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麗,付明萍
(滁州學院 體育學院,安徽 滁州 239000)
高校武術教學中兩個課堂一體、三個平臺聯(lián)動模式的構建
郭麗麗,付明萍
(滁州學院 體育學院,安徽 滁州 239000)
高校武術教學改革一直是武術教育工作者的研究熱點,然而,學生不喜歡武術課的現(xiàn)狀卻未能得到實質性改變.通過走訪和電話咨詢得知,安徽省大部分高校還是采用以教師為主體的方式進行武術教學,束縛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隨著互聯(lián)網對教育的滲透,許多新型教學模式應運而生.本研究嘗試構建兩個課堂一體,三個平臺聯(lián)動的武術教學模式,以期為高校公共體育武術課教學改革提供理論依據(jù).
互聯(lián)網+;武術;教學模式;構建
隨著互聯(lián)網對教育的滲透,作為一項獨特民族文化載體的武術更應順應時代的發(fā)展,在“互聯(lián)網+”背景下,本文通過分析安徽省高校公共體育武術教學存在問題以及“互聯(lián)網+”在高校武術教學中的優(yōu)勢,提出兩個課堂一體,三個平臺聯(lián)動的教學模式,旨在為新型教學模式的發(fā)展提供理論支持.
本文以走訪和電話咨詢的形式了解了皖西學院、阜陽師范學院、銅陵學院、巢湖學院、淮南師范學院、宿州學院、黃山學院、池州學院、淮北師范大學、滁州學院共10所普通高校公共體育武術教學現(xiàn)狀.調查中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高校的公共體育武術教學還是以教師為主體,以傳授武術套路為主,束縛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導致學生不喜歡武術課的現(xiàn)狀卻未能得到實質性改變,具體問題如下:
1.1 武術教學內容單一,弱化了武術的攻防技擊性
在學生的心中,武術既能防身自衛(wèi)又能強身健體,還能陶冶情操鍛煉意志[1].武術的內容富豐多彩、形式多樣,刀槍劍棍都有.但高校長期的武術教學內容以套路為主,基本功為輔,導致學生形成了一種慣性思維,即武術就是武術套路.現(xiàn)實的武術教學卻是簡單、枯燥、反復的套路練習,學內容的局限性大大滴大大降低了學生對武術的興趣.加上外來的散打、跆拳道等相對具有攻擊性的項目來說,使得學生對武術的學習或多或少的會產生抵觸情緒.
通過對安徽省高校走訪得知,各高校武術教學內容以基本功和套路為主,缺少武術文化內涵以及武德的傳授.套路主要是太極拳、初級長拳及初級刀劍[2].基本功是基礎,但重復的武術基本功練習最為枯燥;武術套路傳統(tǒng)、動作多、路線復雜,難學易忘,缺乏對抗性和娛樂性,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武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違背了學生對武術課的需求和期許,導致學生喜歡武術而不喜歡武術課,阻礙了學校武術教育的開展.
1.2 教師武術專業(yè)性不強,影響了學生學習武術的興趣
武術的攻防含義明顯,對學生身體素質要求不高,動作簡單易學,富有激情,健身實用價值高,能較好地提高學生的防御自衛(wèi)能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感受到攻防組合的健身、健心和團隊精神.由于擔任公共體育武術課的教師,大都是非武術專業(yè)的教師,他們在大學時接受的武術訓練也基本上是武術類套路學習,由于教師自身專業(yè)性不強,他們在教學中只能教一些簡單的武術套路,缺乏對具體動作的技擊性的講解和兩人的模擬對抗練習.如五步拳中的隔擋沖拳,左手迅速將對方打過來的拳格擋開或者用左手抓住手腕關節(jié),破壞其進攻的意圖,右手快速擊打對方的肋骨部位;左右仆步穿掌,就是先按住對方打過來的拳或掌,然后提膝穿掌,這個手掌直穿對方的咽喉部位,由提膝穿掌變成仆步穿掌時,手順勢由下而上,可以撩襠,也可以作為一個過渡的動作,動作的每個細節(jié)都有它特定的含義.武術教學中攻防技擊內容學習的缺失,違背了學生的期許和武術套路發(fā)展的需求.
