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冬美
【摘 要】本文簡要分析“知人論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并闡述通過截取作者的創(chuàng)作時間點、挖掘作者的情感線索、從作者軼事入手等方式展開“知人論世”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從而有效提升語文教學質(zhì)量。
【關鍵詞】高中語文 知人論世 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2B-0095-02
關于語文教學,閱讀部分占一大部分,幾乎整節(jié)課都在圍繞作者的文本進行教與學的雙向活動,而文本恰出自作者的內(nèi)心,是反應作者心路歷程、生平履歷的一面鏡子,但在不了解作者的情況下,我們無法受到啟發(fā)或頓悟,從文本之處打撈作者的影像,以“知人論世”作為前提,我們可以從文本的影像中提煉作者的一顰一笑。在高中語文課堂中教師可以緊扣教材,以閱讀教學、寫作教學為載體對學生開展“知人論世”的教育。簡而言之,作者是要了解的,作品也是要了解的,了解的順序決定了解的深淺、快慢。作品是作者的藝術品,受作者的導向而發(fā)生變化,因此,首先要“知人論世”,然后才有對文章的進一步分析。
一、截取作者的創(chuàng)作時間點,進行“知人論世”
白居易說:“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時間和事件作用于作者內(nèi)心,從而產(chǎn)生文學作品。作者的每一篇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都對應一個創(chuàng)作時間點,在這一時間點上,都有觸動作者內(nèi)心的事件發(fā)生,或都有使作者內(nèi)心震動的偶然或必然因素,這可被當做文學作品產(chǎn)生的導火索。從導火索尋覓下去才能看到文學作品,因此,在分析文學作品的時候,我們理應找到這個導火索,找到使作者內(nèi)心震動,作出如此文章的原因。這就需要將作者放在文本創(chuàng)作的時間點上。文本創(chuàng)作時間點并不等于作者生平履歷。在傳統(tǒng)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師在進入文本之前,要進行冗長的作者生平履歷介紹,像是必不可少的一個流程,實際上作用不佳。有些學生可能會將生平履歷與文學作品聯(lián)系起來,但就是無法找到相應的創(chuàng)作時間點,就是無法從大量的成就及遭遇中挑揀出有關創(chuàng)作時間點的一些事件。學生覺得無用,自然就丟棄一邊,這就造成學生知道一些作品出自哪位作者,但不知道該作者的身份,或者為什么寫此篇。因此,教師要將作者的生平履歷簡約化,一篇文章只對應與此相關的創(chuàng)作時間點,以創(chuàng)作時間點上作者的遭遇來充作開啟文本的鑰匙。這也是“知人論世”,從一葉知秋。
以食指的《相信未來》為例,為什么取名《相信未來》,是因為這首詩寫于遭逢狂風暴雨之際,作者不甘于希望破滅,便寫下這首詩歌作為對自己的鼓勵。那是什么讓作者暫時絕望呢,又是什么讓作者重拾希望呢。教師可以漸漸地引導學生,激起學生的興趣,然后,將作者放在作品創(chuàng)作的時間點,分析作者的心路歷程,使學生在“知人”之后,可以準確地“論世”。這首詩作于 1968 年,此時正是“文革”時期,許多人遭受迫害,作者也不能逃脫被政治浪潮沖向農(nóng)村的命運。當時,詩人已經(jīng)對這場政治運動有了清醒的認識,這使他更為痛苦,在失望、迷茫以及悲哀中掙扎。但他并沒有完全放棄理想和希望,在混亂的年代仍然寫下《相信未來》鼓勵自己,恪守對明天美好即將到來的承諾。
二、挖掘作者的感情線索,進行“知人論世”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連串的事件可能會改變一個人的性情,作者亦然,一連串的幸或不幸之事件會再次鍛造一個文學創(chuàng)造者以及其筆下的作品風格。這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作者的感情線索發(fā)生轉折,轉折是日積月累促成的。所以,“知人論世”的另一途徑便是挖掘作者的感情線索,感情線索是詩文中的骨脈,賦予詩文以靈氣。而感情所涵括的范圍是很廣闊的,有愛情、親情、友情,甚至國家情,在這些情感面前,作者是融入其中的小角色,又發(fā)乎自己的小情感,或感傷或喜悅。找到感情線索,詩文相對來說也就脈絡清晰,容易被理解。
