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瑩 施瑛 郭祥??
摘要:
自1994年起,華南理工大學開設了初看建筑課程,它是國家精品課程建筑設計基礎的一門子課程。文章概述了20年多來初看建筑課程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學成果上的改革路徑
,提出清晰的課程定位和以學生為主導的教學方式是提高課程趣味性與學生參與度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初看建筑課程;建筑設計基礎;課程教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TU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
10052909(2017)01010305
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建筑設計基礎課程,是建筑學、城鄉(xiāng)規(guī)劃、風景園林三大一級學科最重要的共同的專業(yè)基礎課程。從1987開始,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變化,該課程歷經“基礎訓練型”(1987-1994年)、“認知設計型”(1994-2000年)、“綜合改良型”(2000年至今)三個階段的教學改革,經過不斷的調整和完善,該課程內容和結構形成了符合當代中國學生素質特點和建筑從業(yè)要求的建筑基礎教育模式,2007年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本科),2013年又被列為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
自1994年起,初看建筑課程作為建筑設計基礎課程的一門子課程,一直是學生進入專業(yè)學習的第一課。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了解、認識所學專業(yè)的基本情況?如何營造一種輕松、自然而富有趣味的專業(yè)學習氛圍?是該課程任課教師長期關注和思考的問題。本文對該課程20多年來的發(fā)展進程進行了梳理,并試圖由此分析和總結建筑設計基礎課程教學的一些特點和規(guī)律。
一、第一階段:校園認知地圖
1994年,華南理工大學借鑒國外建筑教育的一些經驗,對原來的建筑設計基礎課程的“基礎訓練型”教學計劃做了較大的改革,提出了以培養(yǎng)學生建筑設計思維為核心的“認知設計型”系統教學思想。教學目的由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感性認識轉向理性認識的培養(yǎng),由側重手工技巧訓練轉向創(chuàng)造性、建筑思維等方面的訓練。通過組織學生參觀一定區(qū)域的建筑群,幫助學生獲得對專業(yè)知識的初步印象,這種認知地圖式的課程教學是當時國外建筑認知教育的普遍做法,而它作為新鮮要素被首次吸納到華南理工大學建筑系①一年級的課程中,確實讓師生眼前一亮。
教學中先由教師帶領大一學生參觀學校的校園建筑群。參觀過程中通過
教師對一些建筑基本知識的講解,以及師生之間的互動,幫助學生初步了解建筑的內涵。而后由學生將參觀的感受繪制成認知地圖。無論是前期的現場參觀、師生互動,還是后期的自由表達,都讓剛入校新生感到教學方式的轉變,而這一轉變的確提升了學生專業(yè)學習的興趣(圖1)。
但在近6年的實踐中,這一課程教學方式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一是,參觀對象比較單一。校園建筑主要為近現代文化教育類建筑,其功能、體量、結構和建筑形式只能反映多元化建筑世界的冰山一角,不足為學生提供觀察建筑現象的廣闊視角。二是,參觀過程中的理性色彩過濃,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活躍的思維。在這一階段教師往往把學生視為專業(yè)上“什么都不懂的一張白紙”“不會看建筑的門外漢”,因此在現場教學中力圖向學生灌輸更多“正確的”觀點。雖然也提倡學生發(fā)問,但更強調教師的主體和權威,學生不夠成熟的觀感很容易被淹沒在教師系統化的知識體系中。三是,作業(yè)形式單一。認知地圖式的教學往往把學生的注意力更多地引向建筑形式,學生喜歡選擇“建筑中的門窗”“建筑中的圓與方”等容易直接表達主題的圖面,而對于其他相對抽象的理念,如建筑的文化內涵、功能布局等等表述極少。當然,對于沒有經過藝術預科培養(yǎng)
