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曄+覃曉群
摘 要: 探討研討式教學法在“Access數據庫技術及其應用”課程中的應用。以某醫(yī)院人力資源管理系統(tǒng)為實例,應用研討式教學法指導學生學習和應用Access數據庫。研討式教學法對快速提升學生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等有明顯效果。研討式教學法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模式,它更能體現(xiàn)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等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
關鍵詞: 研討式教學法; Access數據庫; 教學改革; 創(chuàng)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8228(2017)04-66-03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discussion teaching method in the course of "Access database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is explored. Taking th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 of a hospital as an example, the discussion teaching method is used to guide students to learn and apply Access database. The discussion teaching method has the obvious effect on the rapid promotion of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analysis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and it is not only a kind of teaching method, but also better reflects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Key words: discussion teaching method; Access database; teaching reform; innovation ability
0 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高校學生學習和掌握數據庫技術已成為不可缺少的內容。ACCESS作為微軟OFFICE系列軟件的數據庫軟件,在人們的日常工作中應用極其廣泛,已成為當前小型數據庫的主流應用軟件之一。因此,與時俱進改革教學方法十分必要。改革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為主基調,使學生掌握好ACCESS數據庫技術及其應用課程,以期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1 研討式教學法的意義
研討式教學模式起源于18世紀的德國,作為德國大學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對近代德國大學的發(fā)展影響重大。1988年國內謝平仄教授最早提出研討式教學法。1997年郭漢民教授為探索在高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途徑,大膽進行教改實踐,創(chuàng)造了全新的研討式教學模式。提出了“研討式五步教學法”。他認為研討式教學的惟一宗旨是在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即:自學能力、思維能力、寫作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教學能力、研究與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研討式教學法在教學方式上,變“講授式”為“研討式”;在教學目標上,變“授人以魚”為“授人以漁”;在教學形式上, 變“一言堂”為“群言堂”;在師生關系上,變“主—客”改造關系為“主—主”合作關系[1]。我們將整個課程貫穿到一個完整的研討式教學中,更好地將教材的各個章節(jié)連貫起來,讓學生能夠獨立的完成一個完整項目的設計與開發(fā),極大促進學生綜合運用各知識點的能力。
2 研討式教學法在Access課程中的應用
我們在“研討式五步教學法”的基礎上進行實踐和改進,研究該教學法是適合于整門課程還是課程某一階段,以及怎樣靈活應用研討式教學法。在實踐和改進過程中始終堅持注重教師主導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應用創(chuàng)新性,圍繞“研究”與“討論”兩個方面推進教學,最終實現(xiàn)“研究”與“討論”的有機結合,達到實施研討式教學法的最佳效果。
2.1 掌握基本知識
Access數據庫涉及七個對象,其基本原理包括數據模型、關系規(guī)范化理論和SQL語言、數據庫管理和安全性等,必須要讓學生真正理解。在學生掌握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教師應對表、查詢、窗體、報表、宏等對象的設計作詳細講解,并以實踐輔佐,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通過上機練習自己動手,練習知識點。讓學生對每個對象的作用、設計方法、設計技巧、易出錯的地方都能夠很好地了解并掌握[2]。
2.2 教師指導選題
研討式教學首先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選好課題,讓學生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教師選題時要考慮課題的實用性、趣味性、可操作性,確保整個課題實施過程與教學內容、教學進度相吻合。
2.3 學生獨立探索
課題實施過程要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吃透教材,應用知識,創(chuàng)新思維。在規(guī)定時間內,要求學生領會課題,溫習教材,查閱資料,研究方法,勇于實踐,大膽探索。建議以8-10個學生為一組,并推選出學生組長一名。組長負責把工作任務分配到個人,組織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課題開發(fā)。
