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艷
【摘要】基于媒介接觸的調研表明,青年人才在網絡媒介素養(yǎng)方面存在很大不足,影響了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有效發(fā)揮媒介的作用,培養(yǎng)人才的思辨能力,推動本土文化的共享性發(fā)展,提升教育工作者文化素養(yǎng)等將有助于文化雙向交融,增強人才的跨文化敏感性和對民族文化的自覺認同,更好地發(fā)揮輻射作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
【關鍵詞】媒介素養(yǎng);傳統文化認同;提升策略;青年人才
【基金項目】本文為省社科聯2016年度遼寧經濟社會發(fā)展立項課題(2016lslktzi jyx-14)、2016年度遼寧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資助課題(W2016005)、2015年度沈陽化工大學教育教學研究基金項目(2015B21)的研究成果。
一、媒介接觸與媒介素養(yǎng)的調查分析
鑒于青年人才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特殊作用,其媒介認知及媒介文化素養(yǎng)狀況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在媒介接觸習慣和時長方面
網絡和手機等新媒介以其信息量大,傳遞快捷,交互性和即時性強,數字化的特點得到92%以上受訪者的青睞,其中近一半的受訪者每天使用手機上網瀏覽的時長達到3~5小時,且其對手機、網絡的依賴程度呈上升趨勢;但青年人才較之其他群體,與紙質媒介、廣播等傳統媒介的接觸時長、接觸程度仍然相對較高,這與個體學習需求密切相關。
(二)在媒介接觸的功用和內容方面
81%的受訪者接觸報紙、雜志、書籍、廣播等傳統媒介的目的以獲取知識信息,了解時事新聞為主。以語言專業(yè)學習者為例,進行報刊選讀、視聽說、文學、翻譯等跨文化課程的研修,或是旨在提高運用目的語的能力,取得理想的成績,滿足就業(yè)、考研、留學、訪問交流等必備資格的需要。
同時,青年人才在媒介使用上網絡化傾向愈加明顯。他們會借助網絡搜索引擎獲取目的語語料、學術資源,使用在線翻譯工具等,進行資料的收集、學術研究、語言互譯轉換等。但就目前來說,對網絡媒介的有效利用還處于較低水平,以單向輸入為主。73%以上的受訪者對手機和網絡系統支持下的網絡游戲、文體娛樂資訊等樂此不疲,甚至癡迷上癮,尤以男性表現得更為突出;而在閱讀小說、雜志、收聽廣播等方面,女性所占比例更高,尤其是與海外影視劇的接觸頻率超過了對本土電影、電視劇的關注。
從功用和內容上來看,媒介的使用無論是作為娛樂工具,還是用于獲取信息,增長知識等,都需要進一步改變“被動地接受媒介提供的表層信息”的局面[1],重視受眾進行自發(fā)、主動性的知識積累及人際互動溝通、文化傳承等社會功能。
(三)在媒介信息的信任度和辨識度方面
在信息飽和的時代,對各種信息的篩選和認知至關重要。受訪者對報紙、電視等提供的信息具有較高信任度,分別達到36.6%、33.4%;而對于網絡媒介信息的信任度較低,僅占13.1%。調研顯示,他們雖具備常識性的警惕態(tài)度,但尚未掌握科學的批判方法和解讀能力。很多人利用手機網絡、微博、微信、QQ空間、視頻等對信息,如對有爭議的信息進行無意義地轉載,傳播,調侃式評論,缺乏理性的質疑和思考;還有不少人受到外來語語料潛移默化的影響,對異國節(jié)日習俗、流行娛樂文化推崇備至,而對本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及傳統節(jié)日、民情風俗不甚了解,甚至不屑一顧。
從整體上看,青年群體對媒介缺少有選擇的接觸,對媒介的批判能力及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服務社會的能力不足,這一群體媒介素養(yǎng)的狀況制約了他們在民族文化建設中發(fā)揮引領、示范、輻射的作用。
二、提升青年人才傳統文化認同的策略
“文化認同”是人們在一個民族共同體中長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對本民族最有意義的事物的肯定性體認,其核心是對一個民族的基本價值的認同;它是凝聚這個民族共同體的精神紐帶,是這個民族共同體生命延續(xù)的精神基礎,因而成為綜合國力競爭中最重要的軟實力。