1.3 武術教學與信息技術手段結合少,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
目前安徽省高校公共體育武術教學仍然是示范講解,學生模仿練習等方式方法,極大地挫傷了學生學習武術的積極性.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特別是互聯(lián)網對教育行業(yè)的滲透,他們比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更具形象和生動的特征.隨著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學生可以借助移動終端等多種渠道獲取武術知識,武術教學可以借助傳統(tǒng)課堂、PC端、移動端來完成,教學模式的主體更加多樣化,形式、時間、空間也更加靈活,然后在走訪中得知,目前高校公共體育武術教學中,教師很少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武術套路動作多、方向和路線變化復雜.武術教學要把復雜的技術動作教會學生,可以通過信息技術慢放、回放、動作分解等進行,僅僅通過課堂示范講解模仿練習,學生不可能得到完整的形象記憶,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2.1 傳播載體豐富多樣、視頻傳播便利快捷
多媒體技術實現(xiàn)了圖形、圖像、聲音、文本于一體,可將瞬間完成的技術動作分解,有利于學生對技術的學習和掌握.視頻傳播便利快捷,學生可以借助手機或電腦等移動終端,根據(jù)自身興趣特點,對自己感興趣的視頻內容進行學習,既便利又快捷.
2.2 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點
視頻的內容主要是課堂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主題目標明確,便于學生清楚、直觀地了解主要內容,有利于學生對課堂教學知識點的掌握.
2.3 有利于師生及時交流,提高教學效果
每周一次體育課,學生在課堂技術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或者是課后發(fā)現(xiàn)的問題,必須等到下次課才能解決,由于時間長,學生可能會遺忘或沒激情再請教任課老師,導致學習興趣降低.通過互聯(lián)網,實現(xiàn)網絡觀看視頻,利于學生課下復習鞏固課堂學習內容,利于師生及時交流;教師也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內容,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2.4 有利于學習效率的提高
在互聯(lián)網時代,學生都喜歡學生通過移動終端,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學習模式,他們根據(jù)自身的興趣愛好選擇學習內容、靈活選擇學習時間,隨時隨地進行進行技術和理論學習上的補差補缺,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效率.
現(xiàn)今各高校公共體育武術教學中,信息化技術手段應用不多,只是在武術理論課中有多媒體課件應用.武術教學要把復雜的技術動作教授給學生,更需要信息技術的輔助[3].充分運用“互聯(lián)網+”的教學信息資源,采用兩個課堂一體,三個平臺聯(lián)動的武術教學模式,能充分體現(xiàn)學生在學習全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3.1 整合兩個課堂,培養(yǎng)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第一課堂即課內,教師按照教學計劃、大綱的安排進行班級授課,具有標準化的特點,有利于集中地向多位學生傳授武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這也是學生掌握和提高武術技能水平的重要一環(huán).但第一課堂教學時數(shù)少,每周一次課,班級學生人數(shù)多,不利于學生掌握動作技術;其次,課堂教學以教授套路為主,內容單一、枯燥,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第二課堂恰恰彌補了第一課堂的不足,第二課堂即課外,以學生為主,自愿參加,不受教學計劃和大綱的約束,具有豐富多彩、靈活多樣的特點,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武術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第一課堂教學與第二課堂自學互補是實現(xiàn)武術學習過程的最佳途徑.
3.2 三個平臺聯(lián)動即慕課平臺、微課平臺、傳統(tǒng)課堂教學平臺相互銜接、取長補短.伴隨著便攜式移動終端的普及,課內外對移動終端的應用可以讓學生直觀地了解武術課程內容,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武術的興趣,也彌補了傳統(tǒng)教學的不足.
1、慕課:新近涌現(xiàn)出來的一種在線課程開發(fā)模式.慕課最大限度地打破了傳統(tǒng)的教學常規(guī),且慕課學習不受時間、地點限制,任何有知識需求的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愛好隨時隨地開展碎片化學習[4].對于武術而言,慕課是對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一個彌補,比如武術中內容較難、路線復雜的動作都可分解、動作正反面展示呈現(xiàn)給學生.通過重復播放,讓學生反復學習難度動作,這樣能更好增加學習效率.