國外建筑專業(yè)學生在大學入學前一般都要經過藝術預科培養(yǎng),而我國建筑專業(yè)學生在大學入學前大多只具有單純的理工科學習背景。的學生而言,這類表述的困難太大(圖2)。
二、第二階段:經典建筑概覽
2000年起,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對一年級原教學計劃進行了優(yōu)化組合,設置人居環(huán)境學概論和建筑設計基礎兩門課程,意在突出兩條并行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主線。建筑設計基礎課程仍保留原認知設計型的主體框架,但強化了建筑表達和形態(tài)構成等基本功的訓練。初看建筑課程和初識建筑課程、解讀建筑課程一起作為三大建筑認知系列子課程得以保留。與人居環(huán)境學概論課程體系相呼應,“初看建筑”對象的內容和范圍有了很大的擴充,具體做法是教師精選廣州市區(qū)域內最為經典的建筑實例組織學生參觀。經典建筑實例包括廣州古代(陳家祠)、近代(沙面建筑群)、現代(星海音樂廳)等不同歷史時期優(yōu)秀建筑案例的代表,也涵蓋了城市規(guī)劃、城市設計(珠江新城中軸線區(qū)域)、景觀設計(番禺余蔭山房)等多方面的內容。通過參觀過程中的教師講授和師生交流,讓學生獲得較為寬泛的城市建筑視域。最后的作業(yè)形式則根據學生的能力進行多元化的調整,如提交觀后感或立體海報等,提倡小組合作,使擅長繪畫、做模型或文字整理的學生有了用武之地,學生的各類才能都得到了充分發(fā)揮(圖3)。從2000年至2009年,每年根據師生反饋的教學意見,對該課程內容的具體設置進行微調,包括參觀對象的重新調整,以及作業(yè)形式和內容的變化等等,以增強課程的趣味性。當然,在此過程中也有些問題值得思考:一是,究竟是“教師看”還是“學生看”?按照以往的課程設置,參觀地點是教師定,看的過程也主要是教師講,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未能完全調動起來。二是,“看”的最終目的是獲取更多的知識還是提升更大的興趣?在參觀過程中,教師往往根據自己的知識體系對建筑的功能、形態(tài)、材料、結構、構造等等作詳盡闡述,對學生而言無疑是一次高密度的信息轟炸,在如此有限的時間內學生究竟能夠掌握多少?理解多少?教師是否講得越多越好?等等,這些都值得探討。
三、第三階段:學生主導認知
在反思以上問題的基礎上,2009年學院對初看建筑課程作了較大的調整。調整的思路是要最大程度地調動和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開啟學生自主學習的樂趣,為學生今后長遠的職業(yè)生涯打好基礎。而獲得知識量的多少則不再是該課程的重點,因為宏大的體系化的建筑知識的建構無需也不可能在開場課就讓學生一目了然,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興趣和專業(yè)學習主動性是該課程的主要教學目的。
具體做法是:
其一,教師開題后,由學生根據網絡、書籍查閱相關資料,以及以往積累的信息,自定參觀對象和地點,并收集參觀對象的基本資料。教師除了在交通、經費、時間等方面提供服務外,不對參觀對象作過多限定。但應要求并引導學生用一定的主題將參觀的內容串聯起來,這個主題應該是問題式的,是參觀過程中要關注的主要問題。如對選擇參觀廣州市西關傳統民居、騎樓街等建筑的小組,提醒他們關注廣州老建筑的地域特色、傳統街區(qū)中的生活方式;對選擇新城區(qū)為參觀對象的小組,啟發(fā)他們關注建筑設計與城市規(guī)劃和城市設計的關系、廣州城市擴張過程中形成的城中村問題等等。當然也鼓勵和支持學生自己選擇確定參觀主題。此外,教師也可提供一些簡單的通識性問題引導學生關注并最終確定主題。如:你如何觀察建筑(場所)?這個建筑(場所)漂亮嗎? 你如何使用建筑(場所)?這個建筑(場所)好用嗎?對于一座建筑(場所)的好與壞,你的評價標準是什么? 建筑除了是一個物質實體,在社會和文化的層面還扮演什么角色? 你覺得過去的建筑、今天的建筑和未來的建筑會有什么不同? 你們家鄉(xiāng)的建筑有什么特點?不同氣候、地理、人文環(huán)境中的建筑是否有差異? 你覺得自己和建筑之間存在什么樣的聯系?建筑還與哪些工程技術有關?
