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紅梅
摘 要 我們學習語文,主要是掌握語文這個工具,即:積累語言、積淀語感,再憑借語感運用語言,也就是著力培養(yǎng)聽、說、讀、寫的能力。但是在課程教學的改革中,有很多教師由于對課改的精神理解不夠,一味地追求課堂教學的形式,刻意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的課堂,卻忽視了教學的實際效果。
關鍵詞 真語文 課堂 思考 精彩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5-0087-02
我們學習語文,主要是掌握語文這個工具,即積累語言、積淀語感,再憑借語感運用語言,也就是著力培養(yǎng)聽、說、讀、寫的能力。但是在課程教學的改革中,有很多教師由于對課改的精神理解不夠,一味地追求課堂教學的形式,刻意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的課堂,卻忽視了教學的實際效果。課堂上學生熱熱鬧鬧地說著,討論著,表演著,教學形式變化多樣,但就是看不到師生對語言文字的揣摩與品味,聽不到學生朗朗的讀書聲,欣賞不到對課文中優(yōu)美文段的獨到見解與分析,沒有了詞語的積累,缺少了語句的訓練,學生一寫作文要么就是錯別字、病句連篇,要么就是流水記賬,寫不到重點。試想,如果我們的語文課堂長期如此,少了聽、說、讀、寫的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動也都將成會空中樓閣。
面對種情形,語文出版權社的社長王旭明提出了“真語文”理念。所謂“真語文”就是讓語文的課堂教學回歸傳統(tǒng),讓學生學會語言文字的運用,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體現(xiàn)這種真語文呢?我個人認為,真語文的教學就是讓學生在課堂上真實地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在課堂上做到:用耳聽,用腦想,用口說,用手寫,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掌握語言文字的運用,從而讓學生收獲語文的真技能。
下面,我以教學《放飛蜻蜓》為例,將“真語文”貫穿在我的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在課堂上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提高他們的語文學習能力。
一、精設問題引思考,學會學
教師要想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那么就要精心設計問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他們的思維,讓他們有求知的欲望,并能在知識的海洋里暢游、探索,從而獲得新知。
教學《放飛蜻蜓》時,我抓住了“放飛”兩個字來引起學生的注意,分別以兩條線索來引導學生探究學習。一條是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知道孩子特別喜歡小動物的興趣愛好,設計了一抓“放飛”認識蜻蜓的線索,指引學生學習,我拋出的問題是“陶行知為什么要勸孩子們放飛蜻蜓?”“陶行知在勸孩子放飛蜻蜓時,為什么還要介紹蜻蜓的知識?”學生根據(jù)問題開始在課文中尋找答案,在尋找中抓住重點句子和關鍵詞句,在詞句的理解中探究得知蜻蜓的知識。課堂上每個人都搶著說自己的想,說著,聽著,慢慢地喜歡上蜻蜓,漸漸地想著要去愛護蜻蜓,進而也懂得陶行知的真實用意了。
在我精心巧設的問題中,學生的思維很活躍,他們的情感也豐富了。這樣的課堂,我用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探索,在潛移默化中已經(jīng)把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并從文字里體會情感的語文學習方法交給學生了,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學到了語文的學習方法。
二、捕捉文章之精彩,學會用
語文的教學就是要讓學生學會積累,懂得語言文字的運用。教師是學生學習的輔導者,就要善于捕捉文章的精彩,引導學生體會文章作者遣詞造字的精妙,學會語言文字的運用。
教學《放飛蜻蜓》,我的另一條線索是二抓“放飛”認識陶行知。為了讓學生充分了解陶先生關愛學生、循循善誘、尊重他人的行為品質,我讓學生在課文中找一找、畫一畫描寫陶行知的動作、神態(tài)、語言的詞句,再引導他們抓住這些詞句來理解。學生通過讀一讀,說一說的方式,體會、感受陶行知對孩子的關愛和諄諄教導。如學生就找到文中描寫陶行知的句子,我就讓學生抓住文中的“慈愛的撫摸”“商量的口吻”“輕輕地取過”……這些神態(tài)、動作的詞語,通過我的引導,學生能巧妙地運用這些詞語,走進文本、感悟文本中陶先生對孩子們循循善誘的教育行為。課堂上學生反復品讀,明白了抓住人物動作、神態(tài)的描寫,就能突顯人物性格特點。教師引導學生捕捉文章的精彩之處,是為了讓學生體會語言文字的妙用,學會積累詞語,懂得語言文字的運用。
三、人文間真情對話,學會讀
課文中描寫的每一個畫面,都是作者情感世界敞開的一扇窗。在課堂上,就是讓學生認真地去讀,以讀來推開這扇窗,以讀來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
教學《放飛蜻蜓》,我的教學關注點在“放飛”上,整節(jié)課圍繞“放飛”依次展開。但課文中最后的“送蜻蜓”可謂是點睛之筆,是陶行知先生的說教得到落實的一個最好的體現(xiàn)。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感受到陶先生的人格魅力后,對陶先生從內心里產(chǎn)生了深深地敬意,學生的情感在升華,教師只需用語言推動,就能把學生的情感推向高潮。我是這樣引導讀的:“陶先生的愛感染了大家,讓我們一起跟著陶先生和孩子們放飛這只可愛的蜻蜓吧!”學生讀課文描寫的片斷后,我再次渲染,“孩子們,讓我們用真誠和愛祝福這只重獲新生的蜻蜓吧!”孩子們的情緒就這樣被我一次又一次的語言推動著,最后用朗讀去“送”蜻蜓。這一讀、一送,讓學生不僅體會到了文中孩子們的萬般情懷,也讓作為讀者和旁觀者的孩子抒發(fā)了濃郁的情感,這些情感成就了一個本來好像平淡無奇的文本,一個本來無法出彩的課堂,卻被濃濃地情感包圍著,描繪出一幅多彩、有愛的畫面。
學生在讀中與作者進行了一次真情地對話,這是語文課堂的精髓之所在,學生也在這樣的真情對話中,收獲了知識與情感。
四、點燃想象的激情,學會寫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發(fā)展語言的同時,要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語文學科要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思維方式就要允許學生跟別人不同,這樣才是真正以學生為主體,以語言文字為工具,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和發(fā)散思維。真語文的課堂就是重視引導學生想象,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和發(fā)散思維的教學,也是實實在在地去落實新課標的一種教學模式。
在真語文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輔助者,創(chuàng)設著條件,營造著機會,給學生想象的空間,讓其在想象中得到思維的發(fā)展,最后落實到語文的寫作。
教學完《放飛蜻蜓》的課文后,我設計了一個小練筆,就是引導學生想象:“重回藍天的蜻蜓會說什么?怎么做呢?”這樣的環(huán)節(jié),是學生在讀、思、悟后,經(jīng)過他們的獨立思考,體悟最深之時,我的引導,使他們的想象激情被點燃了。此時的他們就有情要抒,有話要說,有話要寫了。因為學生的個體不同,所以每個人的想法都有所不同,這種開放性的話題也就允許了學生的個別差異,讓每個人在寫中得到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機會。這樣,他們的想象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寫作能力在課堂上得到了訓練,新課標的要求也在這樣的課堂中真正地得到落實。
在“放飛”課堂上,我把“真語文”的理念貫穿其中,精心設計問題,捕捉精彩文段,引領學生走進學習,學會品味與運用,朗讀與積累,讓學生課堂上真正地學好語文,用好語文。只有這樣的課堂,才能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才能讓學生收獲語文的真技能。
(責任編輯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