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珊燕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推行,新的教學理念、教法學法、教材及信息技術得到推廣,傳統(tǒng)的唱歌教學模式已不再適應新的課程發(fā)展趨勢,本文進行了小學音樂“審美式”多元唱歌教學模式(激趣—鋪墊—掌握—鞏固—創(chuàng)造—結課)研究。
【關鍵詞】樂學 審美 自主 創(chuàng)造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1A-0029-03
教學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所建立的比較穩(wěn)定的教學活動框架或活動程序。它體現(xiàn)了教學的組織和設計、教學手段的運用以及教材的組合等教學思路,能將教學理論直觀化、簡單化,幫助教師進行教學設計。唱歌是對兒童進行音樂教育最有效的手段。音樂課標指出唱歌教學時間應占全部音樂教學用時的三分之二,這充分說明了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唱歌教學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是小學音樂教學的核心內容。傳統(tǒng)的唱歌課已形成了相對穩(wěn)定的教學模式,基本過程為:發(fā)聲練習—復習舊歌(可省略)—導言—范唱—教唱曲譜—朗讀歌詞—依譜唱詞—藝術處理—復習鞏固。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行,新的教學理念、教法學法、教材及信息技術得以運用,這樣的模式已不再適應新的課程發(fā)展趨勢,在這種背景下我們進行了小學音樂“審美式”多元唱歌教學模式研究。
小學音樂“審美式”多元唱歌教學模式倡導“樂學、審美、自主、創(chuàng)造”,其核心是“審美”。該模式對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合理運用及采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能加強學生對歌曲內容形式、情感意境的審美體驗,對歌曲文化美的感受理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表現(xiàn)力。小學音樂“審美式”多元唱歌教學模式結構框架為:激趣—鋪墊—掌握—鞏固—創(chuàng)造—結課,具體如下:第一階段,進入歌曲情境——激趣;第二階段,審美感受歌曲——鋪墊;第三階段,嘗試表現(xiàn)歌曲——掌握;第四階段,審美表現(xiàn)歌曲——鞏固;第五階段,拓展延伸展示——創(chuàng)造;第六階段,進入教學尾聲——結課。小學音樂“審美式”多元唱歌教學模式提倡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主,綜合運用欣賞教學法、情境教學法、模唱教學法等多種學科教學方法。
下面以湘教版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七課《江南小曲》之《茉莉花》教學實錄進行說明。
教學目標:
1.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能用柔美、純真的聲音學會演唱江蘇民歌《茉莉花》,感受《茉莉花》的無窮魅力,進而愛上民族音樂。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聽、看、唱、學、編的教學活動中表現(xiàn)和感受音樂,體驗樂趣。
3.知識與技能目標:(1)能用柔美、純真的聲音學會演唱江蘇民歌《茉莉花》,并能用不同的風格演唱《茉莉花》,有一定的歌曲創(chuàng)編能力;(2)感受并唱好歌曲中的四分休止符和八分休止符,并唱好歌曲中連音與非連音的樂句。
教學內容:“弘揚民族音樂”是新課程的重要內容之一,本課的教學內容以江浙民間音樂《茉莉花》為主題,向學生展示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獨特、豐富多樣的色彩與風貌,使學生了解和熱愛祖國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整個教學內容分三大塊:1.演唱民歌《茉莉花》,讓學生感受和表現(xiàn)歌曲細膩優(yōu)美的風格;2.欣賞不同演唱風格、不同演奏形式的《茉莉花》,充分感受不同的音樂表現(xiàn)形式帶給人們的不同藝術享受,增強學生對音樂的喜愛;3.創(chuàng)造性地表現(xiàn)歌曲《茉莉花》,進一步感受江南音樂的獨特韻味和迷人魅力。
