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筱筠
摘 要:《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對英語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我們英語教師改變傳統(tǒng)教學觀念,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思考。教學過程中英語學習與自己的文化之間的這些異同可能產生的結果(正遷移與負遷移)?!昂献魈骄渴浇虒W模式”是通過課堂教學中師生交流,促使學生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精神環(huán)境中合作學習,主動創(chuàng)造,以達到培訓記憶、思維、想象能力,開啟其創(chuàng)新潛能的目的。
關鍵詞:中學生英語學習;語言遷移;遷移
一、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堂教學活動與中國文化進行正遷移
教師在學生讀到主旨句——“大洋洲的氣候”之后,即可提示學生暫停,然后帶領學生簡要回顧自身文化體系中大洋洲的相關知識,如:地理位置、歷史變遷、文化。英語教學應該以學生的發(fā)展為基本出發(fā)點,體現素質教育的思想,并且將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規(guī)定為英語教學的總體目標。使用多媒體教學能夠使學生高度集中注意力,有效地激發(fā)學習積極性和能動性,極大地活躍課堂氣氛。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學要以人的發(fā)展為主,體現素質教育的思想。教材每篇課文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和日常生活習慣以及音樂體育等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學生可以在感受這些文化背景的知識下很好地學習語言。
二、“合作探究”對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遷移
“合作探究”(cooperative and inquiring learning),力求學生在合作中學習知識,解決問題,是一種富含有創(chuàng)意、實效、高效的教學方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注意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引導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學習。心理學家把“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廣義地定義為遷移。凡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起促進作用都叫正遷移;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起干擾或抑制作用,都稱負遷移。中國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常常受到母語(漢語)的影響,這種影響的過程被稱作“語言遷移”。母語對二語習得(包括外語學習在內)的影響,是心理語言學及二語習得研究探討的重要問題之一。對此,各種理論提出的假設不同,看法不一。行為主義理論認為語言是一種人類行為,而不是一種思維現象,錯誤是第一語言習慣干擾外語習得的結果?!皩Ρ确治觥奔僭O認為,外語學習的心理過程與兒童母語習得不同,兒童母語習得不受任何其他語言干擾,而外語學習者在學外語之前,已經養(yǎng)成了一套母語習慣,這些習慣對外語學習有很大的影響,當外語和母語有相同的語言成分時會產生正遷移,反之,則出現負遷移,出現語言錯誤。以后的研究發(fā)現,語言錯誤并不都出現在兩種語言的差異之處,恰是在母語和目的語結構相似之處更容易出現習得困難,有些語言錯誤為發(fā)展性偏誤,是語言過程中的必然現象,與自然習得順序相關,并非都是母語干擾的結果。基于上述情況,筆者認為在教學中要正確看待母語的遷移,根據具體教學內容、教學對象采取恰當的教學方法,克服負遷移,充分利用母語正遷移。
三、對英語學習的負遷移所采取積極有效措施促進英語學習
語言遷移是英語學習過程中的一種常見現象。學生在使用英語進行交際時,試圖借助于母語的語音、結構、語義和文化來表達思想,就會產生語言遷移現象。本文重點從中學生英語學習中語言遷移的原因及避免母語負遷移的策略研究兩個方面談了自己的一點認識?!斑w移”指的是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已有的知識或技能對新知識或新技能的獲得有一定影響的這一現象。語言遷移理論則指的是學習者在用英語進行交際時,試圖借助于母語的語音、詞義、結構規(guī)則或文化習慣來表達思想這一現象。這種現象在外語學習的初級階段十分常見。語言遷移一般有兩種:即正遷移和負遷移。當母語的某些特征同英語類似或完全一致時,往往出現正遷移;而當母語與英語的某些特點迥異時,學習者若借助于母語的一些規(guī)則,就會產生負遷移現象。正遷移有利于外語學習;負遷移則阻礙外語學習。它們既有相似,又有區(qū)別,教師應使學生明確、并反復強調它們之間的區(qū)別,加深學生的印象。
四、新課程背景下英語學習中遷移的策略
在新課程高中英語教學中,運用合作探究式教學模式能夠在體現優(yōu)化教學過程和方法的前提下,為學生的語言表達和運用交流提供展示的機會,讓學生在接近真實語言學習環(huán)境中不斷地發(fā)現自身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以便學生及時地發(fā)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這種教學模式更是讓學生的學習過程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動態(tài),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英語學習的正確思維,提高學生語言感知能力。注重英漢詞匯的對比,母語負遷移使得學生對英語單詞詞義的理解一知半解而犯下很多錯誤。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對比分析的方法,總結英漢詞匯在概念、內涵、情感、搭配等各個方面的不對等以及由此產生的語言遷移規(guī)律,綜合把握漢英兩種語言的相同、相似和相異之處,最大限度地減輕漢語負遷移對詞匯學習的干擾作用。采取多種方式記憶英語詞匯,絕大多數中學生是通過背誦單詞來學習詞匯的,導致他們所掌握的詞匯知識孤立而零碎,不能靈活運用。新課程高中英語教學認為,在課堂教學中運用任務型教學模式,不僅能夠優(yōu)化教學過程和方法,幫助學生增強學習的體驗,還能夠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提高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合作探究就是在圍繞學習任務的基礎上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現問題和探究問題的能力。合理的學習任務是學生進行合作探究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英語教學作為語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者應該注重其真正意義上的掌握和應用。因此,鼓勵學生通過分析、理解、聯系來記憶詞匯,給學生提供有意義的、可理解的語言材料,讓學生在語境中通過閱讀、聽力等學習詞匯。通過對比了解母語負遷移,因此,擴大英語的閱讀量,保證足量的語言輸入,一步探討如何引導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減少母語負遷移影響的策略,恰當地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減少母語負遷移對學生的影響,促進學生英語水平的有效提高。
參考文獻:
[1]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李雁冰著.課程教學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韓立福著.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行動策略.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4]刁紀田.淺析母語遷移在英語學習中的正負效用.山西大學學報,2001(1):73-76
注:本文系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合作探究”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正負遷移研究》,課題編號為GS[2016]GHB1598的研究成果之一。
(甘肅省莊浪縣第一中學 甘肅 平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