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雪瓊
【摘要】“導學案教學”是落實高效課堂改革,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本文以“導學案”的課前預習環(huán)節(jié)為切入點,闡明“預學案”的提出背景,分享“預學案”的設計策略和數學課堂中概念課、定理課和解法課的“預學案”設計,旨在提高課堂效率,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初中數學 課前預習 預學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1A-0007-03
一、“預學案”提出背景
“導學案教學”是落實高效課堂改革,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主動學習的重要途徑之一。“導學案”主要分為課前預習、課堂研討、練習鞏固、當堂檢測和拓展提升這幾大板塊。
在七年級數學教學過程中不難發(fā)現,七年級的學生在數學學習習慣上存在不少問題。首先,部分學生沒有學習的目標,覺得數學晦澀難懂又枯燥無味、缺乏熱情;其次,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老師教什么就學什么,老師什么時候教就什么時候學;最后,學生聽課效率低,課堂上常常是被老師牽著鼻子走,在注意力無法長時間保持集中的情況下,往往會錯過對關鍵問題的思考和理解,導致無法突破知識的重難點。
有效的課前預習有三大益處。第一,激發(fā)學習興趣,養(yǎng)成良好習慣。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學生學習興趣濃厚,他就會深入地、興致勃勃地在課堂內、外學習相關的內容。第二,實現先學先行,提高聽課效率。有效的課前預習,有助于學生有的放矢地聽課交流,實現高效聽課。第三,學會自我管理,提升自學能力。課前預習的優(yōu)質完成,依賴于學生較強的知識查閱、理解能力和自我約束力。課前預習從長遠來看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問題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善于思考和提出問題的良好學習品質。
因此,我們東盟中學七年級數學課題組對“導學案”的實踐研究分塊進行,最先開展的是課前預習的實踐研究,期望最大限度地發(fā)揮“預學案”的益處,激發(fā)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提高課堂效率,積極主動地開展數學學習。
二、“預學案”設計策略
預習通常是指學習主體在正式進入課堂學習之前的準備活動?!邦A學案”是指教師在課前依據學科課程標準和學生的認知結構特點,制定學習目標,設計探究性小活動或遞進性問題系列,把部分學習內容提前呈現給學生的學習方案,主要包含學習目標、自主學習和預習困惑三個部分。
理想的“預學案”應具有以下特點:一是清晰具體的學習目標。學習目標是學生進行有效預習的方向標,其制定的依據是學科課程標準和具體學情,制定的關鍵是目標清晰具體。這就要求教師在充分研究課標和學情的前提下,將學習目標陳述成具體可視的學習結果。如,會用尺規(guī)作一個角等于已知角,能說出作圖的依據。二是引導性與可操作性并重的預習活動。引導性體現在活動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引導學生趣味盎然地學習和生成??刹僮餍詣t要求活動有明確的要求,便于學生有序順利地開展。三是注重預習反饋。鼓勵學生在預習之后提出自身的困惑,利于學生有針對性地聽課,也利于教師做到“以學定教”。
三、“預學案”案例分享
(一)概念課“預學案”設計
數學概念是客觀事物中數與形的本質屬性,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數學概念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歸納、概括、抽象的過程,它背后蘊含的是豐富的數學思想,甚至就是一種處理問題的數學方法、數學觀念。是否親歷概念的生成,明了其中的數學思想決定了學生對概念的理解程度,進而決定他能否對知識方法運用熟練。因此在概念課“預學案”的設計上,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身邊的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概念原型,結合問題鏈引導學生體驗數學概念的產生、發(fā)展和應用,體悟其中的數學思想。
以軸對稱的概念教學為例,我們設計了如下“13.1 軸對稱課前預習導學”:
一、學習目標
1.能從所給的圖形中辨別出軸對稱圖形和成軸對稱的兩個圖形,并能舉出生活中的實例;
2.能結合圖形說出軸對稱圖形和兩個圖形成軸對稱的區(qū)別和聯系;
3.能結合圖形說出軸對稱的兩個圖形的性質和軸對稱圖形的性質。
二、自主學習
動動手:如圖,把一張紙對折,剪出一個圖形(折痕處不要剪斷),再打開這張對折的紙,你得到了什么圖形?請你給所剪得的圖案起個名字,并多剪幾個試試。
問題:觀察你剪紙得到的圖形,你能說一說它們有什么共同特點嗎?
追問:你能列舉出生活中具有類似特點的事物嗎?
三、預習困惑
通過自主學習,你有哪些困惑?
從學習目標來看,要求學生能說出軸對稱圖形的特點;從學情來看,學生已能識別簡單的軸對稱圖形,且樂于實踐探究。故預習內容設計了富有趣味性與實踐性的剪紙活動,剪紙后的“問題:觀察你剪紙得到的圖形,你能說一說它們有什么共同特點嗎?”和“追問:你能列舉出生活中具有類似特點的事物嗎?”設計使學生經歷軸對稱概念的生成過程,把握概念的本質。
(二)定理課“預學案”設計
數學定理揭示了數學的基本知識和思想方法,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常用簡潔的符號化語言來表述,是發(fā)展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和素養(yǎng)的重要知識載體。傳統(tǒng)的定理課教學,教師往往重定理的記憶與應用而輕定理的生成和發(fā)展,導致學生對定理只是機械的“一背二套”。在定理課預學案的設計上,我們可以有目的地提供一些可供研究的素材,抓住與之相關的數學思想,設計預習活動,使學生經歷定理生成過程,真正掌握定理的來龍去脈。
以不等式的性質為例,我們設計了如下課前預習導學:
一、學習目標
1.類比等式的性質,觀察、比較具體數字運算的大小,歸納出不等式的性質;
2.能利用不等式的性質,判斷變形后的式子的大小.
