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惠斌
學生在哪兒,教學的中心就在哪兒
盧惠斌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論語》中曾皙的描述,也是我理想中的教育圖式。你看,春日融融,一群青少年輕裝出游,戲水沐浴,披風而舞,自由歡歌,且吟且歸,這不是一幅絕美的圖畫嗎?學子歡快的心情與春天美麗的景色融為一體,令人心醉。曾皙用這么美的文字,描繪出老師孔子所主張的風化教育之理想境界,孔子欣然點贊。這樣讓師生都倍感快樂的教與學,讓教學回到原點,回到學生中心。
持這樣主張的,不勝枚舉。某日,時任校長的蘇霍姆林斯基去聽一節(jié)語文課。他發(fā)現(xiàn),雖然學生們都積極回答教師的問題,但大多是硬背出來的詞、句,其答案沒有獨特的個性、沒有鮮活的思想,課堂上甚至沒有爽朗的笑聲,大家只不過在重復教師和教科書罷了。他陷入沉思:“為何學生的回答那樣貧乏、蒼白無力、毫無表情呢?為什么缺乏兒童自己的活生生的思想呢?”這時,他聽見教師在提醒學生:“課后要復習,詞意、句式一定要記住,下節(jié)課提問……”蘇霍姆林斯基皺起了眉頭。從此,他的學校多了一條教學規(guī)定:一定要激發(fā)學生學會思考、表現(xiàn)自己,快樂學習,不要死背。
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我偶聽得一些教師評價學習效果不理想的孩子“天資愚鈍、后天懶惰”。學生智能發(fā)展的瓶頸和局限,教師有責任嗎?我們有沒有用一節(jié)節(jié)寡淡如水的課,隨意地涂抹學生的青春年華?我們有沒有沿襲傳統(tǒng)教學思想,運用一成不變的教學方式,于呆板無趣中,或強制,或灌輸,讓學生不會學習、不會觀察、不會思考,只能機械死背“被學習”?我們有沒有只想著教學的進度與分數(shù),而置學生更長遠的未來于不顧?
愛因斯坦說:“教育應(yīng)當使所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接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wù)要他去負擔。”學生的力量和興趣在教學中如何起作用,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所使用的材料。任何一所現(xiàn)代學校的教學體系,都應(yīng)建立在這三點之上:第一,教師要有鮮明的教學思想,推陳出新;第二,教師要有鮮活的教學語言,激趣啟智;第三,教師要激發(fā)學生表現(xiàn)自己,樂于創(chuàng)造。教學的任務(wù)不只是知識的識記、保持和再現(xiàn),教師要在愉快的情境中,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全人的情感和生活的態(tài)度。從而,把知識的傳授,升華為一種“生命對生命的涵濡”,最終促成師生的生命發(fā)展,提升其生命的價值。
學生在哪兒,我們教學的中心就應(yīng)該在哪兒。
(作者系江蘇省東臺市實驗中學校長、江蘇省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