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銀珠
摘要:“對分課堂”基于認知心理學原理于2014年提出的一種原創(chuàng)性的課堂教學新模式;對分課堂的教學設計能有效完善學生問題的形成,能創(chuàng)設質疑情境,使學生想問,能指導質疑方向,使學生會問,強化質疑訓練“對分”下讓問題誘發(fā)學生學習的思維熱情,修正完整“問題”的消化吸收,帶動課堂高效運轉,使學生善問;以“橢圓的簡單幾何性質”為例,在“對分”中學生能積極思考,完成對弦長公式的推導,及解析幾何思想的“舍而不求”的深入理解,形成問題意識的構建。
關鍵詞:對分課堂 問題意識 構建
“對分課堂”是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博士、復旦大學心理系博導張學新教授基于認知心理學原理于2014年提出的一種原創(chuàng)性的課堂教學新模式,把教學分為在時間上清晰分離的三個過程,分別為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討論(Discussion),也稱為PAD課堂。
人教版選修2-1的第二章第二節(jié)《橢圓》的《橢圓的簡單幾何性質》,關于直線與橢圓位置關系,在橢圓上是否存在一點到直線的距離最小,并求這個最小距離。教學時先直觀,然后用坐標法加以解決,把幾何問題代數化,用代數運算結果解釋幾何問題的解析思想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同時用類比的數學思想構建本節(jié)問題的鋪設。
求弦長是直線與橢圓位置相交過程中的核心問題,經過前面的鋪墊,完成學生用類比提出問題,在求解過程中又再次發(fā)現用幾何法求弦長行不通,幾何法在圖中的簡捷不具有通性通法,同時求解過程遇到求解方程過程的龐大運算量,幾乎無法算下去的地步,完成反思學習,在問題涌現的最佳時空時,體會方程的“解”與“設”的過程,既設而解與設而不解,“設”的形式如何把握,“解”與“不解”的時機如何捕捉是基本而又關鍵的問題的有效解決,完成學生問題意識的構建,也正是對分課堂的內化吸收及討論部分的魅力所在。
三、組織學生討論、消化吸收、分享成果
學生在小組討論中消化,相互解決問題的困惑,分享各自解決問題的方法、思路、在探究弦長公式時,除了求出直線與橢圓的交點A、B,代入兩點間的距離公式外,學生都認為應該還有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在分析中將問題的核心問題清晰的浮出水面。
四、教師解決問題,提升學生學習能力
對分課堂下產生的問題,更是學生喜歡聽、渴求聽的教學內容,此時給出弦長公式的推導過程,完成設而不求的有效教學,對學生來說“如饑似渴”,是有效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課堂教學。
五、教學反思
(一)教材是不變的源泉
教師要以教材為出發(fā)點,教材內容的編排體現了知識框架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教材的例題、習題也都是經過專家重重篩選的經典問題。無論是問題本身,還是解題方法和解題思想,都具有一般性和典型性,要熟悉教材并精通教材,注意提煉重要例題和習題所反映的相關數學知識的本質屬性以及蘊涵的數學思維方法和思想精髓,并對這類數學問題進行類比、引申、遷移、拓廣,提出新的問題并加以解決;要把握住“變”中的“不變”,切實貫徹“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原則,發(fā)揮教材的擴張效應。
(二)在“對分”下展示學習過程,完善學習能力的提升
類比傳統課堂教學與對分課堂的教學,學生消化知識的同時,自覺提出新問題,學生在自主的學習階段活動中感悟其中思想方法和內在聯系,小組討論、分享中完成相互幫助,相互激勵的學習氛圍的建立。同時這種由“問題”引發(fā)的思維內驅動是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在“對分”下問題誘發(fā)學生學習的思維熱情,完成“問題”的消化吸收,帶動課堂高效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