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蘇文
后20%學生是指在全縣統(tǒng)考中,學業(yè)成績位居后20%的學生。對后20%學生幫扶落實,有助于教師轉(zhuǎn)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能力;有助于學生轉(zhuǎn)變學習態(tài)度,增強學習積極性,進而提高學習成績;有助于促進良好的學風、教風、校風的形成,從整體上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zhì)量。
一、問題原因
近幾年來,我校后20%學生比例一直居高不下,個別年級段甚至達到了50%以上,嚴重影響了學校的教育教學質(zhì)量,制約了學校的和諧發(fā)展。為此,我校進行了全面的調(diào)研和深入的思考分析,認為造成此種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一)學生層面
泗洲頭鎮(zhèn)地處偏僻,經(jīng)濟落后,屬于寧波市欠發(fā)達鄉(xiāng)鎮(zhèn),特殊家庭學生偏多(貧困、單親、留守),其中留守兒童占了將近80%。這類學生家庭教育薄弱,知識基礎和學習習慣較差,學習目標不明確,成績落后,失去了學習信心和興趣,往往“破罐子破摔”。
(二)教師層面
師資薄弱,缺乏信心,好教師經(jīng)常外流;學校骨干教師大多是工作五年內(nèi)的年輕教師;且部分學科專業(yè)教師缺乏,以致年級段教師調(diào)配難以周全,正常的教學秩序難以維持,常常是顧了這頭丟了那頭。
(三)學校層面
缺乏科學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評價機制,難以激發(fā)廣大師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針對以上原因,我校采取了相應的對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達到了預設的目標,同時進行了回顧反思。
二、目標確定
2012—2013學年,學校制定《后20%發(fā)展性項目三年規(guī)劃》,要求各年級每學期下降6%的指標。經(jīng)過一年的實踐操作發(fā)現(xiàn),6%的下降目標缺乏科學性與合理性,主觀性太強。2013—2014學年,經(jīng)全體教師討論確定下調(diào)為3%,并上報教育局。在第二年的實踐中發(fā)現(xiàn)3%的指標總體上還是要求過高,與學生實際不符,難以激發(fā)全體師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2014—2015學年,又經(jīng)多次討論后認為,20%的目標應以學生的現(xiàn)狀為基礎,依據(jù)“跳一跳摘桃子”原理,以促進教師和學生積極參與并能達成目標為終極指標,不再設全校統(tǒng)一的指標。
2014—2015學年調(diào)整的后20%指標如下。
初一年級:以第一學期的后20%作為以后的參照基數(shù)。因為小升初后人數(shù)差異較大(總共只有70余位學生,而每年有15名左右的學生到民辦初中就讀),若以小升初的后20%指標作為基數(shù),要求過高。為了保護教師的積極性,公正合理地評價初一年級段的成績,學校就把初一第一學期的后20%作為以后的參照基數(shù)。
初二年級:初二年級總體目標要求每學期下降3%。
初三年級:初三四門主要學科,后20%的名次穩(wěn)定在前八名,比例控制在20%以內(nèi)。
三、方法措施
(一)組織學習,提高認識
1.明確教育質(zhì)量是學校的生命線。對照縣教育局考核要求和上一學年學??己私Y(jié)果,進一步明確后20%比例是縣教育局考核學校教育質(zhì)量的重要指標,同時也是學校評價學科教師和班級的重要依據(jù)。
2.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強化教師“愛崗、敬業(yè)、奉獻”的職業(yè)道德,扎實開展“學生評教師”活動,并與教師評優(yōu)評先掛鉤。
3.加強理論學習。學校邀請了浙江省特級教師鄔云德來校開展后20%的理論專題講座,對全校教師進行了關于后20%的幫扶意義、成因以及操作辦法等的培訓。還多次邀請各學科教研員來校指導,結(jié)合局長蹲點活動、名優(yōu)教師帶徒活動幫助教師提高認識,改進教學技能。教師利用外出機會交流學習經(jīng)驗。由于后20%學生家庭教育薄弱,因此要求教師要更加具有愛心、耐心、細心,要降低要求,允許反復,多鼓勵,少批評。學校還開展了“我的教學觀”“再議學風”“如何培養(yǎng)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等講座培訓。以上各類活動旨在幫助教師轉(zhuǎn)變教學理念,提高教學技能。
