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瑜霞
“世界上不愛學習的孩子有很多,但不愛聽故事的孩子一個也找不到。”孩子們對故事有天生的興趣,尤其是幼兒園的孩子們。為此,在科學教學中滲透故事化。情景的教學,不僅能大大地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引導他們積極思考,使抽象的科學內容變得具體,易于接受,而且還能有效地幫助幼兒理解科學知識,主動高效地完成科學學科的學習目標,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進而促進幼兒科學素養(yǎng)的初步形成。
摘要:在科學教學中滲透故事化情景的教學,不僅能大大地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引導他們積極思考,使抽象的科學內容變得具體,易于接受,而且還能有效地幫助幼兒理解科學知識,主動高效地完成科學學科的學習目標,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進而促進幼兒科學素養(yǎng)的初步形成。
關鍵詞:選擇 巧用 巧編
要將精彩的故事演繹為生動的科學教育活動,首先需要教師要選擇適宜的故事。如故事《驢子過河》,這是一個經典的寓言故事,故事中隱含了一些科學的元素,那就是“鹽遇水會溶解”和“棉花放在水里會吸水”。但是如果把這個故事單單上成一個語言活動課,最后告訴小朋友這一科學道理,孩子們的興趣也不見得很濃厚,因此,我將這一故事與科學小實驗結合起來,用實驗來驗證故事中的科學現象。
首先,我將這一故事制作成了一個生動有趣的FLASH課件,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讓幼兒在聽故事的同時初步感受其中的科學現象,聽完故事后我提出問題:“為什么第一次馱的鹽,在河里摔了一跤以后會變得輕了呢?而第二次馱的棉花摔在河里以后反而變得重了呢?”請幼兒進行猜測,接著我請幼兒通過實驗,解決故事中的問題。我請幼兒分別將鹽和棉花放入水中,然后用筷子攪一攪,看看到底會出現什么結果?
通過操作,孩子們知道了鹽放在水里會溶解,棉花放在水里會吸水的道理。接下來我請小朋友再次操作,區(qū)分生活中一些能溶解和能吸水的東西,并用一張總的記錄表進行統(tǒng)計和總結,幫助幼兒構建科學經驗,最后我還進行了情感教育,又回到了故事中,前后呼應。整個活動,故事教學與科學教學有機地整合在了一起,孩子們既了解了故事內容,又從動手實驗中感知了科學現象。
二、巧用科學故事,指導幼兒進行科學探索活動。
操作探索活動是孩子主動獲取科學知識的重要途徑。我們可選些既有科學趣味又具有可操作性的科學故事,利用這類科學故事引發(fā)孩子進行科學探索的欲望。
如《烏鴉喝水》的故事代代相傳,家喻戶曉,大家也都知道其中的道理,在瓶子中加入石子可以使水位升高,烏鴉就可以喝到水。但很少有人想到如果瓶子里的水量太少,即使加入石子,烏鴉也是喝不到水的。
為了讓幼兒感知水位升高與瓶中水量的多少以及瓶中所放置物體的大小有關系,為此,針對大班幼兒的認知水平,我設計了具有很強的操作性、探索性和嘗試性的科學活動。
活動一開始,我由故事導入:“有一天,天氣真好,三只烏鴉出去旅行了,他們在天空中飛來飛去,越飛越累,口渴了到處找水喝。突然看見草地上有三瓶水,他們高興極了,趕緊飛過去。”接著請小朋友仔細看圖片,動動小腦筋,說說這三只烏鴉能喝到水嗎?為什么?并分析三瓶水水位的不同,最后請小朋友想辦法幫助烏鴉喝到水。在小朋友說出用放石頭的方法后我請小朋友來進行實驗當瓶中都放入石子以后,這三只烏鴉都能喝到水嗎?請小朋友一邊放一邊仔細地看一看瓶中的水有什么變化?然后把發(fā)現的秘密記錄在記錄紙上。
通過實驗孩子們發(fā)現原來水量多的瓶子中放入石子后,烏鴉能很快喝到水,當瓶子中水很少的時候,放再多的石子,水也升不上來。原來水位的升高與原來瓶子里水的多少是有關系的。接下來我繼續(xù)講述故事:瞧!這兩只烏鴉喝到了水多高興呀!這只烏鴉沒有喝到水急得都哭了,我們快來幫幫他吧!你們有沒有什么好辦法呢?由此順利過渡到了第二次實驗,請小朋友用沙子進行實驗,實驗前,我向幼兒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一邊做一邊仔細地看瓶里的水發(fā)生了什么變化?通過實驗孩子們發(fā)現水最少的瓶子里加入沙子后水也升高了。
接下來我向孩子們又拋出了問題我們分別在水最少的瓶中加入了石頭和沙子,加入石頭后,水不能升到瓶口來,而加入沙子后,水就升到瓶口了,這是為什么呢?在小朋友相互討論的基礎上,我邊點擊課件邊總結石頭的個子大,他們擠在一起,可還是有空的地方,水就可以躲在這個空隙里而沙子的個頭小,他們緊緊地抱在一起,水就流不進去了,就被擠到了上面,所以加入了沙子烏鴉就能喝到水了。通過我形象的語言和生動的課件,孩子們很快就理解了這一道理。最后,我又回到故事中:“今天我們小朋友真能干,用石頭和沙子幫助三只烏鴉都喝到了水。瞧!三只烏鴉可高興了,謝謝小朋友們!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的材料也可以幫助烏鴉喝到水,回家后我們還可以去找一找,試一試,好嗎?”順利地結束了本次活動。
三、巧編科學故事,引領幼兒的科學活動
“故事是兒童的第一需要”。幼兒對故事有天生的興趣,他們能記住故事中發(fā)生的每一個細節(jié)。將科學知識溶于幼兒喜歡的故事情節(jié)中,不僅能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引領幼兒積極主動的進行科學探索活動。
如在科學活動“有趣的傳聲筒”活動中,我自編了故事《悄悄話》,故事的大意是樹上住著一只小鳥,樹下住著一只小老鼠,他們是一對好朋友。可因為長得太小聽不清對方的講話,感覺很累。有一天小老鼠在空地上發(fā)現了一個紙管,當它無意將嘴巴對著紙管講話時,發(fā)現傳出來的聲音很遠,于是他們用這一紙管講起了悄悄話……活動前,我制作了生動形象的課件,故事中的小老鼠、小鳥也深受幼兒喜歡,能緊緊吸引幼兒的眼球?;顒又校姨岢鼍哂袉l(fā)性、開放性的提問,讓幼兒帶著明確的問題探索,體驗發(fā)現的樂趣。整個探索活動,我通過有趣的故事情節(jié),引領幼兒感知科學現象,在玩中發(fā)現問題。
我深深地體會到,在科學教育活動中滲透故事教學是一種高效的,也是切實可行的教育活動。要組織好這樣的教育活動,必須選擇富含科學原理的故事作為學習新知識的情景材料,并通過營造故事化的問題情景,使幼兒的角色轉化為科學事實的主動發(fā)現者,讓幼兒自己在故事情境的感染下,去發(fā)現問題,并對老師所提供的操作材料來主動地發(fā)現、獲取探索和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從構建相關的科學知識與經驗,有效達成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