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麗
摘 要: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主張將教學時間一分為二:一半由教師講授,另一半由學生討論。作者以“中級財務會計學”課程為例,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將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應用到這門課程的教學中,試圖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教學效果。
關鍵詞: 對分課堂 中級財務會計學 教學模式
一、“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中級財務會計學課程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
作為會計專業(yè)的主干課程,中級財務會計學課程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都是老師在課堂上講課,學生聽,課下再做作業(yè),學生的學習現(xiàn)狀總體不太樂觀。剛剛學過《基礎會計學》,也就是一些會計學原理方面的知識,馬上學習具體的經濟業(yè)務的賬務處理,學生普遍感覺聽不懂。這樣就造成了老師是聲嘶力竭地講解知識,但學生真正聽懂的不多,真正聽懂且能舉一反三的更是鳳毛麟角。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老師的觀點,缺乏學習的主動性,更別提把老師的講解轉換成自己的知識,課下的作業(yè)也是各做各的,漸漸流于形式。老師與學生沒有有效的溝通,學生與學生也沒有相應的互動,長此以往,老師與學生漸行漸遠,雙方都事倍功半,這樣下去,學生學習興趣不斷降低,我們培養(yǎng)的學生整體素質就會下降。
身為一線教師,我一直迫切尋找改變這個詬病的方式?!皩Ψ终n堂”的出現(xiàn)可以有效解決這個問題?!皩Ψ终n堂”是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提出的一種課堂改革新模式?!皩Ψ终n堂”針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不足,提出了在教師講授的前提下,強調學習的自主性和教學的互動性,把教師的“講”與學生的“學”和“思”緊密地結合起來,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皩Ψ终n堂”教學模式要求把課堂的時間一半分配給教師講授,一半分配給學生討論,強調先教后學,一定是教師講授在先,而學生學習在后,注意隔堂討論,學生與學生互動、老師與學生互動,鼓勵學生自主性學習。
中級財務會計學課程內容很多,是會計專業(yè)的核心課程,基本涵蓋了學生將來在工作崗位上可能遇到的所有經濟業(yè)務,各個學校安排課時比較多,有的學校安排兩個學期,每周4節(jié),我們學校安排了一個學期,每周6節(jié)。本課程是按照企業(yè)基本會計準則和具體會計準則編排的,賬務處理程序繁多,法規(guī)條文比較艱澀難懂。這門課程的實踐性也很強,學生只掌握單純的會計準則對于今后的就業(yè)幫助不大,這就需要學生接觸大量的案例分析,而傳統(tǒng)教學模式顯然沒有時間實現(xiàn)此目標。運用“對分課堂”后,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只需要花費少量的時間精講知識系統(tǒng)的主干及學習內容的重難點,幫助學生了解知識整體框架,同時推薦課后案例分析的材料。這樣課下學生必須要發(fā)揮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去消化吸收課堂上的知識并且融會貫通到案例分析中,在下次上課時學生才能很好地完成課堂討論,從而增強自己的實踐能力。
總而言之,“對分課堂”通過對分的形式克服了傳統(tǒng)講授式教學中學生被動接受學習的現(xiàn)象,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通過上課聽課、下課自學、寫作業(yè)、下次課再討論作業(yè)等方式對知識進行主動性學習,增加教學中的師生與生生間的互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由此看出,“對分課堂”很適合中級財務會計學課程的教學模式。
二、“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中級財務會計學課程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1.選取適合的案例分析教輔資料
中級財務會計學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生僅僅學完而不知怎么實踐到企業(yè),顯然是不行的。要運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應該在教材外選取一至兩本教輔資料,以具體的案例分析教輔為主,以備學生課下討論學習。教師也可以深入企業(yè)基層,找尋第一手的實際案例資料,自行編寫一套適合“對分課堂”的案例分析教輔資料。
2.上課方式的改革