4.定期分年段組織研討,剖析原因,查找對策,達成共識。
(二)修訂制度,提升動力
評價是導向,要讓教師“看得見,摸得著”。學校修訂了《后20%學生幫扶成效獎勵制度》(內(nèi)容更加細化:既有學科單向獎也有班級綜合獎;既有人數(shù)減少獎也有名次上升獎,且梯度不同獎勵額也不同;名次若無變化,比例有下降,則根據(jù)下降的幅度設置不同的獎勵額),獎勵為主,極大地激發(fā)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制定了《德育小組建設方案》,有力地促進了后20%學生的學習品行轉(zhuǎn)變,為后20%學生幫扶落實進一步提供了動力和保障。
(三)跟進措施,保障落實
1.制訂計劃
為更好地落實后20%學生幫扶計劃,學校制定幫扶指導意見,要求學科教師制訂學科幫扶計劃,同時印制教師幫扶記錄表、學生幫扶反饋表、后20%學生調(diào)查問卷,要求做到后20%學生幫扶有記錄,有反饋,有監(jiān)督。
2.實施計劃
(1)確定對象
根據(jù)上學期期末統(tǒng)考全縣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學校層面分析出各學科后20%學生人數(shù)、比例、名次,進而確定各班級后20%學生的人數(shù)、比例及名次,將此作為評價各學科教師和班級的幫扶成果的依據(jù)。首先學校將分析后的名單下發(fā)到各學科教師和班主任處,然后各學科教師和班主任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比如單科成績排后20%而總成績不是后20%),確定學科、班級、年級的后20%幫扶對象。
(2)成因分析
根據(jù)班主任匯總的后20%學生名單(含學科后20%),借助分析量表逐一歸因,具體分析學生是不是因智力、心理、家庭、行為習慣等因素導致成績落后而成為后20%學生。
(3)對策落實
根據(jù)后20%學生的主要成因(有部分學生是由多種因素導致的),學科教師制定針對性的幫扶策略。若是智力因素導致的,則要求小步子邁進;若是學習習慣導致的,就多關注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若是心理性格因素導致的,就多關注其性格,并實時進行心理輔導;若是家庭因素導致的,就多注意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家長、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若是行為品德方面因素導致的,則通過生活化、系列化的德育活動去改變。總之,對后20%學生的幫扶一般分教學線、德育線兩方面進行。學校每學期還邀請學科教研員來校為教師的課堂有效性把關,其中就包括后20%學生在課堂上的關注度,并提出課后的幫扶措施。在后20%學生幫扶的操作層面上分課內(nèi)幫扶與課外幫扶、校內(nèi)幫扶與校外幫扶、生活上的幫扶與學習上的幫扶、習慣幫扶與心理幫扶、作業(yè)幫扶與能力幫扶等,做到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幫扶方式。
(4)建檔跟蹤
為使幫扶工作落到實處,幫助后20%學生建立個人檔案,由班主任和學科教師共同建檔。學科教師將平時的幫扶工作簡要記錄在教師業(yè)務手冊相應的欄目中(其中有專用的學生幫扶記錄專欄,留有記錄幫扶計劃、記錄幫扶措施專頁)。后20%學生也有專用的每周教師幫扶記錄冊。做到每天教師有幫扶學生就有記錄,哪門學科教師有幫扶記錄就記在哪門學科教師名下,幫扶的學科教師與被幫扶的學生都有記錄,便于進行跟蹤、核對。
(5)定期反饋
學校教導處對教師的后20%幫扶工作設有專人負責跟蹤、檢查、反饋。定期對教師的幫扶記錄本進行檢查,每月一次定期對學生的記錄進行檢查,定期召開后20%學生座談會、教師質(zhì)量分析會,在每次召開的年級組成績分析會議上對后20%進行專項分析研討,并將學生座談會內(nèi)容、后20%指標變化(人數(shù)變化、比例變化等)適時向教師反饋以便達成共識,改進措施,以確保幫扶工作的實效性。
3.適時表彰
年級組對每次質(zhì)量分析后20%學生的變化適時進行表彰獎勵,班級設每月進步獎,進行班級表彰。學校還專門設立后20%學生進步獎,每學期分期中、期末兩次大型表彰獎勵,激發(fā)這部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外,德育處根據(jù)《德育小組建設方案》在學期底每班評選出1—2組“德育優(yōu)秀小組”,在全校范圍內(nèi)進行宣傳表彰,同時還將組織這些學生進行為期兩天的外出考察學習,很好地帶動了后20%學生的轉(zhuǎn)變。.