教學設想:這是一堂集唱歌、欣賞、創(chuàng)編、演唱于一體的音樂課。本課以演唱歌曲《茉莉花》為主題內容,用觀看宋祖英在維也納音樂會上演唱《茉莉花》——學習演唱江蘇民歌《茉莉花》——欣賞不同風格的《茉莉花》——創(chuàng)編演唱歌曲《茉莉花》四個情景將教學內容緊密相連,讓學生體會用不同情感飽含深情地演唱,使學生熱愛民族音樂,樂于表現(xiàn)音樂。
教學重點:用婉轉、純真的聲音演唱歌曲《茉莉花》。
教學難點:1.能運用不同的音樂表現(xiàn)手段有感情地處理歌曲;2.能模仿和創(chuàng)編不同演唱風格的《茉莉花》。
教具準備:鋼琴、多媒體課件、卡紙。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音樂游戲等。
二、導入新課
1.談話交流
師:同學們,有一首民歌唱響了祖國的大江南北,網上還把它譽為我國的“第二國歌”,我們一起來聽聽,看誰能說出這首歌曲的名字。
2.教師彈奏《茉莉花》的旋律。
3.學生回答歌曲名,哼唱歌曲。
4.板書課題:江蘇民歌《茉莉花》。
點撥:此為歌曲教學第一階段,進入歌曲情境——激趣。任何歌曲都有它的背景:有的是民族或地域的文化背景,有的是創(chuàng)作背景,有的是內容的故事背景,還有的是情感、情緒的氛圍背景……這些背景都可以構成歌曲教學的特定情境。這一階段,教師以恰當?shù)奶釂柣驅дZ,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情境,幫助學生了解歌曲背景,激發(fā)學習興趣,導入課題。
三、新課教學
師:歌曲《茉莉花》早已傳遍大江南北,作為我們國家的民族歌曲,我們的歌唱家宋祖英把《茉莉花》帶到了世界音樂之都維也納,再現(xiàn)了我們美麗而神秘的中國,請讓我們一起來欣賞江蘇民歌《茉莉花》。
1.聽賞宋祖英維也納音樂會歌曲《茉莉花》。
點撥:創(chuàng)設情境,鋪墊情感。教師用視頻播放宋祖英在金色大廳演出的場景,引發(fā)學生的自豪感,使學生產生迫切唱好歌曲的欲望。
2.說說江蘇民歌《茉莉花》的情緒、速度。
3.聽賞課本《茉莉花》歌曲示范演唱。
4.說說課本歌曲童聲演唱與宋祖英演唱的區(qū)別。
點撥:此為歌曲教學第二階段,審美感受歌曲——鋪墊。在這一階段,師生共同對歌曲進行多遍的聽賞、深入的審美,在互動交流的過程中,對歌曲的美感進行挖掘、品味。歌曲《茉莉花》最具魅力的是運用不同的音樂要素表現(xiàn)不同的風格美,富有韻味地唱出這種美,是教學的重點。在本階段教學中,師生通過對歌曲情緒、速度的區(qū)別來觸及這種美,并在互動交流的過程中,通過聽、評、模仿等活動,深入品味這種美,為接下來的“自主學唱”“審美表現(xiàn)”做好了教學鋪墊。
5.師生對比演唱《茉莉花》,師生互評。
6.引導學生找出“休止符”和“連音線”,解決難點樂句。
7.學生跟琴準確地演唱全曲。
8.學生跟琴唱譜。
點撥:此為歌曲教學第三階段,嘗試表現(xiàn)歌曲——掌握。本階段亦可稱為“歌曲學唱”,是學生在美感動力驅動下,嘗試把握歌曲表現(xiàn)。在前一階段,經過反復、多遍的欣賞,學生對歌曲已經比較熟悉了,因此歌曲的學唱可以以一種更加自主的方式完成,總的來說是在模仿的基礎上結合視唱進行。本課歌曲學唱是采取學生先自己直接隨琴跟唱,再根據對比教師的范唱,自己當小老師進行糾正的方式。自主學唱的方式將學生置于主動學習的位置,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還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已有的音樂知識和技術能力,使這些知識和能力在新歌學唱過程中得到充分運用,并得以鞏固。
四、處理歌曲
1.引導學生在情緒、速度的基礎上進行力度變化演唱處理。
2.學生展示個性演唱。
3.師生互評、鼓勵。
4.有感情地齊唱全曲。(注意情緒、力度的變化,用高興、贊美的情緒和p mp mf < >等不同力度演唱)
點撥:此為歌曲教學第四階段,審美表現(xiàn)歌曲——鞏固。在這一階段,學生將對歌曲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這是集中體現(xiàn)本模式最終學習效果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進行具有一定審美性、聲情并茂的演唱,是本階段的任務。此前,學生已對歌曲獲得了足夠的審美感受,教師要做的是引導學生用恰當?shù)谋砬?、音色、速度、力度、演唱形式等把這種美的音樂形象、情感和意境傳達出來,讓學生完成一次富有美感的歌唱表現(xiàn)。這個環(huán)節(jié)容易被理解為傳統(tǒng)模式中最后兩個環(huán)節(jié)“藝術處理”和“復習鞏固”的二合一,其實它與前者有本質區(qū)別。