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青箐
【摘要】導演李安在1995年執(zhí)導了他的電影處女作——《推手》。這部電影看似是一部有關中西年輕人在移民美國之后,與前去一同生活的中國老人之間因思想觀念不同產生的一系列矛盾,其本質是中國老人在國外遇到的一系列跨文化交際問題。本文結合筆者對于電影中細節(jié)的觀察以及在國外三年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分析中國老人出國不適應的原因,并試圖尋找出應對方式,期待能幫助在國外遇到同類跨文化交際問題的人們找到相應的解決方式。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文化適應;中外差異;應對方式
【中圖分類號】J901 【文獻標識碼】A
一、電影中的跨文化沖突現象分析
《推手》這部電影,以中國傳統(tǒng)功夫太極拳為主線,講述了一名中國老人老朱,被自己的電腦工程師兒子朱曉生從北京接去美國享福,卻在與自己的美國兒媳婦瑪莎和孫子杰米的相處過程中,由于思想觀念不同,產生了一系列跨文化交際的問題,甚至是矛盾。電影的另一條線是一位和老朱處境類似的老人陳太太,也被自己的女兒和洋女婿接去美國,遇到了同樣的問題與矛盾。電影里有些情節(jié)雖然令人捧腹,卻在笑過之后令人深思,發(fā)人深省。這兩位老人的境遇也是大多數因兒女移民而不得不搬去國外的老人所面臨的問題,尤其是有跨國婚姻的家庭,更是矛盾與沖突不斷。一方面可以與兒女在一起,享天倫之樂;另一方面又因為不想給兒女添麻煩,心理上產生了各方面的困擾。這些歸根結底都是在文化適應過程中產生的跨文化交際問題。
本文將從以下五個方面,選取印象深刻的一些電影片段,分析老人遇到這些跨文化交際問題的原因:
(一)作息習慣不同導致的文化差異
電影開篇就引入了除了中國太極推手以外的許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比如中國書法、電影、京劇、寶劍等,這些都足以說明,老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老人,并且傳統(tǒng)觀念深厚,這也就意味著他可能更加難以融入美國當地的文化當中。而房間的另一邊,是他的美國兒媳婦——瑪莎,一名作家。她需要安靜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顯然老人并沒有注意到這些,只是我行我素,在房間里打太極、看電視、聽京劇。后來瑪莎終于爆發(fā)了,可是老人卻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
這樣的問題實際上是一種認識的誤區(qū),也是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比較容易犯的錯誤之一。我們都是以自己的文化作為價值判斷的標準,常常忽略了與我們不同的人的文化與感受。在開始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我們首先經歷的階段就是期望對方與自己一樣。然而當我們發(fā)現事實并非如此,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很大,就會引起矛盾與沖突。這時候一般會采取兩種方式,要么激化矛盾,與對方發(fā)生沖突,要么采取回避策略,退縮回去。但顯然,電影中的兩個人開始時并沒有一方打算回避。
(二)飲食觀念不同引起的文化差異
民以食為天,由于我們中華文明有著五千年的歷史,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因此在飲食文化方面,我們總是高高在上的。世界人民對中國的了解大多也是從飲食方面開始的,我們在這方面有著強烈的優(yōu)越感。我們可以看到,瑪莎用公用的鏟子為朱曉生夾菜,而老朱則用自己的筷子,雙方均對對方的行為表示不滿。這其實是由于民族中心主義導致的。人們在與外族人民相處與交往中,總是愿意按照本民族的觀念和標準去衡量他族的一切,這也是導致老朱與瑪莎互相對對方的習俗無法理解的根本原因。
(三)思想觀念不同導致教育孩子方面的分歧
由于中國人與美國人的思想觀念截然不同,老朱和瑪莎、朱曉生在教育孩子時,態(tài)度也是完全不同的,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給孩子造成了困擾。與杰米相處的過程中,老朱完全顯現出一副中國大家長的樣子,覺得孫子的漢語老師的普通話不夠標準,會影響他的學習。而朱曉生和瑪莎卻對孩子采取了美國家長的教育方式,認為孩子只要隨便學學就好。發(fā)生沖突的原因都是由于思想觀念、教育觀念導致的。老朱和瑪莎生活在不同的文化圈中,會互相以自己文化圈中的行動指南指導自己的行為,并且由于相處時間不長,還難以適應對方的文化,因而做出了一系列難以讓對方理解的行為,究其根本,仍是由于民族中心主義產生的矛盾。
(四)傳統(tǒng)道德觀念不同造成的影響