其二,在參觀過程中由學生帶領教師參觀。通過學生自己選擇出行路線和交通工具,學生自然就會了解所參觀建筑在城市中的區(qū)位、其周邊環(huán)境的大體狀況等等。在每一個參觀地點應由分工負責準備資料的學生進行介紹,教師僅以點評或發(fā)問的方式引導和啟發(fā)學生思維,激發(fā)他們的興趣。
其三,鼓勵各種觀點的表達。不是為參觀而參觀,也不片面追求參觀對象的數量,以及參觀過程中學生所獲取的“硬知識”含量,而是提倡學生在自主思考和積極交流后,對參觀所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提煉,從而形成自己的一定觀點。即使這些觀點還很幼稚,也不周密,作為教師都應積極鼓勵,要求觀點未必正確但要明確,論證未必充分但要合理。比如參觀之后組織學生小組討論,或學生和指導教師進行交流,要求學生以參觀過程為基礎,提出較為明晰的觀點,以及能夠說明觀點的論據。
其四,成果形式應體現學生豐富的創(chuàng)造力。要求以參觀期間的拍攝素材為對象,編輯一個能夠表達自己觀點的故事,最終以8分鐘的視頻文件形式提交,并向全年級師生播放。視頻文件的具體格式可以是剪輯錄像、定格漫畫、編輯照片、PPT等能夠自動播放的電子文件。文件內容可以是采用任何藝術形式(繪畫、戲劇小品、演講、辯論、歌舞、圖像剪輯等等)組織串聯的一個故事。對作業(yè)的評判標準是:鮮明的觀點,有邏輯的論證,輔以創(chuàng)造性且有感染力的藝術表達。這一成果形式不僅給學生創(chuàng)作提供了充分的自由度,而且把建筑這一比較“踏實”的藝術門類與其他更具感染力或戲劇性效果的藝術門類結合起來。學生在鏡頭后、在配樂聲中、在自創(chuàng)詩詞的吟誦中感受藝術的相通性,并能以美好而舒放的心情來表達思想。從2009年至今,學生在作業(yè)里表現出了巨大的熱情和充分的智慧,他們自行填詞作曲、行詩作賦,以及編寫各類歷史劇、穿越劇、現代劇、荒誕劇,還拍有訪談記錄片,以各種形態(tài)反映他們內心對建筑的種種感悟(圖4、圖5、圖6)[3]。在興趣和熱情的推動下,學生的個人能力和團隊精神都得到充分的提升和展現。
從“老師講”到“學生講”,從“老師帶領”到“學生帶領”,初看建筑課程教學方式的改變,體現了自主性學習和啟發(fā)式教學的積極意義。在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都先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去嘗試,而把自己僅作為一名陪伴者,在旁邊仔細觀察學生的操作,并適時給予建議性的指導,盡可能地營造民主和自由的討論氛圍,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責任更多的是制定盡可能合理的任務,以及提供一個盡可能完美的展示舞臺,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彰顯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從學生的課程反饋問卷可以看出,絕大多數都認為初看建筑課程是最有趣的,也是他們最喜歡的一門課程。
四、結語
初看建筑課程作為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建筑設計基礎教育的第一課,在20多年的不斷改革和調整中,獲得的一些經驗和啟示主要有:一是,在建筑設計基礎課程這個相對龐雜的教學系統中,每個子課程只能完成某方面的教學目標,有的是內容結構上的目標,有的是觀念方法上的目標,初看建筑課程顯然屬于后者。二是,每個子課程的學時有限,尤其像初看建筑這種兩周便要求完成的短課程,更應力求定位明確,操作直接,切忌在目標和內容上追求“高大全”,那樣只會讓學生迷茫,教師困惑。三是,要充分信任學生的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只有學生主導的教學才能讓他們對課程有充分的責任感和參與度,教學的價值才能得到最大化的體現。初看建筑課程雖然是學生職業(yè)旅程中的第一課,但也要盡可能地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嘗試的過程比正確的結果更有意義。四是,承認學生在能力上的差異,并盡可能提供多元途徑讓學生展示差異化的能力。對于以理科高分被招入建筑學院的學生,不要用“畫的好不好”作為單一的價值判斷,應讓每個學生獲得最大可能的認可。五是,教學改革并不是一個終極目標,而是一個與時俱進、自我調整完善的不斷探索和發(fā)展的過程。要針對教學過程中實實在在碰到的問題,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尋找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教學改革在于長時間的實踐探索,絕非照搬某種新的模式即可。感謝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一年級組所有教師對初看建筑課程教學工作的熱情投入。初看建筑課程教學成果“微電影”可進入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基礎網站(http://www.icourses.cn/coursestatic/course_3778.html)瀏覽。
參考文獻:
[1] 施瑛,吳桂寧,潘瑩.建筑設計基礎課程的教學發(fā)展和探索[J].華中建筑,2008(12):271-272.
[2] 施瑛,潘瑩,王璐.建筑設計基礎課程中形態(tài)構成系列的教學研究與實踐[J].華中建筑,2009(10):169-171.
[3]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教學檔案1994-2014.
Abstract:
The “seeing architecture at beginning” course has been the first sub topic of the national level excellent cours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basis in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ince 1994.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adjustments and reforms in teaching goals,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achievements of the course in recent 20 years, and analysed the causes of the changes and adjustments. It proposed that making a clear positioning of the course and taking students as the dominant had continuously improved the courses interests and the studentsparticipation. It also pointed out that the teaching reform is not to simply rely on copying some models, but needs a longterm practice and running in process aiming at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students.
Keywords: “seeing architecture at beginning”; architecture design basis; course teaching; education reform
(編輯王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