二、自主學習
1.回顧等式的性質并填空:
2.探究不等式的性質:
(1)用“>”或“<”完成下列兩組填空:
①5>3,5+2 3+2,5-2 3-2,5+0 3+0;
②-1<3,-1+2 3+2,-1-2 3-2,-1+0 3+0.
觀察上述兩組具體數字運算的大小比較并回答,其中都包含哪些運算?運算結果的大小關系與原來的大小關系具有什么關系?你能類比等式的性質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不等式有怎樣的性質嗎?
(2)用“>”或“<”填空,并總結其中的規(guī)律:
①6>2,6×5 2×5,6×(-5) 2×(-5);
②-2<3,-2×6 3×6,-2×(-6)
3×(-6).
類比(1)中的觀察方法,請嘗試說出不等式的另外兩大性質.
三、預習困惑
通過自主學習,你有哪些困惑?
不等式性質是類比等式的性質來學習的。預習的第一環(huán)節(jié)回顧了等式的性質。第二環(huán)節(jié),引用教材的兩組具體數字運算的大小比較,設計“觀察上述兩組具體數字運算的大小比較并回答,其中都包含哪些運算?運算結果的大小關系與原來的大小關系具有什么關系?你能類比等式的性質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不等式有怎樣的性質嗎?”三個問題系列,引導學生自主觀察并歸納不等式的性質,而非將不等式的性質直接告訴學生。
(三)方法課“預學案”設計
運算能力是數學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是學生運算能力發(fā)展的基礎,只有正確理解有關數學概念、切實掌握有關的數學定理、公式、法則才能使運算順利進行。另外,數學思想方法是影響學生運算能力的深層次原因。在解法課預學案設計上,教師應當注重聯系與解法相關的數學概念與數學思想,著重讓學生體會解法中所蘊含的數學思想。
消元思想是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核心思想,我們以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為例,設計了如下課前預習導學:
一、學習目標
1.會用代入消元法解簡單的二元一次方程組;
2.能歸納出運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基本步驟,體會其中的消元化歸思.
二、自主學習
1.籃球聯賽中,每場都要分出勝負,每隊勝1場得2分,負1場得1分.某隊10場比賽中得到16分,那么這個隊勝、負場數分別是多少?
問題1:若設這個隊勝場數是x場,你能根據題意列一元一次方程嗎?
問題2:若設這個隊勝場數是x場,負場數是y場,又該如何解方程呢?
追問:對比上述方程和方程組,可以將二元一次方程組轉化為一元一次方程嗎?如何轉化?為什么要進行轉化?
2.閱讀課文第91頁,查閱相關資料,分享消元思想的起源、內涵和應用.
三、預習困惑
通過自主學習,你有哪些困惑?
預習設計第一部分采用生活實例引出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組。以“追問:對比上述方程和方程組,可以將二元一次方程組轉化為一元一次方程嗎?如何轉化?為什么要進行轉化?”,讓學生初步感受消元的思想;第二部分是“閱讀課文第91頁,查閱相關資料,分享消元思想的起源、內涵和應用”,使學生對消元思想有更深入的了解。
四、“預學案”教學流程
在實際教學中,合理運用“預學案”才能真正發(fā)揮其作用。下面以“13.1 軸對稱課前預習導學”為例,說明“預學案”的教學流程。
(一)課前分發(fā)預學案。提前一天將預學案分發(fā)到每一個學生手中,要求當天完成,并上交任課教師。在“13.1 軸對稱課前預習導學”完成過程中,學生剪出來十分有創(chuàng)意的剪紙圖案,認真提出了自身的預習困惑,這對學生的主動學習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教師評改預學案。這一個過程有助于教師精確地把握學情開展二次備課,是實現高效課堂的關鍵點之一。在“13.1 軸對稱課前預習導學”評改過程中,筆者發(fā)現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特點的描述都比較到位和全面,所舉實例基本符合要求。
(三)課堂預習分享?;陬A學案的評改,在課堂之初,筆者組織了各小組展示本組的剪紙圖,有心形的剪紙、手拉手的兩個人、五角星等等,十分豐富而有創(chuàng)意。接著代表小組說明剪紙圖的共同特點,其他小組課補充說明,歸納得到軸對稱圖形的概念,避免了對簡單知識的冗長重復,突出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四)預習困惑反饋。課堂尾聲,學生分享預習困惑及其解決情況。如有學生提出“軸對稱圖形與兩個圖形成軸對稱有什么區(qū)別?”這一困惑,這正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困惑的提出,能促進學生抓住知識重難點,困惑的解決分析又對重難點起到加深印象的作用。
“預學案”的完成使學生在課前就對軸對稱圖形有了充分的感性認識;“預學案”的評改,使教師對學情有了更準確的認知,大膽地將課堂交給學生;預習困惑的分享更是令知識的重難點得到了解決和鞏固。
新課標倡導激勵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關注學生的終身發(fā)展?!邦A學案”的課前導學,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力;預習分享,更是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困惑分享,幫助學生突破學習的困難點。在實踐過程中要注意把握預學案設計的難度,全面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
總之,在新課改環(huán)境下,“預學案”對提高課堂效率和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著積極地促進作用。
(責編 劉小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