四、成效與反思
(一)成效
1 2014—2015學年全校三個年級都達到了預設的指標,有力地激發(fā)了全校師生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其中2015年中考,初三年級取得了全縣第六的好成績,后20%學生降到了12%,超過了部分城區(qū)學校,排農(nóng)村第一,創(chuàng)歷史最高。
2.學風、班風、教風、校風轉(zhuǎn)變明顯。學生禮儀、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學生違紀現(xiàn)象明顯減少,學校秩序良好,教師的抱怨聲、家長的指責聲減少,家長對學校的滿意度上升,各年級段家長會家長到會率提高,由原來的不足40%到現(xiàn)在的95%以上到會。
3.聯(lián)動效應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提高。學生學習行為的轉(zhuǎn)變帶動了其他方面能力的提升。2014—2015學.年,我校學生在縣運會中取得全縣第6名,縣乒乓球賽第4名,縣三模比賽中6人次獲獎,縣三棋比賽中象棋團體第三名,縣書畫節(jié)6人次獲獎,寧波市第十七屆市運會3人獲獎,而參加比賽獲獎的大部分學生為后20%學生。
4.教師教學行為轉(zhuǎn)變,科研意識增強。在課間、中午、晚自修等時間段,在教室、辦公室經(jīng)常會看見教師輔導學生的身影,師生關系更為融洽了。全校共23位教師,其中就有10多位教師關于幫扶方面的論文在縣市內(nèi)獲獎,有多篇在國家刊物發(fā)表。教師的科研意識明顯增強。
(二)反思
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進行了進一步的思考。
1.幫扶主陣地問題。教師的幫扶時間段大多在課外,比如課間、中飯后、晚飯后或者晚自修,壓縮了后20%學生的課余時間。從學生的反饋來看,這樣容易造成學生上課不學,然后等教師課后來補的尷尬局面。因此,教師要重視回歸課堂這一幫扶的主陣地。
2.幫扶的形式問題。有部分教師幫扶的功利性太強,對自己學科幫扶很上心,卻忽視了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心理以及家庭等其他因素。而實際上,學生的心理、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環(huán)境、家庭背景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學習,進而影響幫扶的效果。因此,教師需要積極深入探索幫扶的多種形式,關注學生的接受能力,把握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而不應只停留在補課、作業(yè)輔導等單一的幫扶形式上。
3.幫扶的“兩條腿”問題。學生幫扶要堅持德育和智育“兩條腿”走。因為后20%的學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德困生或者行為偏差生,不著手引導解決學生的思想、心理等問題,也就走不進學生的心里,那么后20%幫扶只能是空談。尤其農(nóng)村學生家庭教育缺失,使得養(yǎng)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責任教育、勵志教育任重道遠。
4.幫扶的家校聯(lián)動問題。家校形成合力對后20%學生幫扶取得成效至關重要。幫扶需要家校聯(lián)動,吸納外力來形成幫扶的合力。農(nóng)村家長忙于為生活奔波,教育學生的意識薄弱且教育能力低。教師要加強同家長的聯(lián)系,轉(zhuǎn)變家長的教育觀念,提高家長的教育能力。
5.幫扶呼喚智慧型教師問題。若要使后20%學生幫扶深入開展下去,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需要一起培育智慧型教師。在權(quán)力型教育越來越淡化甚至被取締,道德型教育越來越蒼白無力、窘態(tài)畢現(xiàn)的現(xiàn)狀下,教師所缺少的不是師德,不是責任心,也不是愛心,更不是專業(yè)知識,而是有關現(xiàn)代心理學、社會學等方面的知識。能冷靜分析學生,促進學生的智慧發(fā)展,是智慧型教師的表現(xiàn)。因此,培養(yǎng)智慧型教師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