青年人才在跨文化教育和交流中通過電影、電視、網絡、軟件等媒介接觸到大量西方文化,如果一味地強調目的語文化而忽略母語文化,勢必導致文化知識結構的欠缺和不平等的文化價值觀的形成,無法更好地進行文化傳播、交流和翻譯等工作,削弱了本土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的影響力。所以,提高人才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是應對霸權文化沖擊,維護自身的文化生存與文化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2]。
(一)加強信息過濾,提高跨文化意識和思辨能力
在利用媒介獲取信息時,應學會能動地鑒別和篩選有用的信息,即對信息進行過濾,增強對文化中糟粕的辨識能力,并進行合理地質疑、批判,避免對外來文化無條件的吸收和認同[4]。
青年人才應明確跨文化交際的雙向性,既注重目的語文化導入,又要避免陷入對母語文化的刻意回避的誤區(qū),導致本土文化缺失[4]。應兼顧中西方雙向文化吸收,培養(yǎng)文化意識,通過文化差異對比,提高自身對外來文化的鑒別能力,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如對節(jié)日風俗的滲透不能停留在媒介提供的表層信息——節(jié)日起源、慶祝方式等,需要通過對比分析,挖掘文化內涵。中國的傳統節(jié)日都是以節(jié)氣時令產生的,所以強調“民以食為天”,飲食在節(jié)日慶祝中占據主導;同時中國人倡導集體主義、“利他”精神,注重家庭觀念,喜歡濃郁的親情氛圍,節(jié)日里走親訪友、賓客滿堂、禮尚往來就約定俗成了。而西方人的傳統節(jié)日具有宗教的淵源和色彩,節(jié)日里注重宗教禮拜帶來的凈化和解脫,之后通過制造歡慶的氣氛獲得精神上的享受。因此,西方人家庭觀念淡漠,崇尚個人主義,慶祝方式上更強調個性的張揚與自我表現,情感的自由抒發(fā)和傳遞。
(二)充分利用新媒介手段,推動本土與傳統文化的共享性發(fā)展
在新媒介時代,掌握使用媒介的必要技術知識,參與媒介互動,將博客、平板電腦、手機打造成文化傳播的有效平臺,通過QQ、MSN的聯系人或郵箱通訊錄等多種途徑來查找志同道合的人,在網絡上拓展交際圈,建立虛擬社區(qū),同時將網絡人際交往鏈延伸到現實世界中,通過參與媒介應用制作等在線上和線下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促進文化的交流,如主題文化(地域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影視文化等)大學堂、文化知識競賽、讀書研討會、藝術節(jié)等分享、滲透文化信息;以全球“漢語熱”為契機,對外漢語教學與孔子學院對外漢語國際推廣項目相結合,加強與留學生的文化交流、互動學習和體驗,從而加深人才對中國傳統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的理解、豐富、認同和傳播,增強民族文化自覺與自豪感。
三、結語
理性地接觸和使用媒介,汲取他國文化的精華,可使本國文化更臻完美,促進世界文化的發(fā)展;同時有利于提高國民的整體素養(yǎng),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參考文獻】
[1]梅瓊林.關于大眾傳媒分眾化問題的重新思考[J].社會科學家,2006(02):32-34.
[2]周小玲.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的研究[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0(05):152-153,159.
[3]宋海霞.論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重要性[J].廣西工學院學報,2007,18(S1):208-210.
[4]陳艷玲,貫麗麗.談高校英語專業(yè)學生母語文化缺失現象及應對策略[J].大家,2012(15):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