中級財務會計學課程的通篇都是企業(yè)基本會計準則和具體會計準則,學生不易理解。“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主張將教學時間一分為二:一半教師講授,另一半學生討論,強調先教后學。一半的教師講授中,教師必須要精簡、高效地完成教材知識的框架結構、重點難點的講授,然后下課前布置下次課的案例分析作業(yè),是一次課的總體安排。因為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課下學習,所以學生至少要有一周的時間復習鞏固前一次課程的內容,也就是教師要提前告知學生下次課堂討論的案例實行生生討論。另一半學生討論,就是隔堂討論。隔堂討論的效果要比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的課堂討論好得多,因為課堂討論時,學生還沒有消化掉知識,這樣的課堂討論往往流于形式,但是隔堂討論顯然可以規(guī)避這一弊端,經過至少一周的課下學習討論,學生課下消化、吸收了老師講的知識,將知識很好地應用到案例分析中,同時收集案例分析需要的其他相關知識,進行獨立思考后,形成自己獨立的觀點,學生隔堂討論時必然可以思路清晰,言之鑿鑿,同事先劃分的小組成員討論形成小組統(tǒng)一的意見,可能存在多種意見。小組討論要注意記錄過程,以便為平時成績做準備。也要注意時間的把握,小組意見由選舉的代表在班級上表達,全班同學集體討論,此時老師也要適當參與進來,幫助學生進行仔細講解直至最后解決問題。從而很好地實現(xiàn)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教師在課堂中的傳統(tǒng)主導地位轉化為輔助地位,真正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完美地達到了教學效果。
3.作業(yè)要求
中級財務會計學課程的教材分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六大要素。對分作業(yè)可以選取存貨、金融資產、固定資產、應付債券、借款費用、收入、所得稅、財務報告八個典型類型的案例分析提交一次作業(yè),共計八次作業(yè)。每次作業(yè)評分包括個人作業(yè)分和小組作業(yè)分兩部分,最后都計入期末考核的平時成績。個人作業(yè)分是為了督促學生課下能夠認真消化課堂上教師教授知識,積極準備案例分析資料。小組作業(yè)分是為了讓學生經過一周的課下準備,在小組內實行討論,更好地體現(xiàn)隔堂討論的效果。
4.在教學中聘請企業(yè)會計人員
中級財務會計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所以離開企業(yè)就變成了太理論性的課程。由于時間和經驗的關系,任課老師遠遠不如企業(yè)第一線的會計人員更熟悉會計業(yè)務的具體操作,在上這門課中間如果聘請企業(yè)會計人員到課堂上講解實際的賬務處理,那么必然極受學生的歡迎。這樣能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會計的實操性,更能調動學生的主動學習熱情。
5.全新的考核方式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把課堂時間一半分配給教師進行,一半分配給學生討論,所以決定了中級財務會計學的考核方式不應只是單純的考試,而應該是平時成績加閉卷考試相結合比較全面的考核,而且平時成績所占比重不應過低。其中平時成績應該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即平時出勤、個人作業(yè)、小組作業(yè)、上臺做小組匯報等。我認為本課程應平時成績占60%,期末考試成績占40%。平時成績中上課出勤占10%、個人作業(yè)或準備占40%、小組作業(yè)占10%,個人作業(yè)分的分值應當明顯高于小組作業(yè)分,才能真正體現(xiàn)學生自身的課下努力程度;閉卷考試主要考核作業(yè)中的8個案例分析,這樣才能與平時的作業(yè)掛鉤,起到鞏固的作業(yè)。通過這樣的考核方式,可以真正體現(xiàn)“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效果和重大意義,以此督促和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整體素質。
三、結語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糅合了傳統(tǒng)講授式課堂與討論式課堂各自的優(yōu)勢,創(chuàng)新性地把課堂時間一半分配給教師進行,另一半分配給學生進行討論。在運用過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教師講授和學生討論一定要在時間上錯開,也就是“隔堂討論”,讓學生在課下可以有一周左右的時間來消化吸收,之后進行有準備的討論。只有這樣這種教學模式才能起到應有的效果,否則就和傳統(tǒng)教學模式那種課堂討論一樣了。另外還需注意考核方式,平時成績的比重一定要高些,才能促成學生平時的隔堂討論。中級財務會計學課程應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已經進入了瓶頸階段,“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出現(xiàn)改變了這一狀況,勢必會強化該課程的教學效果,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與知識水平。
參考文獻:
[1]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12(5).
[2]楊淑萍,王德偉,張麗杰.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及其師生角色分析[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8(5).
[3]李建鐵.基于“對分課堂”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理論課[J].教學研究,2015,4(21).
[4]李永安.我國大學課堂教學的改革策略[J].中國高等教育,2013(5):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