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教學,提升田徑教學的整體績效
江蘇省如皋市林梓小學 丁海彬
田徑教學是發(fā)展兒童體技,增進兒童體能的重要體育活動形式。教學中,教師要秉持一種“整體意識”,對田徑教學目標進行主題聚合,對田徑教學內容進行主題統(tǒng)整,對田徑教學形式進行主題優(yōu)化。運用“主題”的思想駕馭田徑教學,能夠提升田徑教學的整體績效。
田徑教學 目標聚合 內容統(tǒng)整形式優(yōu)化
在兒童體育田徑教學中,為了發(fā)掘兒童在某一方面如跑、跳、拋、擲等的潛質。應當根據(jù)兒童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對田徑教學目標進行聚合,對相關的田徑教學內容進行統(tǒng)整,對田徑的活動形式進行優(yōu)化。在兒童田徑教學中,教師要秉持一種“整體意識”“全局意識”,以田徑知識、兒童的田徑運動能力為載體,對體育教材內容進行創(chuàng)新性的“二度開發(fā)”,形成有計劃、有組織、有目標、連續(xù)性的主題大單元教學活動。主題大單元教學,提升了田徑教學的整體績效。
體育課程與教學目標包括兒童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運動參與、運動技能以及社會適應等五個方面,而貫穿于這五個方面的兩條綿綿紅線實際上是兒童的體育活動與體育健康。為此,在田徑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兒童的年齡和心理特征,根據(jù)田徑教學目標之間的縱橫關聯(lián),設計一個遠景的教學目標,如周次教學目標、學期教學目標、學段教學目標等。在這個遠景目標下,教師可以設計多個子目標(課時教學目標),將遠景目標分解為若干個“子目標”的集合,用遠景目標統(tǒng)馭各個“子目標”。例如作為田徑運動項目的“投擲”,水平一學段的目標定位為:學會投、拋、擲等各種技能的姿勢,激發(fā)兒童的投擲興趣,發(fā)展兒童擲遠能力,強化投擲時的爆發(fā)用力的動作意識等。水平二學段的目標定位為:擲的遠度、力量、準確性、靈活性、速度和高度等。水平三學段的目標定位為:正確地蹬地、揮臂,提高學生投高、投遠的能力,發(fā)展打移動目標的協(xié)調能力。田徑教學的整體目標是體育課程與教學實施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其中遠景性目標是兒童體育知識學習、技能掌握、情感體驗的完整結果呈現(xiàn),而具體的課時教學目標則是過程學習效果的可操作性檢測,是遠景性目標的過程性積累,也是不斷調整教學方法、教學進度,發(fā)掘兒童體育學習潛能的依據(jù)。在田徑教學中,教師運用整體性目標將各個序列性的子目標進行聚合,有助于發(fā)揮田徑整體性教學的功能,形成1+1>2的整體性教學效應。
田徑教學目標的聚合是田徑大單元主題教學活動展開的基礎。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根據(jù)序列化的教學目標設計相應的教學內容,運用教學目標對相關的教學內容進行提煉、聚焦,找準學生的相關田徑學習內容的“聯(lián)接點”“整合點”“嫁接點”,運用目標聚合的力量對相關內容進行破壁,消除相關內容之間的壁壘、隔閡。例如一年級的投擲,筆者一共賦予兒童五課時的教學時空,發(fā)展孩子們的投擲體能、投擲技能。其內容分別是:打野鴨子——多種姿勢的投擲;打保齡球——地滾球投擲;打雪仗——持輕物正面投擲;打果子——持輕物側向投擲;打碉堡——雙手體前向前拋實心球。此外,我們從二年級、三年級一直到六年級都設計了相應的投擲項目的教學內容。田徑教學內容的統(tǒng)整優(yōu)化是有著明晰的序列性、邏輯性的,通常前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是后一課時教學內容的基礎,后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是前一課時教學內容的拓展和提升。當然,考慮到兒童的個體性差異,體育教學內容的設計與操作也應當體現(xiàn)出層次性,即每一課時教學內容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是兒童必須掌握的基礎性目標內容;二是兒童通過努力提升能夠達成的自我拓展性學習內容。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根據(jù)兒童田徑學習的實時狀態(tài)對教學內容作出靈活調整,以便讓具體內容能夠適應兒童。只有這樣,才能讓每一個孩子在自我原有體能、體技的基礎上獲得可持續(xù)性發(fā)展。
目標決定內容,內容決定形式。在兒童田徑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兒童的特點,設計兒童感興趣的活動形式,用感性的活動形式包裝體育技能性的教學內容,努力做到“寓教于樂”??梢圆捎谩巴|異構”,也可以采用“異質同構”,即同一個教學內容運用不同的教學形式,也可以不同的教學內容運用相同的教學形式等等。教學《跨越式跳高》,首先是要讓孩子們整體地掌握跨越式跳高的相關知識。在此基礎上,設計“同質異構”的教學活動,即用多樣化的活動形式讓學生掌握跨越技能與跨越方法,突出兒童田徑教學的趣味性、遞進性、連貫性與序列性。由于跳高中的橫桿對兒童的心理影響較大,容易讓兒童退“跳高”運動產(chǎn)生退宿、畏懼心理,形成“習得性無助感”,因此筆者在教學中以“鞋盒子”為體育教具,同時作為兒童的活動載體,引導孩子們拾級而上,逐步展開漸進性、提升性的田徑活動。一是“頭頂積木”,即學生跑幾步,單腳起跳,用頭觸碰同伴高舉的盒子;二是“左右墊步跨跳盒子”;三是“連續(xù)跨跳鞋盒子”;四是“跨越式跳過盒子”;五是“三步助跑,跨越式跳過盒子”。通過多變的形式,讓學生在樂中練、在動中練、在玩中練。這里,“練”是發(fā)展兒童體能、體技的手段,而“玩、動、樂”則是兒童展開體育運動的形式。
以“主題”為線索建構田徑教學,應當將“主題”與田徑教學的目標、內容與形式有機結合起來。讓兒童能夠完整地理解田徑學習內容,建構自我的田徑學習技能。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研究兒童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還要研究作為田徑學習主體的具體兒童,以便讓教學更具針對性。要對兒童田徑運動、田徑學習狀態(tài)及時跟進、及時評價,以便讓教學更具指導性。要充分發(fā)掘兒童田徑學習中的各種資源,對之進行統(tǒng)整優(yōu)化,增進師生、生生主體間的互動,以便讓教學更具實效性。運用“主題”的思想駕馭田徑教學,能夠提升田徑教學的整體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