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浩然
摘 要:生命化教學是由生命教育中生發(fā)出來的實踐花朵,它繼承了生命教育中對于生命的珍視,對于生命價值的積極追尋,但遠遠不止如此。從最初對人之根本“生命”的關注,到運用生命化的理念觀照自身、指導教學,這在理論發(fā)展和實踐積累上都是一個巨大的飛躍。本文結合語文學科教學的相關案例,來探討生命化教學的內涵及實踐策略。以期生命化教學的理念能切實地指導日常教學實踐,賦予語文課堂全新的魅力。
關鍵詞:語文;生命化教學;內涵;實踐策略
1 語文生命化教學的內涵
1997年,葉瀾發(fā)表了《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活力——論中小學教學改革的深化》一文,首次發(fā)出了“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活力”[1]的號召,批評既有的唯知識論的呆板單一課堂,把人的生命看作教育的基石,把育人和成全生命當做教學的目的,生命化教學的概念因此被越來越多人熟知。她所堅持的“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 為了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教育定義正是生命化教學所堅持的精神所在??偨Y當前對于生命化教學內涵的研究,一般是由生命教育的觀念引入,認為“生命化教學所追求的是人的生命的完整, 即人格心靈的完整、個性的發(fā)展和情感與興趣的滿足。……生命化教學追求的是一種充滿生命體驗與生命關懷, 感悟生命意義, 富于生命活力的教學境界”。[2]而到了實際的教學情景中,特別強調從師生兩方面都能得到生命的“自我發(fā)展、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實現(xiàn)、自我升華”。[3]
一連串的“生命”術語,在理論概念和價值肯定上固然是完善的,但運用在實踐教學的指導中未免有捉襟見肘之感。這時不妨將其范圍縮小到語文學科來觀照。作為人文學科,作為母語教學,語文學科在生命化教學中自有其優(yōu)勢,但也因此責任重大。在脫離了小學階段偏重基礎語言知識的學習之后,教師和教材在中學階段應該交給學生什么?不應該是唯知識論指導下填鴨式的知識滿堂灌,因為社會并不要求每一位學生都是語言文化的精通研究者,未來不從事語言文字工作的人除非興趣也不可能記住文言虛詞的多少種用法。更多的應該是對較高的文化素質、讀寫等書面語技能和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也不應該只是流于“翻轉課堂”、“網(wǎng)絡授課”等新穎教學方式的表面熱鬧,公開課挑一篇課文來精心設計生命互動,日常教學中依然照本宣科。語文生命化教學應該“是以學生的生命發(fā)展為基礎, 通過文章中對生活世界的關注和反映, 還給學生學習的自由、豐富的精神生活和自主探究的權利, 使學生得到情感體驗、人格提升、個性張揚,生命活力得以煥發(fā),生命價值得以提升的過程?!盵4]語文課堂不僅僅停留在過去傳授知識的課堂,而是另一方體驗世界的天地。學生在此自由地發(fā)展個性,形成完善的人格?!吧闭怯墒贾两K的精神引導,培養(yǎng)學生們正常的情感體驗,和真善美的人格。在實踐教學中,它應當要做到“關注學生生命的發(fā)展, 關注生命的體驗性, 關注教學活動的生成性, 關注教學方法的對話性四個方面?!盵5]
2 語文生命化教學的實踐困境
皮亞杰曾無奈地說:“在教育學里面令人感到最痛心的困難就是,最好的方法也就是最困難的方法。”在理論闡述的理想境界里,生命化教學就是這種好的教學方法,但同時也充滿著風險挑戰(zhàn)。以語文生命化教學的內涵觀照實際的語文課堂,存在著一定實踐困境。首先,是過于求新求異,以包括生命化教學在內眾多的教學思想和教學形式灌入課堂,反而造成了對基本語文知識的忽略與輕視。同時,“生命化教學價值的異化使得“知識”與價值實現(xiàn)對立起來”似乎關注到了學生當下的情感體驗,但忽視了對生命的完整性和超越性的關注。
其次,是公開課示范課中常見的,教學泛情景化的現(xiàn)象。譬如講解古代詩歌李白的《對月獨酌》請同學上臺表演“我舞影徘徊,我歌月零亂”;上《密州出獵》請同學展示“西北望,射天狼”……如此種種是每節(jié)課必備的節(jié)目,初看固然十分精彩,上課的學生們和聽課的老師們都樂成一片,然而樂過之后不免審美疲勞,娛樂熱鬧的效果在此刻恐怕要多于對于文本分析的實際作用。更嚴重的無處不在的各式朗讀,若是安排合理齊讀分組讀尚且有效果,學生如果水平較高來幾段帶感情朗讀的比拼還能震撼活躍課堂氣氛。有時在學生的初讀已經(jīng)達到很高水平,完全可以自我討論品悟情感意思的實際情況下,依然要搞“范讀、指導朗讀”等一系列情景,就讓教學環(huán)節(jié)變成了過場。這就是許多異化的生命化教學“脫離教學內容、遠離教學目標的無效情境;片面追求熱鬧、產(chǎn)生教學負干擾因素的無用情境;忽略真實性、人為編造的虛假情境?!盵6]既浪費時間,又妨礙對教學知識的真正理解,實則并未讓學生感受到生命的體驗性。
再次,是生命化教學的價值觀照大多只涉及學生。中國長久以來,是以教師為中心主體的教學形式。但在新世紀隨著時代潮流的發(fā)展,新課程改革突出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而對教師的論述還遠遠不足。實際上,關于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也是西方教育學相關研究的熱點。一個完整的課堂是由學生、教師和教材共同構成的,生命化教學又怎厚此薄彼?近來多見諸新聞的青少年學生打傷老師等事件,都讓教師不免為此寒心。師生同樣有著生命發(fā)展、升華的需求。同樣需要對于情感個性的關愛,“忽視教師的尊嚴與需要,使得教師的地位與作用發(fā)生異化,導致學生無法實現(xiàn)預期的發(fā)展,這樣學生的主體性也就逐漸異化和缺失了?!盵7]更談何論生命化教學?