2、微課:微課是指為使學習者自主學習獲得最佳效果,經過精心的信息化教學設計,以新媒體視頻形式展示的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huán)節(jié)開展的簡短、完整的教學活動[5].具有時間簡短,內容精煉,主題明確的特點.教師可以將微課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入部分,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促進學生對武術知識的掌握.在信息技術高速發(fā)展的今天,師生基本上是通過QQ群或微信群進行交流溝通.教師課前將下節(jié)課的武術微課視頻或短片以及課內重難點等以微課形式發(fā)到學生移動終端,便于學生課前自學.
3、武術課堂教學:武術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武術基本技術、技能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也是提高大學生身體素質和心理承受能力最直接有效的載體.高校武術教學改革的價值只有通過課堂才能彰顯出來.雖然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存在著很多不足,但仍然是學校教育的主要應用模式.因此,慕課、微課只是課堂教學的輔助手段,是對武術課堂教學的拓展、補充和完善.在實際的武術課堂教學過程中,他們只是課堂教學的引入部分,增加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和趣味性,促進學生對武術知識的掌握.
課前,主要是利用微課、慕課等進行視頻學習.教師根據(jù)武術課程大綱規(guī)定的教學進度和教學目標內容、教學要點和難點及學生需求,精心備課設計出有針對性的問題并制定課前學習方案,引導學生到網上搜索與武術教學相關的內容材料;制作武術慕課、微課視頻,對于武術中的手法、腳法、身法以及精氣神和一些拳術中較難的動作可制作成分解動作、正反兩面動作展示,學生可以從將難度動作和自己還未掌握的技術動作反復學習,通過網絡平臺實現(xiàn)自主學習模式,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
課中,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武術基本技術、技能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教師創(chuàng)設環(huán)境,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討論交流,幫助學生解決視頻學習中提出的問題.對于武術中的難度動作,可以結合視頻和課堂示范、講解、反復練習達到掌握動作的目的.適時歸納總結,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學會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課后,教師及時總結反思,跟蹤指導,并利用網絡媒體與學生互動,分享學習成果.既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發(fā)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兩個課堂、三個平臺是一個一動皆動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其中一個有變化,其他的也跟著變化.在“互聯(lián)網+”背景下,將慕課、微課平臺充分利用起來,滿足了不同時間、地點、學習者的需要,實現(xiàn)了課堂教師指導和學生自學互補.對于一些跳躍、翻騰等有一定難度的武術動作教學,教師的講解和示范很難表達清楚,微課教學針對武術難度動作、復雜動作可以分解示范,結合形象化講解,對學生掌握武術動作有很大幫助.對于成套動作練習,由于武術名稱較長,教師無法在學生練習動作的同時及時提醒,如初級長拳三路中的“歇步掄砸拳-仆步亮掌-弓步劈拳”,為了能做到及時準確提醒學生,可以用三個字“掄、亮、劈”概括.另外,借助移動終端設備多角度拍攝教師示范動作,學生可多次反復觀看動作結構,更有利于像旋風腳之類的轉體跳躍動作的學習.
在“互聯(lián)網+”時代,教師要充分借助現(xiàn)代網絡媒體,延伸教學空間,實現(xiàn)課內與課外、線上與線下有機融合.利用新媒體、融入新媒體,將高校公共體育武術教學的課堂由課內延伸到課外,真正實現(xiàn)兩個課堂一體,三個平臺聯(lián)動的教學模式.
〔1〕杜曉紅.中學生眼中的中國武術——基于學校武術內容構建視角的訪談分析 [J].體育教學,2012(06).
〔2〕鄭偉.贛州市普通高校武術選項課教學現(xiàn)狀調查與分析[J].河北師范大學,2013(19).
〔3〕徐泉森.慕課視域下武術教學改革研究[J].中華武術研究,2014(04).
〔4〕王雪梅,陳麗.淺議微課在高職院校會計基礎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會計,2015(09).
〔5〕張丹.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微課設計[J].互聯(lián)網論文庫,2015(11).
G807.4;G852
A
1673-260X(2017)10-0136-03
2017-06-20
安徽省教育廳2016年度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SK2016A0661);滁州學院校級立項課題(2016kcgg087);滁州學院"筑夢"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指導團(2016jxtd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