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紅
摘要:微課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備受教師的關注。日語作為高校熱門專業(yè)之一,專業(yè)教師應積極使用微課這一教學模式。本文分析了微課在日語教學中的適用范圍,旨在提高日語教學效率。
關鍵詞:微課 日語教學
隨著計算機設備的普及,傳統(tǒng)教學模式正面臨著各種挑戰(zhàn)。2010年,廣東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鐵生先生率先提出了“微課”一詞。此后,中國教育市場開啟了微課時代,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開始接受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日語作為高校熱門專業(yè)之一,如何利用信息和通訊技術,為學生提供更加靈活、有效的學習資源,是日語教師面臨的重大挑戰(zhàn)之一。
一、日語微課資源發(fā)展現(xiàn)狀
據國際交流基金會2015年發(fā)布的海外日語學習者人數調查報告顯示,海外日語學習者總人數已上漲至近400萬,創(chuàng)歷史最高。然而,與廣闊的市場前景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現(xiàn)有的微課資源平臺中,可供學生學習和參考的日語網絡課程不多,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
目前,我國開設日語專業(yè)的高校共計660所。其中,僅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等首屈一指的名牌大學擁有少量網絡課堂和遠程教育資源。此外,國內一些知名培訓機構和綜合性網站也提供了部分網絡在線課程,如新東方、滬江日語等,但以“日語”為標簽的課程數量非常有限。
在現(xiàn)有的日語微課資源中,涉及課程主要有入門發(fā)音、語法知識點、日企商務禮儀等,既有對課堂教學過程的實況錄制視頻,又有通過拍攝、錄屏、課件演示、后期配音等制成的視頻。一般情況下,對于知識性較強的課程,通常先由教師制作PPT及解說,再轉換化成視頻;而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則通過錄屏、場景拍攝加上解說,再轉化成視頻。與其他理工類微課資源相比,日語微課視頻形式過于單一。
二、高校日語專業(yè)課程設置情況
隨著中日貿易往來的迅猛發(fā)展,中國對日貿易額度正在逐年增加,日語已經成為僅次于英語的第二大語種。受大環(huán)境的影響,全國各大高校相繼開設了日語專業(yè),一整套科學的課程設置體系正在日益完善。
為了滿足社會對現(xiàn)代日語人才的需求,我國高校日語專業(yè)大多采用“日語+X”的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在課程開設過程中,把日語和商務、旅游、計算機、財務管理等專業(yè)相結合。只有學生具備聽、說、讀、寫、譯的基礎語言能力,才能把日語作為工具學習其他專業(yè)知識。因此,高校日語專業(yè)普遍開設了綜合日語、日語語法、日語翻譯等課程。在這些傳統(tǒng)課程的教學中,學生只有通過教師詳細、系統(tǒng)地講解,以及練習、背誦,才能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因為教師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課堂面授方式是最有效、最系統(tǒng)的學習途徑。
三、在日語教學中值得推廣的微課類型
在日語教學中,課堂面授占據主導地位。但隨著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新型教學資源的傳播,網絡學習資源日益普及。在“全國家高校微課教學大賽”等官方活動的影響下,越來越多優(yōu)秀的微課被引用到教學中。如語法或詞匯用法區(qū)分、日企商務禮儀模仿、異文化比較等。
語法和詞匯是講解最多的教學內容。按照傳統(tǒng)教學法,教師通過講解知識點、舉例說明、實際操練等;使學生系統(tǒng)地學習相關知識點,掌握其用法。但這種“灌輸式”教學方法,常常是教師在唱“獨角戲”,學生的參與度不高。久而久之,學生容易產生厭倦、抵觸等心理。如果在授課過程中穿插微課視頻,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此外,學生還可以在課余進行自學,既能查漏補缺,又能鞏固所學知識。
為了幫助學生畢業(yè)后盡快融入企業(yè),教師會在課堂教學中傳授商務禮儀。對于這類實踐性較強的課程,運用微課學習,既標準又真實,且富有較強的表現(xiàn)力和說服力,是學生學習、模仿的最佳選擇,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學習語言和學習文化是相輔相成的;學習日本文化是掌握日語的前提,因為真正能去日本感受風土民情的學生并不多。因此,在異文化比較課堂中,教師借助微課視頻,既能讓學生看到真實的日本,又能結合解說,讓學生了解兩國文化差異,增強教學效果。
微課是順應時代發(fā)展的產物,是一種新型教學模式。教師必須學會接受新事物,把微課與傳統(tǒng)教學相融合,靈活地運用于實際教學中。
(作者單位:無錫市廣播電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