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艷
摘 要:對多媒體技術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優(yōu)點、多媒體技術在小學音樂課堂運用中存在的缺陷、提高多媒體技術在小學音樂課堂的應用效率策略進行研究。
關鍵詞:多媒體;小學音樂;教學;應用
一、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對小學音樂課堂的優(yōu)點
1.傳統(tǒng)的音樂教學主要采用教師講授的形式,比較單一,不能讓學生真實感受到音樂的魅力,將多媒體引用到音樂課堂教學中,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拉近學生與課本內容間的距離,將更加豐富的表現(xiàn)形式和現(xiàn)場氛圍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如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接觸的樂器較少,也很少能真實體驗音樂會現(xiàn)場的氛圍,但是多媒體技術則可以將千里之外的熱鬧場面展現(xiàn)在課堂中,從而豐富學生的認知。再次,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學生更加樂意參與到課堂中,如在講授優(yōu)美的音樂時,可以采用現(xiàn)場播放的形式,讓學生真切感受到其精彩之處。
2.可以讓深奧的樂理淺顯化。多媒體教學可以為我們提供更加豐富的教學資源,能夠滿足一般教學的需要。小學音樂教學也會涉及一些理論知識,學生理解起來會比較困難,但是利用多媒體技術則可以對復雜的知識進行分解,放慢學生學習的進度,同時在學習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借用動畫、視頻等展示方式,將教師不方便解釋、學生也難以領會的知識點在課堂上呈現(xiàn)出來,方便學生理解掌握。
二、多媒體技術在小學音樂課堂應用中的缺點
1.多媒體技術的使用會減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讓學生對電子資源產生依賴,從而減少課上課下的練習,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與理解,也不利于教師對課堂教學效果做出準確的判斷。如,教師在教授學生唱一首歌曲時,只是利用多媒體進行播放,學生就會跟著一起唱,始終模仿音頻的聲音,一旦音樂停住就不能正常順利地演唱,同時也很難掌握歌曲的節(jié)奏,因此會影響學習效果。另一方面,過多使用多媒體技術不利于學生養(yǎng)成自主思考的習慣,會讓學生養(yǎng)成“只聽只看不練”的學習方式,這對于小學生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也非常不利。
2.使用視頻、影音資源豐富了課堂的形式,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但是對于身心發(fā)展還不夠健全、自制力較缺乏的小學生來說,如果教師對于多媒體課件的使用不恰當、教學上沒能及時引導,就會分散學生注意力,錯過重要的知識點或者原理而達不到課堂的教學目標。通過對許多小學音樂教師的采訪發(fā)現(xiàn),小學生在教師播放視頻或者動畫時通常很興奮,有的學生還會忽略教師正在講解的內容,教師就會花費一些時間來強調紀律或者糾正學生的行為,從而影響了課堂的進度。
三、提高應用效率的策略
1.控制好使用多媒體課件的時間,將教師講授與多媒體的引用有機結合。多媒體教學與教師講授兩種教學方式都有著自己的優(yōu)點與缺陷,教師講授可以增進師生的互動,但有時會缺乏趣味,有的音樂原理講解不能帶給學生直觀的體會;多媒體教學更加生動形象,但是不利于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學生實際操練的時間減少,教師也不能及時發(fā)現(xiàn)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因此,小學音樂教師應該明白兩種教學方式的利弊,在不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對課堂進行有機把握,使多媒體技術對課堂起到更好的輔助作用,力求做到既讓課堂有趣、又讓學生真正學會運用知識、充分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2.小學生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探索意識,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學情來對學生進行引導,從而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多媒體技術也為我們提供了相關資源。如教學生如何分辨樂器時,可以在正式講課前讓學生觀看一段音樂會的演奏視頻,讓學生尋找其中有多少種樂器,每種樂器之間有什么區(qū)別。這樣讓學生帶著疑問觀看視頻,既使課堂充滿了趣味,也使學生學會了自主思考與探究,同時也發(fā)揮了教師在課堂中的主導作用,可以避免學生注意力分散的現(xiàn)象。
多媒體技術憑借自身資源的多樣性與呈現(xiàn)方式的豐富性給予我們傳統(tǒng)的小學音樂課堂很多補充,可以使我們的課堂更加生動有趣,雖然使用不當會降低學生的注意力,影響課堂教學的效率,但只要教師能夠將自身講授與多媒體教學有機結合起來,處理好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就能促進小學音樂教學達到更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潘文俊.巧用信息技術 讓音樂課堂煥發(fā)生命力:小學音樂創(chuàng)作教學中多媒體的運用[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4(11).
[2]姜瑩.多媒體視域下的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談[J].教師,2014(15).
[3]陸佳琳.小學音樂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應用[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6(5).
[4]周洋.多媒體手段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求知導刊,2015(10).
[5]胡國群.淺析多媒體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運用[J].學周刊,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