2.4 分組討論交流
學生經過對課題的獨自學習、思考、分析、研究后,寫出自評報告,然后進行分組交流討論。在教師的指導下,由組長根據課題要求,提出討論議題,大家圍繞議題,充分發(fā)揮個人想象,各抒己見。組長對討論內容進行綜合梳理。最后由教師進行點評。
2.5 操作體驗
Access數據庫教學的最終目的應該是讓學生掌握實際的操作技能,通過不同的窗體處理數據,從而能控制和操縱其他程序的運行[3]。教師根據學生學習、研究、討論、交流的情況,指導學生對課題進行設計,創(chuàng)建數據庫、設計和建立數據表、建立表間關系等。Access數據庫教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學生樂于動手實踐,通過操作體驗,能較熟練掌握Access的使用,為將來工作中用數據庫進行數據分析處理,以及對程序的應用奠定基礎。
2.6 總結提高
課題完成后,要求每個小組對自己的設計予以展示,學生之間再次得以交流提高。最后教師進行綜合評價,表彰優(yōu)秀作品,總結教學效果,提出不足之處,使教學效果在反復的研討中得到升華。
2.7 實例展示
課題:某醫(yī)院人力資源管理系統(tǒng)。
2.7.1 系統(tǒng)功能分析
醫(yī)院人力資源管理系統(tǒng)所包括的基本功能:所有工作人員的基本情況,醫(yī)務人員還應包括繼續(xù)教育、科研課題、論文、專利及獲獎情況等,這些數據需要錄入、修改、刪除和查詢等功能。人員管理應包括人員增減、查詢、修改、刪除以及打印等功能,還需要規(guī)定用戶名和登錄密碼,管理權限等。經過分析,可以畫出一個基本功能框架,如圖1所示。
2.7.2 創(chuàng)建數據庫
設計和建立數據表及建立表間關系。在本數據庫應用系統(tǒng)中,需要創(chuàng)建“工作人員信息管理”數據庫,并且在表對象中設計和建立“行管人員表”、“醫(yī)務人員表”、“后勤人員表”。在確定了表、表結構和表中主關鍵字后,還需要確定這三張表之間的一對多的關系。
2.7.3 查詢設計
通過窗體與所設計的查詢連接,實現(xiàn)本系統(tǒng)的查詢功能。需要設計各種類型的查詢,通常包括計算查詢、參數查詢及選擇查詢等。計算查詢用于查詢醫(yī)務人員的繼續(xù)教育學分、考試考核成績及工作業(yè)績等。參數查詢用于查詢醫(yī)務人員的職稱、學歷、論文、成果及獲獎情況等。選擇查詢用于查詢工作人員的姓名、性別、年齡、科室等信息。
2.7.4 表單設計
表的創(chuàng)建十分重要,需要設置表的字段,設計表與表的關系及其外觀,它是數據庫的基礎。本系統(tǒng)需要設計工作人員信息表,繼續(xù)教育登記表,業(yè)務考試、考核成績表,醫(yī)療差錯事故登記表等。同時,教師需指導學生確定主關鍵詞和外關鍵詞,并建立表之間的關系。
2.7.5 窗體設計
窗體是用于查詢和顯示各種表格的一種工具,是用戶和數據庫交互的接口。通過使用窗體用戶可以方便地輸入數據、編輯數據和顯示數據。如在“工作人員信息管理系統(tǒng)”數據庫中,使用向導創(chuàng)建“工作人員基本信息”窗體、“醫(yī)務人員考試、考核成績”窗體、“醫(yī)療差錯事故”窗體等。要求學生在設計窗體時掌握各個控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2.7.6 宏設計
宏是由一個或多個操作組成的集合,分為操作序列宏、宏組和包含條件操作的宏。操作序列宏是由一系列操作序列組成的,每次運行該宏時,Access都將執(zhí)行這些操作。將查詢、報表、窗體等,連接到命令按鈕上,單擊該命令按鈕時,運行相應的宏就會打開對應的查詢、報表、窗體等。本系統(tǒng)中需要設計打開窗體的宏,打開查詢的宏,打開報表的宏。打開條件操作宏組,實現(xiàn)對不同報表的預覽和打印。
2.8 教學效果
應用研討式教學法學習Access數據庫技術,學生感觸最多的就是為他們創(chuàng)建了一個寬松、活躍、大膽想象,自由發(fā)揮,敢于創(chuàng)新的平臺。研討過程,不僅加深了對計算機基礎知識的進一步理解、應用,更能使基礎理論與應用實踐緊密結合,融會貫通,總體上產生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但同時教學中也發(fā)現(xiàn),少數基礎較差的學生,因長期依從于灌輸式教學,角色變換后適應性差,故教學效果欠佳。
3 結論
研討式教學改革的實踐證明,要有效地培養(yǎng)大學生的多種能力,必須正確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學術性與師范性,以及教學與科研之間的關系,尋求實現(xiàn)二者有機結合的形式與途徑[4]。在相互交流過程中,讓學生學有所得,同時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團隊合作的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精神[5]。Access數據庫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程序設計語言課程,我們實施研討式教學方法教學兩年來,體會最深的是這種教學模式對學生思維能力、分析、創(chuàng)新能力等多種能力的快速提升效果明顯,它不單純是一種教學模式,更是一種對學生“授人以漁”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但面對少數基礎稍差的學生,實施研討式教學模式,尚需短暫過度期,才能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陳鈞.一個可資借鑒的成功教學模式[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6.6.
[2] 吳立鋒,關永等.非計算機專業(yè)Access數據庫教學方法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2011.215(28):93-95
[3] 林智慧.在Access數據庫教學中如何運用案例教學法[J].河南教育(職成教版),2013.4:38-41
[4] 郭漢民.研討式教學與大學生能力培養(yǎng)[J].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0.24(5):195-199
[5] 陳園瓊,彭耶萍,王新峰.研討式教學在“計算機系統(tǒng)基礎”課程中的應用[J].福建電腦,2015.1: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