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語文教材選擇了外國文學的一些篇目,呈現(xiàn)了諸多異域風情,真正打開了學生的視野。但畢竟外國文學所承載的文化與學生所接觸并深深烙印在個性中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異,這就為外國文學的解讀帶來困難。擬從三個角度進行外國文學篇目的閱讀剖析。
關鍵詞:初中語文;外國文學;解讀
外國文學作品,包攬萬象,從這個窺視鏡,我們可以看見外國的思維意識、社會背景、情感走向,這是開拓學生思維視野的一次文學之旅。但是,有許多教師在初中語文外國文學教學中卻表現(xiàn)出尷尬、茫然的感覺,不知該站在怎樣的立場角度,引導學生解讀外國文學,立場角度不明,解讀勢必會含糊不清,學生閱讀外國文學能力的培養(yǎng)便遇到瓶頸。因此,語文教師首先要解決的便是閱讀的角度立場問題。我認為教師可整合外國文學文本的結構框架,然后圍繞框架進行步步接近,深入閱讀。
一、站在思維的角度進行外國文學閱讀剖析
思維是哲學領域的一個名詞,它主要指主體的人對思維客體所進行的能動性操作,這一思維客體是主體思維的客觀對象,當然,也包括主體本身。主體的人對思維客體的一系列思維操作,也是作家創(chuàng)作的一個過程縮影。他們采集信息,并存儲于心,當確定合適的主題之后,他們便可以對這些雜亂無章的信息進行篩選、排列、變形、整合,最后以別于其他人的文字敘述方式表達,一個用多種互相聯(lián)系的信息支撐的主題。當然,思維是具有個體和民族性的,這使得文學具有多元化的審美屬性。對于外國作家來說,他們受自己民族環(huán)境、別樣教育的影響獲得一種別于其他民族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表現(xiàn)在文字中便呈現(xiàn)強烈的民族和個性化色彩。所以教師引導學生賞析異域的文學色彩,就要抓住一個可以和中國文學呈現(xiàn)方式區(qū)別開的閱讀立場、角度。而思維便是其中一項。
以高爾基的《童年的朋友》為例,提到童年的朋友,腦海里即刻浮現(xiàn)的可能是幾個調(diào)皮而與自己年紀相仿的孩子,但作者卻以看起來很兇,總是邊嘮叨邊梳一頭長發(fā),每句話里都充滿宗教色彩的外祖母作為童年的朋友。年紀的反差、性格的反差、趣味的反差,讓我們很難將文題中“朋友”一詞與一位遲暮老人和一個孩子聯(lián)系起來。但作者確確實實將船艙作為外祖母與小孫子感情蓄發(fā)的背景,在睡和醒的轉(zhuǎn)化抒寫中,進行外祖母與小孫子友誼情感的建立,這樣的構思是一種思維駕馭的。首先,作者通過一種個體的思維方式對外祖母與我之間的一些事情進行采集、存儲,并篩選出一些別致的場景,進行排序、變形、整合,再用一種纖細入微的語言進行表達,這就孕育了這篇文章。它的別具一格不禁使我們更想反復閱讀作者對外祖母的深情、細致的描寫。在這里,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從作者構思文章的思維切入,以這樣的角度、立場解讀外國文學的獨特魅力、主題光彩。例如,教師可以向?qū)W生提問:“為什么作者會將一個年邁的老人作為童年的朋友?”這一問題的答案有許多種,無論深層的還是生活淺層的,無論內(nèi)心力量的賦予還是身外所在的陪伴。
二、站在社會背景的角度進行外國文學閱讀剖析
文學承載著一些社會性的特點,它必須要對整個社會負責,呈現(xiàn)社會背景下的種種生活現(xiàn)象,以這種方式進行當下情感、思想的一個陳述,并以此讓后人知曉,在某一段時間節(jié)點上所發(fā)生的事情以及這件事引發(fā)的影響。當然,事件一旦被文字表達出就具有歷史性和社會性,就是我們普遍所說的社會背景。對一部分外國文學的解讀來說,必須在理解其社會背景,即所說的寫作背景之后才能進一步的剖析。