3 語文生命化教學的實踐策略
首先,在語文生命化課堂的新構建下,應當突出生命型教師的重要性。對于這一新概念,有研究總結為是“關愛生命的教師、把教育當做事業(yè)的教師、富有人文關懷的教師、充滿生命活力的教師、充滿智慧創(chuàng)造的教師、追求專業(yè)持續(xù)發(fā)展的教師”[8]確實是比較完整的概述。生命化教學絕非意味著教師可以脫離課堂,完全將文本交給學生。相反,由于需要在潛移默化中合理有效地進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引導,需要教師更高的教學技巧和教學熱忱。其次,語文生命化教學的思想應該落實在語文教學的主戰(zhàn)場——課堂上來實現(xiàn)。最直觀也是最基本的是在課堂互動中進行生命化教學。所謂“教學過程中有生命的涌動”[9],教師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意識,珍愛尊重每一個生命存在,認識到自我的生命價值并能為之積極奮斗。其目的與新課標中國強調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導引不謀而合。針對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特點,其實可以通過文本解讀這一途徑來實現(xiàn)。語文學界眾多文本分析法中的“情感邏輯的還原”就與生命化教學的思路交相呼應。不使用固有的“答題模式”、“作家背景內容思想”的呆板理性邏輯約束學生。而是運用情感邏輯使學生的個人主觀領悟和文章作者進行交匯還原。譬如人們常常用籠中鳥來比喻受困,但張愛玲在《茉莉香片》里就用屏風上繡出的鳥來比喻精致但不自由的深宅女子,在理性邏輯上是不通的,但在情感邏輯上既新奇又深刻。以這樣的情感邏輯貫穿于語文教學的文本解讀中,結合以恰當、生動、平等、有一定爭鳴性的課堂互動,語文課堂自會煥發(fā)出生命活力。
所有學科的最終目的,都是要回歸于生活,應用于生活。語文學科也不例外。教師要善于從生活中舉例闡發(fā)加深學生的生命感悟;同時又能引導學生將課堂上的生命感悟應用于生活中,即是達到素質教育對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建設的強調。“語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語文教師就是要使語文知識在生活的海洋中恢復到鮮活的狀態(tài),與人的生命、生活重新息息相關,使它呈現(xiàn)出生命態(tài)。”[10]近些年來轟轟烈烈的“兒童讀經(jīng)”等一系列國學教育運動,在體制教育中也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許多中小學的語文課堂中加設了經(jīng)典文本選修課和古詩古文寫作朗誦比賽活動;教材中相關古典文言文的比例也進一步提高。我國傳統(tǒng)教學中的禮儀仁義孝悌觀念實踐于日常的生活中,從吃飯不挑食不剩菜做起,從懂得對父母說感恩做起,從友愛寬容他人做起,從誦讀經(jīng)典國學文本做起,使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部分能重新適應、應用于當前的時代,指導當下生活。語文中的這部分經(jīng)典國學內容,其價值就不僅屬于過去,不僅囿于考試,更能聯(lián)通起古往今來的民族精神氣質,對當下和未來生活有著深遠的意義。
生命型教師作為課堂的重要組織、引導者,通過一系列的課堂活動,使得語文知識活用于生活之中。語文素養(yǎng)和人文關懷長久地作用于生命之中。三者是相互關聯(lián)、相輔相成的。成全學生的同時也成全教師,在公開課上大放光彩也能在日常教學中細水長流。最重要的是,正如泰勒所言“讓教育為個人而存在。讓教育教會個人像他自己的本性要求他那樣的自發(fā)而真誠地生活?!泵總€人都擁有獨一無二的生命,以生命化的理念成全個性、完善情感,靜待其綻放屬于自己的華彩。
參考文獻
[1] 葉瀾.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活力—論中小學教學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8.
[2] 陳旭遠,孟麗波.生命化教學的理論構建與實踐樣態(tài)[J].教育研究,2004(4):69-72.
[3] 毛德慶.生命化教學視界下的體驗教學[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 ,(5):119-121.
[4] 袁維新.生命化教學模式的理論建構[J].高等教育研究,2007(04):58-63.
[5] 同上.
[6] 周潔. 生命化教學價值觀的實踐困境與改進策略[J].現(xiàn)代中小學育,2012(02):18-19.
[7] 同上.
[8] 馮建軍.從”知識型”教師到”生命型”教師[J].上海教育科研,2007(07):16-17.
[9] 李中剛.讓課堂在生成過程中涌動生命的活力[J].教育科學論壇, 2005(12):47-48.
[10] 錢愛萍.以學生發(fā)展為本,讓課堂活起來[J].江蘇教育,2000(3):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