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晨
摘 要:二十一世紀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互聯(lián)網技術的接軌越發(fā)彰顯出重要性。本文著重從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具有的時代特點和創(chuàng)新途徑三方面進行總結與思考,目的是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與成效取得提出指導性建議與幫助。
關鍵詞:網絡 思想政治教育 創(chuàng)新
自1994年我國正式接入互聯(lián)網,網絡科技和移動通信技術日新月異,迅速發(fā)展,二十一世紀正在逐步成為“全網時代”,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廣泛而深入。網絡已經延伸覆蓋到社會的各個領域,高校校園也位列其中。高校學生文化層次高,新事物接收能力較強,網絡文化對其自我探索、人際交往、道德體系建立以及身心發(fā)展均產生極大影響。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12月底,我國網民突破6億大關,達到6.5億,而20~29周歲年齡段的青年成為網民的主力軍,其中學生群體正發(fā)展成為我國第一大網民主體[1]。
面對網絡新技術的不斷普及,中央領導多次強調要充分研究、利用好互聯(lián)網這把“雙刃劍”,以及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義。胡錦濤同志強調指出,我國要加強網絡文化建設與管理,充分發(fā)揮互聯(lián)網在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2]。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發(fā)表講話時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yǎng)什么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梢姡枷胝谓逃ぷ髋c信息網絡技術的充分融合,是新形勢下高校教育工作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的必然要求。
一、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特點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體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是用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構成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指導高校網絡文化建設,通過網絡宣傳與網站建設、網絡監(jiān)管、輿論引導等手段,使大學生牢固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基本行為準則和共同理想信念。
2.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性與主體性
網絡由于信息共享的開放性,為高校學生提供了一個了解、討論國際國內重大經濟、政治、社會等信息的交流互動平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陣地得到拓寬,影響力與感染力得到增強[3]。一方面,學生可以通過網絡自主選擇感興趣的學習內容,眼界開闊的同時,不再像以往被動的接受教育者的安排與灌輸,而是運用自己的是非觀進行選擇與判斷,學生“硬性”接受信息的傳統(tǒng)教育模式被打破;另一方面,學生針對校園事件或社會熱點問題表達自己的意見,傾訴自己的看法與態(tài)度,主觀性地位得到增強。
3.顯著的社會性
網絡信息具有綜合性、整體性的特征,這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上,就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顯著的社會性[4]。網絡中人物的虛擬性、信息的多樣性以及個人身份的復雜性,使網絡交流平臺逐漸形成一種新的社會空間和社會文化生活方式,也使思想政治教育跨越傳統(tǒng),突破了學校與課堂的界限,與社會接軌,融為了一體,具有了更加廣泛的社會性與普遍意義。
二.加強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chuàng)新途徑
1.注重頂層設計,加強方向性引導
高校要認真貫徹落實16號令的相關要求,用積極、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領網絡陣地,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網絡的領導與管理,強化各部門分工合作與協(xié)同管理,做到在網絡宣傳、信息監(jiān)控、輿情分析處理、評論引導、技術支持等方面責任明確,凝心聚力,弘揚社會價值主旋律,著力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yǎng)與自我管理意識。
2.培養(yǎng)優(yōu)秀網絡輔導員隊伍,建立輔導員、學生、網絡成長共同體
(1)加強輔導員隊伍專業(yè)化建設。輔導員隊伍要努力適應新角色以及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掌握大學生網上動態(tài)、分析網絡心理,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專題研究,找準工作突破口,增強工作的針對性與實效性,逐步建立權威性;增強專業(yè)能力儲備,充分利用博客、微信等自媒體平臺,掌握網文寫作技巧,豐富工作手段,增強成果轉化。
(2)轉變教育觀念。消除思想政治說服教育的固有觀念,注重交流身份的平等性,通過網絡語體以及管理服務者和朋友身份的切換轉變,拉近與學生的距離,產生良性的互動,開啟師生交流新常態(tài)。引導學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中,激發(fā)能動意識,體現自身價值,變被動為主動。
3.加強“校園網”等網站建設與網絡合作宣傳
(1)充分發(fā)揮“校園網”等學校主流宣傳網站的輻射作用。在形式創(chuàng)新、模塊設計、信息更新、內容組織等方面要細致化、科學化、合理化、樹立主流意識形態(tài),把思想政治教育由平面化引向立體化;突出網站“吸睛”效果與共鳴效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單純?yōu)榱松暇W,宣傳應更具亮點化,使廣大學生樂于點擊網站,樂于關注內容,工作更富成效。
(2)拓寬宣傳渠道,擴展宣傳陣地。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心除了學校外,應更重視其所具有的社會性特征,與社會廣泛承認的權威主流媒體平臺開展合作,加大宣傳力度,以形成校內外協(xié)調一致的教育統(tǒng)一戰(zhàn)線,達成社會教育共識,共同營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圍。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個實時、動態(tài)的教育過程[5],網絡技術發(fā)展一瀉千里,教育的方法、途徑與載體需要我們不斷實踐與創(chuàng)新,為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與成效取得,我們會繼續(xù)走好腳下路,在摸索中不斷前行!
參考文獻: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chuàng)新性研究,《黑河學刊》2012年第5期.
[2]胡錦濤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以創(chuàng)新的精神加強網絡文化建設與管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人民日報》2007年1月25日.
[3]高校網絡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6年第10期.
[4]簡析我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點,《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2年第12期.
[5]論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chuàng)新途徑,《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