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時代、社會的發(fā)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當今小學生在德育方面暴露出諸多問題,感恩觀念缺失嚴重,感恩教育迫在眉睫。本文從依托教材深化四種感恩內(nèi)容、突出利用作文教學激發(fā)感恩教育、通過多種形式開展感恩活動三個方面,探討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感恩教育的一些做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滲透;感恩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尋常百姓家庭“誕生”了許多的“小公主”“小皇帝”,長輩們對他們有求必應,不少學生養(yǎng)成了“以我為中心”的習氣,變得自私任性、情感淡漠,普遍缺乏感恩意識。有學者提出所謂感恩,就是“對自然、社會和他人給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認可,并真誠回報的一種認識、情感和行為”??梢?,加強對孩子的感恩教育,已經(jīng)迫在眉睫。那么,如何將感恩教育滲透在語文教學中呢?結(jié)合我的教學實踐,談幾點自己的做法。
一、充分利用、挖掘教材,進行感恩教育
敬重父母,感恩父母。盧作孚先生認為“家庭生活是中國人第一重的社會生活?!泵總€人都有生養(yǎng)自己的父母,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最無私、最偉大的。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這一點,在教《小抄寫員》一課時,我讓學生重點朗讀突出敘利奧人物特點的語言、動作、心理等描寫的語段,特別是心理描寫的語段,在朗讀中體驗人物的崇高,體會敘利奧對父母的感恩之心和對家庭負責的一片真情。然后我讓學生聯(lián)系實際動筆寫一寫父母關心自己的事,學生對自己父母的感激之情自然而然地被喚醒了。很多學生寫出了在自己生病時,父母霎時急啞了嗓子、在一夜之間添了白發(fā)……從內(nèi)心感受到了父母之愛重于泰山,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終生難報!
尊敬老師,難忘師恩。在教《他是我的老師》一課時,我把“居里夫人為什么在那么莊重的場面下,把鮮花送給一位坐在輪椅上的老太太手中?”作為中心問題提出來,讓學生默讀課文,深深體會,再抓住重點句段反復朗讀,邊讀邊想:世界級的科學家對自己的小學老師為什么終生難忘?然后讓學生想想老師平時關心照顧自己的事例,并寫出來。學生的心也不是一潭死水,很多同學也像這個作者一樣,想起了老師的關愛,一篇篇充滿真摯師情的文章迸發(fā)出來。
愛護大自然,感恩蒼天大地。地球是人類生存的家園,大自然是人類的衣食父母,在自然面前人類是那么的渺小。課文《只有一個地球》介紹了地球母親般的哺育著人類,如果僅僅作為一篇常識性的課文來講,那必然顯得枯燥無味,但是讓學生懷著一顆感恩的心來學習課文,學生就會領會到地球的偉大和無私。大自然用它那豐富的資源哺育著我們,我們也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報答大自然的養(yǎng)育之恩,愛護大自然、美化大自然,保護好我們唯一的生存環(huán)境—地球。
熱愛祖國,感恩祖國。要讓學生從課文中感知我們祖國和民族文化的豐富底蘊和博大精深,注重從祖國的優(yōu)秀兒女特別是在國家和民族危難之時而獻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國的凝聚力和無盡的恩情。如在學習課文《狼牙山五壯士》時,我讓學生想象五壯士英勇殺敵的情景,他們在跳下懸崖時刻,發(fā)出了“中國共產(chǎn)黨萬歲”的吶喊,這驚天動地的吶喊聲,使同學們感受到了英烈的愛國之心、民族大義,激發(fā)起了孩子們抵御侵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沖天豪情。
二、用作文教學激發(fā)學生感恩之情
作文是語文教學中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寫作的過程是學生思維創(chuàng)新、知識整合與運用的過程,更是情感的升華和思想認識提高的過程,因此我結(jié)合寫作內(nèi)容把感恩教育滲透到作文教學中去。如在母親節(jié)和父親節(jié)來臨之際,讓學生寫一封感恩信給父母,將自己的所感所想和對父母的感恩之情表達出來,以表達心聲、增進感情;在教師節(jié)時,寫一篇贊頌老師的作文,表達對老師的感恩之情;在十一國慶節(jié)時,通過記錄新中國成立以來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表達對祖國的感恩之情;把在日常生活中給予自己幫助的人,隨時記錄下來,以表達對他人的感激之情。通過在作文中滲透感恩教育,從而使感恩教育得到升華,使學生的感恩之心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去。
三、開展各種感恩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感恩
開展感恩班隊會。在班中開展以“感恩”為主題的班隊會,通過豐富的語言進行演講,使學生們認識到“孝心、愛心”是“立人之本”,是一切德行之源。
創(chuàng)辦感恩手抄報。讓學生用自己的雙手把別人的幫助,寫成一篇篇形象的美文,繪成一幅幅精美的圖畫,表達出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從而受到感染和教育。
文明禮貌教育。古人云:“言為心聲”,要求學生無論是在學校、家中,還是在社會上,要經(jīng)常對老師、同學、父母和他人說體貼和感激的話語,輕輕地一聲:老師好,媽媽辛苦了,你好,謝 謝……讓他們感到舒心溫暖。
用實際行動報恩社會。如給孤兒院小朋友送玩具、圖書、日用品;到敬老院為老人唱歌、跳舞、洗衣服;到大街小巷、社區(qū)打掃衛(wèi)生、清除非法小廣告。
陶志瓊博士提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方法與手段、通過一定的感恩教育內(nèi)容對受教育者實施的識恩、知恩、感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堅持實施感恩教育,在學生心中栽下一棵枝繁葉茂的“感恩樹”,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讓“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源遠流長。
參考文獻
[1]胡虹霞.高校德育應補上感恩教育這一課[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5).
[2]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M].上海:學林出版社,1987.
[3]陶志瓊.關于感恩教育的幾個問題的探討[J].教育科
學,2004(4).
作者簡介:王慧芬,女,1968年生,山東省濰坊市人,大學學歷,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