外方面,Skiba(2012) 認為是慕課對現(xiàn)代傳統(tǒng)高等教育模式的顛覆性革新,它將為構建主義學習模式和終身學習模式提供支撐平臺。Cathy Sandeen(2013)研究了慕課中的學習評價,認為慕課中的學習評價需要面對各種挑戰(zhàn),評價的過程和結果的獲得都是個難題。Haavind 和Sistek(2015)認為慕課教學僅僅是慕課教師的部分工作,教師在高等教育中的本質屬性和角色不會被慕課取代。
綜上所述,當前慕課教學剛剛起步,主要研究仍然局限在對慕課模式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關系的討論階段,既有激進的顛覆論,也包括相對冷靜的融合論,短期內難以形成統(tǒng)一認識;這其中,既有對教育倫理的擔心,也有實證經驗不足和缺乏客觀評價標準等因素。
三、加快慕課與傳統(tǒng)教學融合模式研究的現(xiàn)實意義
首先,是高等教育革新的必然選擇。在我國當前高校重科研、輕教學的大背景下,在教學改革進度難如人意的情況下,促進慕課這一新形式與傳統(tǒng)教學融合,在繼承傳統(tǒng)教學優(yōu)良基因的同時,積極吸納慕課的新基因、新成果,滿足人們對高等教育革新的期待。
其次,有利于高校進一步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研究慕課與傳統(tǒng)教學融合模式,為不同類型的課程打造不同的融合模式,并對某一模式的融合效果,適用一定的評價指標進行有效的評價,有利于慕課和傳統(tǒng)教學二者相互激發(fā),雙贏共進,有利于高校進一步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再次,為推廣慕課教學提供政策依據和方法論基礎。盡快開展慕課與傳統(tǒng)教學融合模式的理論與實證研究,并對各類融合模式的教學效果進行科學評價,有助于統(tǒng)一對慕課與傳統(tǒng)教學關系的認識,在理論層面將為國家推廣慕課教學提供政策依據和方法論基礎,在應用層面將為高校教師從事慕課教學實踐提供方法指導。
參考文獻:
[1]樊文強. 基于關聯(lián)主義的大規(guī)模網絡開放課程(MOOC)及其學習支持[J]. 遠程教育雜志, 2012, 30(3):31-36.
[2]李明華. MOOCs革命:獨立課程市場形成和高等教育世界市場新格局[J]. 開放教育研究, 2013, 19(3):11-29.
[3]李春, 金毅. 顛覆抑或融合:慕課與高校傳統(tǒng)教學的關系探討——基于教學設計和教學效果的視角[J]. 當代教育科學, 2015(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