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素榮
【摘要】實際教學中常常會出現(xiàn)各種“偽合作”現(xiàn)象,如只有部分參與、缺少全面互動,只有形式活動、缺少實質合作,只有固執(zhí)已見、缺少傾聽交流等,本文闡述了應當以“去偽存真”的科學精神和嚴謹態(tài)度,力求實效,真正搞好“活動單導學”模式下的小組合作學習活動。
【關鍵詞】減少 偽合作 思考 實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2A-0103-01
一、去權威,顯平等——不做學優(yōu)生的展示臺
在小組合作交流過程中,我們常??吹剑硇〗M進行成果匯報的,是那些學習成績較好或者性格較為外向的學優(yōu)生,他們掌握了小組活動中的話語權,成為了“活動單導學”過程中的“權威”,使得原本多向交流、多元發(fā)展的小組合作變成了他們的舞臺。要打破這種不均衡,教師就要給小組內每個學生都提供平等發(fā)展的機會,控制好交流合作的時間與節(jié)奏;教師還應當有意識地展開動態(tài)分組,定期地進行小組成員的流動,盡量使得不同學生都能有重新樹立形象的機會。
二、去漠視,多關懷——不做后進生的避風港
在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中,后進生往往容易淪為從屬或者配角地位,甚至只能作為一個旁觀者。如果教師不能合理地、充分地激發(fā)他們的積極性和參與感,他們只能一言不發(fā)、靜坐旁聽,或者人云亦云、坐享其成。教師要對后進生有足夠的關注,推動他們融入到合作學習活動中。“要使合作學習有效,在合作的方式上應當是有序的,即有組織、嚴密的分工”,因此,教師不能依靠單一的督促和提醒,而是應當合理分工,讓后進生有參與的機會,人人有“活”干,提升后進生在合作活動中的歸屬感。
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性質》一課時,教師安排了如下合作討論內容:①平行四邊形的邊有什么特點?②平行四邊形的角有什么特點?③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有什么特點?這樣的拆分,難度逐步遞進,讓組內成員都能有其明確的任務要求與個人責任。教師有意識地將難度較低的任務內容分配給后進生,使得他們在“跳一跳、摘桃子”的成功喜悅中,獲得持續(xù)參與小組合作活動的動力。
三、去旁觀,勤參與——不做執(zhí)教者的悠閑園
在學生展開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充當參與者和組織者的雙重角色,而不是悠閑地旁觀。教師應時刻關注學生小組內話題討論的走向,對活動開展順利的小組及時予以肯定,對出現(xiàn)偏離主題或者活動受阻的小組,要及時進行點撥和指導。同時,教師還要“蹲下身來”參與到學生的合作討論中去,作為“平等中的首席”去引導、去促進,適時地教給學生合作的方式和技巧,幫助學生懂得傾聽和尊重,引導學生學會否定、補充和質疑,切實提高學生在“活動單導學”模式下合作的實效。
如在教學《探索圓與圓的位置關系》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給學生分發(fā)課堂活動單,并組織學生開展活動。其中一個主要的活動是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比較一下手中的圓與圓有什么位置關系。在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記錄的過程中,教師通過巡視,了解學生合作實踐中圓與圓相交、相切(包括外切和內切)、相離等位置關系的探究發(fā)現(xiàn)過程,及時地點撥和啟發(fā),使得學生能夠在小組合作活動中把握不同位置關系的特點。在后續(xù)的集體交流中,教師側重于引導學生表達與傾聽,彼此進行糾正和補充,從而對“圓與圓的位置關系”形成全面、深刻的認知。
四、去單一,促發(fā)展——不做評價者的冷漠場
只有著眼過程、形式多樣的評價,才能促進學生小組合作意識的發(fā)展,使得他們在被肯定、被認可中品嘗成功的喜悅,從而更主動地投入到活動單導學活動中來。教師要充分意識到,客觀的、全面的評價和自我評價,是學生成長中所必備的。所以,教師不能平淡地、冷漠地處理評價環(huán)節(jié),應當將其視為小組合作學習中“邊框收口”的關鍵組成部分。教師可以采用捆綁式評價的方式,將個體與群體融合在一起,使得學生活動單導學活動中更深入、更持久地獲益。
如在教學《一元一次不等式》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給學生展示的活動單上有這樣一個問題情境:班級組織外出旅行時了解到,海陵旅行社的原價是每人100元,可以給我們打7折;紫石旅行社的原價也是100元,可以給5人免費,并且其他人費用打8折。①如果我們班全體同學都參加,選擇哪一家旅行社比較省錢?②如果只有30位同學參加,選擇哪一家旅行社比較合適?在合作學習結尾的評議階段,教師采用了捆綁式積分評價方式,從過程中的參與度、結果中的準確率等角度展開評價,對于能列舉現(xiàn)實生活中大量存在的不等關系,能夠分析量與量之間的關系是屬于哪個類型等的小組,可以直接給滿分,從而有效地推動了小組成員的個體成長與集體進步。
“活動單導學”模式下的合作學習,將學生的個人見解與群體智慧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實現(xiàn)了教學效益的有效提升。在實踐教學中,教師應當正視合作學習并設計合理、科學的合作內容,推動學生數(shù)學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責編 劉小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