在中國,“孝”字為先。朱曉生把自己的父親接來就是在盡自己的孝道。而瑪莎認為,老朱的存在讓自己無法安心工作,也無法和老朱和平共處,似乎生活秩序全都被打亂了,每分鐘都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并且不知道該怎么解決。這實際上是由于美國人傳統(tǒng)的思想觀念中,沒有贍養(yǎng)老人的職責。而中國的傳統(tǒng)觀念認為,老人年齡大了就應當與兒孫在一起,頤養(yǎng)天年。這其實就是一種文化休克。當一個人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文化圈時,很容易產生心理上的疲憊,并且種種問題被放大皆是由于心理的落差,情感得不到寄托,被新文化的成員“拒之門外”所導致的。
(五)價值觀念不同產生的影響
中國人群體意識非常強,而美國人則強調獨立。這是由不同的價值觀念決定的。因此在電影中,我們常??梢钥吹嚼现旄敢馀c當地的華人,尤其是年齡相仿的華人在一起相處。他教授太極拳,自己的價值能夠得到體現,就能轉移他在家面對瑪莎時因無法溝通產生的不順心。老人在新的環(huán)境中受挫,產生了孤獨感、無用感,更愿意住在中國城附近,這樣可以體會到更多的文化認同感。而他的兒子認為他只是由于不懂英語,暫時還不適應,時間長了總會習慣的。這也體現了中國人在為人處世時,盡量放低自己,多有包容之心,讓自己先嘗試融入這個新的環(huán)境,而不是想要跟這個環(huán)境對抗。
二、跨文化交際沖突的應對方式
以上五個方面的問題,筆者將其大致歸為跨文化交際沖突中的三大原因,即認識上的誤區(qū),民族中心主義和“文化休克”。根據筆者近三年來在國外生活所見,對出國老人不適應提出幾點應對方式,對剛到一個新國家的年輕人也同樣適用。
(一)針對認識上的誤區(qū)的應對方式
多了解當地文化,多一份包容之心,理解之心。人們在接觸一個新文化的時候,最常犯的錯誤就是誤認為別人和自己一樣。當與自己的期望不符時,首先會產生失望或者困惑,甚至是震驚。因此在出國前,應當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讓自己明白這是一個與中國完全不同的國家,可能會遇到各種與國內不一樣的情況。尤其是老年人出國前,要向孩子多了解當地人的生活方式。這樣在出國之后,遇到相同的情況就有心理準備,并且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上理解,為對方考慮了。也就不會出現電影中一些過激的行為了。
(二)針對民族中心主義的應對方式
我們最容易犯的還有一個錯誤就是總以自己的文化觀念為中心,用自己的文化價值觀去衡量一個別的民族。我們中華民族提倡民族自信、文化自信,這本身是沒有錯的。但是出國以后,到了別人的國家,要多用別人的文化和標準去理解當地人的行為。老年人由于受到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觀念時間更長,可能一時間很難理解他人的一些做法, 這就要多與自己的孩子、身邊能交流的人溝通,看看是否別人也曾遇到過相同的問題,矛盾就會迎刃而解。年輕人則更應當運用各種資源如網絡等了解問題的本質,而不是一味地覺得自己的文化就是絕對正確的,別人有不同的觀點就是不對。
(三)針對“文化休克”的應對方式
初到異鄉(xiāng),每個人在心理上的接受程度其實都是不同的。有些人看似適應能力很強,卻也要經過一段很長的“文化休克”時期。這也是為什么在筆者近幾年對自我及身邊的中國同事、朋友的剖析,發(fā)現第一年在異國的時候,大家都有各種不適應,一般到了第二年,“文化休克”的“癥狀”就會減輕很多。這正是由于隨著時間的增加,大家不斷與外界磨合,或沖突或回避,從而逐漸調整好了自己的心態(tài),并且逐漸適應了新的環(huán)境,不再由于失去原來的朋友、地位、職業(yè)等產生巨大的失落感,也逐漸能融入當地的成員當中,情感和價值都得到了體現。
首先要明白一點,在異國他鄉(xiāng)產生“文化休克”現象是正常的,不要刻意去回避這個問題,也不要因此而消沉,應當正視自我、發(fā)現問題才能解決問題。其次,在產生“文化休克”現象時,要主動與人溝通,將心結打開,否則累積的時間越長,越容易爆發(fā)。最后,在產生“文化休克”現象時,要試著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不愉快的事情發(fā)生后積極解決,事后不要鉆牛角尖。因此,老年人在國外如果遇到了此類問題,應當及時與兒女溝通,不能只是一味回避,也不要覺得這是在給兒女添麻煩。有效地自我疏導,向他人傾訴,發(fā)生過后就將事情拋在腦后,學會“健忘”。年輕人在出國時同樣要為自己找到情感的出口,及時疏導,學會轉移注意力。這樣才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克服“文化休克”。
三、結語
李安的電影《推手》給我們展示了諸多由于中西方文化觀念不同給中國的出國老人造成的跨文化交際困擾,也給年輕人帶來了一些困惑。然而這些問題并不是沒有解決之法。只要大家多一點包容心、愛心與耐心去善待老人,及時與他們溝通,遇到問題并不像“推手”那樣,大多采用回避來借力打力,而是采取更加積極的態(tài)度,這些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
[2]李娜.東西方文化的沖突與融合——解析李安電影《推手》和《喜宴》[J].影視天地,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