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紅霞
《小學德育綱要》中指出:“品德課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感。”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人的情感是其道德信念、原則性和精神力量的有血有肉的心臟。情感教育很重要,可以使學生提高情感認識,培養(yǎng)情感態(tài)度,實現(xiàn)道德行為。情感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重要因素,是理性情感教育的基礎。情感教育是品德與社會課教育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在品德與社會課教育教學中,我們應該如何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滲透呢?下面談一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離不開情境,我們在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圖畫插圖、角色表演等情境教育方式,再加上學生喜歡的音樂渲染,去創(chuàng)設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精神上受到很大的鼓舞,心靈產(chǎn)生共鳴,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學生學習積極性高,達到了對學生的情感教育。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我國的國寶》一課時,教材通過列舉我國的歷史文化名人和璀璨的藝術遺產(chǎn)來感受祖國歷史的源遠流長,讓學生感受祖國燦爛的古代文明??蓪⑶厥蓟柿辍㈤L城、故宮等圖片制作成課件或找出相關視頻,更直觀地了解秦始皇陵、長城、故宮的歷史,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樂趣。同時也可以適當解說,再加上一些古典音樂,這種情境的創(chuàng)設更能讓學生懂得作為炎黃子孫都應該為祖國的燦爛文化而感到驕傲,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熱愛祖國的熱情,激發(fā)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俗話說“觸景生情”。這物、這景都是情境,情感的觸發(fā)與一定的情境有關,某種情境引發(fā)的情感現(xiàn)象,就是生情。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教材本身蘊含的感情,用自己的真情實感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比如:在教學“交通問題帶來的思考”一課時,教師可以播放一些交通事故的視頻,使學生在情感作用下,在欣賞畫面時引起相應的情感想象。
二、增加趣味性,寓教于樂情境教育
品德與社會學科具有較強的綜合性、思想性、開放性、社會性。在教學中,除了教科書上的教學案例之外,教師還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選擇具有當?shù)靥厣慕虒W資源,以及一些學生認為有趣的、有意義的、有學習價值的教學案例,讓學生感覺到學習既輕松又愉快。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家鄉(xiāng)的美景家鄉(xiāng)的人》一課時,教師結合家鄉(xiāng)的歷史“渤海國”文化,組織學生參觀“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大廟、博物館等,聽解說員的講解,讓學生了解家鄉(xiāng)的歷史文化,家鄉(xiāng)的美景,對學生進行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教育。
同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演講會、故事會、詩歌創(chuàng)作朗誦會、歌曲欣賞、道德禮儀等活動,學生在活動中逐漸增長了見識,同時也感受到演講會、故事會、詩歌創(chuàng)作朗誦會、歌曲欣賞、道德禮儀等活動給自己帶來了樂趣。學生的積極性都調(diào)動起來了,情感教育的目的就達到了。
三、滲透道理,發(fā)展情感教育
在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發(fā)展學生的道德情感非常重要,我們可以把教材資源轉化成具體、生動、形象的教學內(nèi)容,容易被學生接受、理解的較為直觀的材料,并通過分析、討論等形式,借助一切有利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內(nèi)容所包含的道德觀點和文章所表達的情感,使學生的情感隨著道德認識的提高而逐步得到發(fā)展。如:在教學《我能做好》這一課時,課前,我把一張紙片放在地上,上課鈴響后,學生陸續(xù)走進教室,只有一名學生看到地上的紙片,把它拾了起來,扔到垃圾桶內(nèi)。
通過這個實驗,引出課題。不用教師多說什么,學生就能明白我們應該能做好哪些事。我再請學生舉一些在家庭、學校、社會中能做好的一些事例,讓學生進行討論,道德情感就能得到萌發(fā)并得到正確、健康的發(fā)展,學生明白了道理。
四、移情體驗,情感共鳴
情感是連結師生的橋梁,是加強道德認識、提高學生道德行為的良藥。其中,情感體驗是激發(fā)學生情感體現(xiàn)的一種方法。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認知情感等心理活動,讓學生達到一定的情感體驗,如:你該怎樣拉近與他的距離呢?學生各抒己見,教室里一下熱鬧起來。有的說不能孤芳自賞,要主動與新同學說話,不能讓他在班級中感到孤獨;有的說要寫小卡片送給他,介紹自己,要與他交朋友;有的說找出新同學的優(yōu)點向他學習。在活動中很自然地讓學生體會到贊美他人是對他人的一種信任和美好的感情,而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是尊重對方的表現(xiàn),理解和尊重是一切成功交往的前提。
五、理論聯(lián)系生活
“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fā)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品德與社會課堂是一個師生共同學習的課堂,是構建生活化、社會化的課堂,品德課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特點,就在于它結合了社會性、實踐性和連續(xù)性。如:教學《伸出愛的手》一課時,我就聯(lián)系2008年汶川地震來教學。當時汶川地區(qū)的人們生活在無助中。這時候社會上的好心人及時站了出來。他們有錢的出錢,有物的出物,有的加入志愿者的隊伍中,參加抗震救災,給汶川人民送去了溫暖。這時候,播放歌曲《愛的奉獻》就特別能感染學生。
總之,情感教育是教育過程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情感也是人的一種素質(zhì)。教學過程不僅是師生間學習的交流,而且也是師生間情感的交流。因此,在《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重視情感教育,使學生處于最佳學習狀態(tài),以達到情感共鳴,使課堂充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