區(qū)別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其一,傳統(tǒng)模式中的“藝術處理”由于缺少之前教學環(huán)節(jié)對“審美感受”的充分鋪墊,學生對歌曲的美感體驗不足,進行“藝術處理”時,就可能顯得很被動,表現(xiàn)為情感喚起緩慢、處理歌曲的思路與方法相對匱乏等,需要教師花更多的時間精力去“教”學生怎么做。而在本模式中,由于之前對歌曲有了足夠的審美感受,學生的表現(xiàn)欲望與表現(xiàn)能力都處于積極的狀態(tài),學生樂于并且知道該怎么去表現(xiàn),學習更加主動。其二,傳統(tǒng)模式的“藝術處理”是作為一個獨立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而本模式在“審美感受”和“自主學唱”階段都進行了“審美表現(xiàn)”的啟發(fā)。從以上課堂片段可以看出,關于如何進行“審美表現(xiàn)”的交流、討論與嘗試等活動,已成為前兩個學習階段的一個難以分割的部分,對“審美表現(xiàn)”的思考和實踐貫穿了學習始終,也使得本模式呈現(xiàn)出鮮明的“審美性”特征。因此,本階段學生聲情并茂地演唱表現(xiàn),并不是“平地起高樓”,而是建立在前面各階段的學習成果之上,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結果。這個環(huán)節(jié)強調的是歌曲審美表現(xiàn)的完整性或多樣化,是鞏固、整合、拓展與升華。
五、歌曲拓展
1.“開心點歌臺”。學生點歌欣賞不同地方特色的《茉莉花》:東北民歌《茉莉花》,李虎演唱的《茉莉花》,馬小倩、許嵐嵐演唱的《茉莉花》,倫巴《茉莉花》,阿里郎《茉莉花》。
2.對比江蘇民歌《茉莉花》的情緒、速度,學生互說聽后感受。
3.學生開“演唱會”。
(1)教師提出要求,學生分四組練習演唱。要求:選用“開心點歌臺”中不同特色的《茉莉花》來練習演唱,再加上前面我們在情緒、速度和力度的變化來練習,看那一組的歌聲最動聽。
(2)學生演唱會。學生展示表演唱《茉莉花》(2—3組)。
(3)師生互評、鼓勵。
點撥:此為歌曲教學第五階段,拓展延伸展示——創(chuàng)造。此環(huán)節(jié),教師以音樂教學為主線,結合藝術的其他表現(xiàn)形式,如律動、表演等門類以及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以豐富的視覺效果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努力體現(xiàn)“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的理念,使學生更加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本課中,教師以演唱為主線,鼓勵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創(chuàng)造性地用各種形式表現(xiàn)歌曲,培養(yǎng)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表現(xiàn)力和創(chuàng)造力。
六、小結下課
1.師生互相小結所學內容。
2.教師總結:同學們,歌曲《茉莉花》讓我們意猶未盡,民族歌曲來自民間,流傳于民間,所以說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讓我們在《茉莉花》婉轉、優(yōu)美的歌聲中結束今天的課程吧?。ü餐氖盅莩盾岳蚧ā罚?/p>
點撥:此為歌曲教學第六階段,進入教學尾聲——完美結課。如果一堂課是一支動聽的樂曲,導課是序曲,結課便是終曲。完美精要的結尾,猶如“畫龍點睛”,會使課堂教學再起波瀾,從而使教學活動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本課中,教師先將總結的機會交給學生,讓學生回顧學習過程,最后運用簡潔的語言總結、提升。師生共同總結后,再次演唱歌曲,教師適時示意學生走出教室,使學生沉浸在音樂美的享受之中,令人回味無窮。
小學音樂“審美式”多元唱歌教學模式是以“審美”為核心,具備“樂學、審美、自主、創(chuàng)造”特點的音樂課堂教學模式,它是對現(xiàn)代教育技術、現(xiàn)代教學理論、音樂新課程理念的綜合應用。此教學模式所設計的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不是固定不變的,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師可根據所授歌曲的特點、難易程度、學生的情況以及教學條件,靈活運用此教學模式。
(責編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