以都德的《最后一課》為例,這是一篇以一個時代為背景而構思的小說,在落實字詞、理清文章情感思想脈絡、感受文章寫作技巧之前,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小說的三要素,以及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社會背景,即寫作背景。對于寫作背景來說,它有兩個支流,一是時代的大背景,另一個是作者自身在時代大背景下所遭遇的事件,這些事件是連環(huán)的個人體驗,具有個體性,但因為是在時代大背景下孕育的,所以也具有時代和社會性。這兩個支流同時匯聚于社會背景,即寫作背景之中。這篇小說的素材以1770年7月,普魯士軍隊占領法國的阿爾薩斯等三分之一以上的法國土地為時代背景,以淪陷了的阿爾薩斯中的一個小學被迫改學德文,進行最后一堂法文課的事件作為題材,主要刻畫了小學生小弗朗士以及法語教師韓麥爾的形象,借以展現(xiàn)法國人深厚、真摯的愛國主義情懷。了解這一背景,事件才會顯得清晰立體,其中的人物才會從扁平的文字中站起來,完成偉大愛國情感的傳遞。在這里,教師可以讓學生查一些有關這段歷史的資料,進行課堂復述。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進行社會大背景與都德個人遭遇的一個聯(lián)系,獲得“藝術來源于生活”的高度認識。
三、站在情感走向的角度進行外國文學閱讀剖析
情感是人異于他人的個性呈現(xiàn),文章之所以有靈性,就是因為這種個性情感的蘊藉。對于這種個性情感來說,它并不是靜止的,而具有流動性、真實性、生命感。可以說,這種情感走向的駕馭是以作者意識形態(tài)作為基礎的,意識形態(tài)不同,文學創(chuàng)作者所創(chuàng)作出的作品的情感走向也大相徑庭。所以,站在情感走向的角度進行外國文學作品剖析,也要觀照作者的意識形態(tài)。在這里,教師可以引領學生查找資料,了解作者的意識形態(tài),找到文本中的情感脈絡,并按圖索驥,找到主題的隱藏處。
以伽利略的《我們的知識是有限的》為例,這是一篇饒有趣味的類似寓言的文章,作者圍繞知識是有限的,分別例舉“這個人”所遇到,或是看到、聽到的發(fā)音事物,這個人并沒有覺得一切澄明了,反而覺得茫然。即“知道的越多,未知就越多”,證明這一點,是需要情感走向的,首先驚異于鳥的叫聲,又遇牧童的笛聲,又驚愕小提琴的演奏聲,而后是為門樞和鉸鏈的摩擦聲感到奇妙及指尖敲擊杯子的清脆響聲。最后,因為昆蟲的嗡嗡聲,變得茫昧,又因為鐵簧片聲感覺自己無所不曉,后又因蟬鳴,陷入無知。這種情感走向是跌宕起伏的,必須有科學作為依據(jù)進行,而這正是作者意識形態(tài)中所富有的。教師在引領學生找出這一情感走向之后,還要分析作者的意識形態(tài),這是情感走向的基礎。他被譽為“近代科學之父”,為維護真理,與教會對立,最后遭到教會迫害,終身監(jiān)禁。他創(chuàng)制了天文望遠鏡,用來觀測天體,發(fā)現(xiàn)了木星的四顆衛(wèi)星,為哥白尼日心說找到確鑿的證據(jù)。他的貢獻為其意識形態(tài)的形成奠定基礎,并用這種科學化色彩的形態(tài)駕馭文字,寫出這篇文章。因此,作者在文章末尾說:“我懂得它會以某種不同于我們?nèi)魏我芏鹊姆绞叫纬伞?,即事物是豐富的,而我們的知識卻是有限的。
外國文學屬于文學藝術的一個分支,是文學藝術殿堂的瑰寶,教師有將其傳承的責任,這種傳承不僅僅是表面的誦讀、欣賞,更主要的是深邃的剖析和領悟。
參考文獻:
[1]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
[2]時金芳. 語文教學設計[M].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薛國興(1971—),男,江蘇省江陰市青陽第二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中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