以著名詩人杜甫為例,杜甫困居長安,在長安應試落第,后向貴人投誠,生活可謂是“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最后杜甫才得到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在這段時間內(nèi)杜甫先后創(chuàng)作了《兵車行》、《麗人行》等詩篇來批判朝政、諷刺權貴。又以李清照的《聲聲慢》為例。李清照只是一個小女子,并不像大家說的那樣“心懷天下”,雖然在詞中也表現(xiàn)出亡國之恨,但主要還是抒發(fā)孀居之苦。她的情感線索來源于丈夫去世。假使丈夫在世,雖顛沛流離,也不會覺得如此之苦。這是由封建社會女性的地位特點決定的,從夫從子,但無夫無子可托的時候,便覺得格外的苦,況且深秋肅殺,百病纏身。簡而言之,丈夫病亡是這首詩最主要的感情線索。學生想到痛失所愛,可能會對該詞有更切膚的感觸。也會讀出該詞對亡夫趙明誠深深的懷念的抒寫。為了更清晰地找到此線索,教師可以將李清照以前的詞拿來對比,以前清新可人,而這首沉郁凄婉。為了更好地拿捏這一感情線索,教師還可讓學生在課下的時候查找有關李清照與趙明誠的愛情故事。
三、從軼事入手,進行“知人論世”
軼事從古至今都是人們最愛聽的,因為它離奇和有趣。雖然失真,不能肯定確有此事,但也能影射出當事人的幾分眉眼。換句話說,軼事并不是憑空捏造的,它是以人物的性格、志趣,甚至體貌為依據(jù)而進行的傳說。所以,從軼事著手,也能獲取一些真相的點滴。舉個例子,韓信被呂后所殺,但在戲文中則是呂后用計,韓信用廚娘的一把廚刀自刎。這就是軼事,生動有趣,甚至離奇、不可思議,但它又以事實為依據(jù),能洞察出真相的幾分幾毫。在這里韓信確實被呂后所害。對于文學創(chuàng)作者而言,其身上也不乏一些軼事,這些都是后人或者同一時代人口口相傳,“以訛傳訛”而造成的,能更加突出作者的個性、性情,而其個性、性情又推動寫作活動的產(chǎn)生,所以,要分析作品,就不能不提及關于作者的軼事,也不能不從中窺見作者的個性及性情。
例如在涉及魯迅作品的時候,教師便要摻入一些關于魯迅的軼事:“魯迅是一個大零食控,最愛干果甜食類。有一次,魯迅的一個朋友從河南帶來一包糖,許廣平告訴他這種用柿霜做的糖果能治療嘴角生起的小瘡。魯迅寶貝似的將糖收好,可是還沒到晚上,就忍不住又吃起來,還安慰自己說:‘嘴上生瘡的時候究竟不很多,還不如趁現(xiàn)在新鮮吃一點”。教師通過這則有失考證的小故事,改變學生通常將魯迅本人與其文章同等對待的看法,學生看到魯迅的可愛、本真,將魯迅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看待,并放下芥蒂,在讀魯迅文章的時候也不會再有抗拒和排斥心理。又如,由于家庭的變故以及變故后的人生經(jīng)歷,使得魯迅自從小時候起就與下層人民十分緊密,他的外祖母家在農(nóng)村,小時候的魯迅有很多機會接觸農(nóng)村生活,他與農(nóng)村的孩子們成為了好朋友,一起玩耍、一起看戲,相互之間只有友誼,只有關愛、沒有歧視,沒有芥蒂。以致后來,魯迅先生一生都將他幼年時期與農(nóng)村小朋友之間樸素真誠的關系當做最美好的回憶而懷念著,從而創(chuàng)作了《社戲》、《閏土》等作品。這些都十分有利于教師的教學,使教師不必強硬地將魯迅文章擺在學生面前,學生會自主地被魯迅的人格魅力所吸引,進而投入閱讀活動中。
孫子兵法有言“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讀文章也是如此,知作者才能知文章。教師在教學中,將“知人論世”作為切入點,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從而有效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鄭淑莉.訓練求異思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J].龍巖師專學報,2003(21)
[2]林菊.新課程理念下高中語文教學的有效性解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0(38)
[3]曾麗珊.以生為本,讓高中語文課堂“亮”起來[J].現(xiàn)代教育論叢,2010(6)
[4]王金玉,楊軍,陳岳純,曾強.高中語文教師課外閱讀的調(diào)查研究[J].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