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磊+張紅迎
摘要:目的 探討直腸癌患者放療過程中應用咖啡酸片對血象降低預防的效果。方法 2014年1月~2016年2月我院腫瘤科共收治直腸癌術后初次放療患者86例,按照雙盲法將86例直腸癌放療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研究組患者在放療同期給予咖啡酸片口服治療,對照組患者則在放療期間血象降低時給予患者咖啡酸片口服治療,放療期間所有患者每周復查血常規(guī),密切觀察患者血象變化,于放療4 w后觀察兩組患者血象變化情況。結果 對照組患者白細胞及血小板下降時間明顯早于研究組,組間差異比較具有顯著的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平均用量多于研究組,組間差異比較具有顯著的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前患者血常規(guī)檢查白細胞及血小板計數(shù)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放療2 w后,研究組白細胞及血小板計數(shù)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比較均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放療4 w后,研究組白細胞及血小板計數(shù)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比較均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結論 咖啡酸片能夠有效維持白細胞及血小板水平,放療同期應用咖啡酸片能夠有效預防治療過程中血象下降,增加放療過程的安全性,值得臨床重視推廣。
關鍵詞:直腸癌;咖啡酸片;放療;血象;預防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4年1月~2016年2月我院腫瘤科共收治直腸癌術后初次放療患者86例,入組標準[1]:納入患者均為術后初次放療者;納入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并同意參與本研究,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患者入組前未進行任何放化療及服用相關藥物;納入患者精神狀態(tài)正常,研究順從性良好。按照雙盲法將86例直腸癌放療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43例,其中對照組患者男性26例,女性17例,年齡33~58歲,平均年齡(46.27±3.53)歲,T3期患者30例,T4期患者13例;研究組患者男性27例,女性16例,年齡35~60歲,平均年齡(47.06±3.77)歲,T3期患者28例,T4期患者15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分期等一般資料比較(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采用俯臥位進行定位,300 mg/ml碘必樂加500 ml生理鹽水稀釋分別于定位前12 h分4次口服,200 ml/次,最后1次口服后且患者膀胱適度充盈后開始CT模擬掃描定位,采用碳纖維腹板加個體化熱塑定位膜固定,在體膜上參照激光定位燈做0°、90°和270°3個十字形參考標記,同時記錄腹托的類型和腹板坐標系統(tǒng)激光參考點的位置。采用直線加速器6MV-X線三維適形放療技術,照射劑量:CTV1:DT64~66Gy/32~33F,CTV2:DT46~50 Gy/23~25F,1次/d,5次/w,共4 w。研究組患者在放療同期給予咖啡酸片口服治療,3片/次,3次/d,維持整個治療過程;對照組患者則在放療期間血象降低時給予患者咖啡酸片口服治療,劑量同上,2 w為1療程,治療2個療程觀察兩組患者血象變化,放療期間所有患者每周復查血常規(guī),密切觀察患者血象變化,根據(jù)白細胞減少程度給予適量的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150 μg/支)皮下注射,同時給予抗感染治療。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放療后血象變化情況包括①兩組患者白細胞及血小板下降的時間和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用量;②咖啡酸片對白細胞及血小板的影響。
1.4統(tǒng)計學分析 應用統(tǒng)計學處理軟件包SPSS 19.0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用?字2進行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值加減標準差表示,采用配對獨立樣本t檢驗,以P<0.05為表示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白細胞及血小板下降時間和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用量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患者白細胞及血小板下降時間明顯早于研究組,組間差異比較具有顯著的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平均用量多于研究組,組間差異比較具有顯著的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咖啡酸片對白細胞及血小板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前患者血常規(guī)檢查白細胞及血小板計數(shù)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放療2 w后,研究組白細胞及血小板計數(shù)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比較均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放療4 w后,研究組白細胞及血小板計數(shù)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比較均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2。
3討論
隨著人們飲食習慣與生活習慣的改變,直腸癌的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并且有年輕化傾向[2]。術前輔助放療、術后放療及化放療聯(lián)合治療等方式在臨床腫瘤治療領域占據(jù)重要地位,由于直腸深入盆腔,其手術治療難以徹底清除,術后難免需要配合放療及化療等措施以提高患者愈后效果,而在直腸癌放療過程中,較為常見的不良反應是骨髓抑制,進而導致血象下降引起出血、感染等威脅患者生命安全。
本文通過對咖啡酸片對直腸癌放療過程中的血象降低的預防效果進行研究探討發(fā)現(xiàn),對照組患者在放療3 d左右出現(xiàn)白細胞及血小板下降,1w后較為明顯,立即給予咖啡酸片口服,研究組患者在放療后一周左右出現(xiàn)白細胞及血小板下降,維持原有劑量,放療期間針對白細胞不足1.9×109/L患者給予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注射,150 μg/支,2支/次,1次/d;白細胞在(2.0~3.9)×109/L患者者1支/次,1次/d,以維持白細胞數(shù)量,維持機體防御能力,降低感染風險。
咖啡酸片能夠通過促進粒細胞的增殖、分化、成熟等過程促進巨核細胞成熟,使其數(shù)量升高,而咖啡酸可清除自由基,起到抗氧化與抗細胞凋亡的作用,還可提高血小板數(shù)量,改善凝血因子功能,從而發(fā)揮預防出血和止血的作用,降低患者放化療過程中出血及感染的風險[3]。
本文研究發(fā)現(xiàn)對照組患者在放療開始2 w后其白細胞及血小板計數(shù)較低,而4 w后二者計數(shù)有所回升,分析其原因考慮兩個方面因素:一、與對照組患者放療后出現(xiàn)骨髓抑制,白細胞與血小板計數(shù)開始下降時開始服用咖啡酸片有關,由于此時患者血象處于一個較低水平,用藥后效果不如研究組;二、與咖啡酸片藥物起效時間有關,在林文遠等[4]的研究表明,咖啡酸片臨床應用中位起效時間為4 w,而對照組患者放療2 w后咖啡酸片用藥時間不足,從而出現(xiàn)療效差異。
綜上所述,咖啡酸片能夠有效維持白細胞及血小板水平,放療同期應用咖啡酸片能夠有效預防治療過程中血象下降,增加放療過程的安全性,值得臨床重視推廣。
參考文獻:
[1]沈金聞,朱遠,劉魯迎,等.老年直腸癌患者盆腔放療的急性血液學毒性[J].中華結直腸疾病電子雜志,2015,4(6):633-640.
[2]李道娟,李倩,賀宇彤.結直腸癌流行病學趨勢[J].腫瘤防治研究,2015,42(03):305-310.
[3]楊九凌,祝曉玲,李成文,等.咖啡酸及其衍生物咖啡酸苯乙酯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國藥學雜志,2013,48(8):577-580.
[4]林文遠,陳蓓莉,莫東華,等.咖啡酸片在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治療中的療效觀察[J].實用醫(yī)學雜志,2009,25(20):3491-3492.
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