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兵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沐浴著課改的春風,廣大語文人應聲而起,紛紛搖旗吶喊,為語文教學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發(fā)力。語文教學的江湖上也因此風起云涌,各個山頭彩旗獵獵,語文大佬們紛紛自立門戶,各種流派你方唱罷我登臺,一向沉悶乏味的語文教學似乎一下子熱鬧繁榮起來。但筆者以為,眾所期待的語文教學的涅槃并沒有出現(xiàn),繁榮的表象也無法掩飾語文教學太多的遺憾。其實,凡事過猶不及,置身于今天新潮的課堂,竊以為很有必要重提語文教學的法度,呼吁語文老師上有法度的語文課。
教學目標的設置要有法度。語文學習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能求急求快。語文學科固有的特點決定了語文教學梯度的模糊性,但模糊是語文學科的事,作為教學實施的主體與主導的教師不能模糊。教有目標,學有目標,我們的教學才能有的放矢。語文教學目標的泛化是當前語文教學的通病。作為篇目化或課時化的教學目標切忌大而統(tǒng),貪多勿得。目標設置的法度應緊貼文本,聯(lián)系學情,樹立一課一得的意識,重點突出,難點突破,每節(jié)課圍繞一兩個問題重錘敲擊,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獲。小家子氣的教學目標更接地氣,高大上的教學目標往往是空中樓閣,說起來好聽,做起來往往淪為空談。
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要有法度,語文是百科之母,但語文不是百科全書,語文老師也不是全能神,世間事也并非簡單到一門語文就能參悟透徹解決掉的。語文課只能姓語,葉圣陶曾反復告誡我們:語文這一門課是學習運用語言本領的。語言文字永遠是我們語文教學的根本,語文一旦離開了語言文字,所有的一切都無異于水中撈月,畫餅充饑。語文課是天下最大的課堂,但語文課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也要講究法度,要緊貼著“工具”與“人文”行走,牢牢抓住“文字”和“語言”兩個牛鼻子。語文課雖是一個大籮筐,但也不是什么都可以往里隨意裝的,把語文課異化為政治課、歷史課、班會課等只能是江湖笑談。作為語文老師,課堂上把非語文的東西硬往語文的筐里裝,是肥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語文人守土有責,中規(guī)中矩地教語文,腳踏實地地組織學生聽說讀寫,用心種好自家的一畝三分自留地最為重要。
教學文本的解讀要有法度。閱讀只能是閱讀主體與文本之間的對話與交流,不尊重文本,不尊重學習主體,節(jié)外生枝,故作驚人的解讀害人匪淺。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只能是哈姆雷特,哪怕解讀出一個孫悟空也是荒唐的。但在現(xiàn)實教學中,有少數(shù)老師為了挖掘教材文本的所謂“賣點”,不惜對文本進行生硬的、牽強附會的解讀,隨意拔高或降低文本應有的意蘊,孜孜追求“語不驚人死不休”。這種偏執(zhí)的思維解讀習慣不僅褻瀆了原有的文本,更是對學生這一學習主體的不尊重,貽害無窮。我們反對文本解讀的固化或一元化,但教學文本的解讀也要有基本的法度,要正確處理超越文本與尊重文本之間的辯證關系,特別要關注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的閱讀經(jīng)驗和人生感受,語文老師要學會“帶著鐐銬跳舞”,對文本的解讀要有“規(guī)定動作”,更要有自己獨有的、有創(chuàng)見的發(fā)現(xiàn)。
教學過程的實施要有法度。對于語文,我一直固執(zhí)的認為,“教什么”遠比“怎么教”來得重要。但在現(xiàn)實教學中,我們的許多語文老師卻顧此失彼,不在“教什么”上動腦筋、花心思,卻在“怎么教”上搜腸刮肚、絞盡腦汁,這實為語文教學的大不幸。新課改強調(diào)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但自主學習并不是放任自流,合作學習也并非僅僅小組學習,探究也不是醫(yī)治滿堂灌的萬能膏藥。對于語文,教學過程實施的法度就是組織學生學語文,語文教學的原點只能是老師帶著學生用心用情的投入聽說讀寫活動,師生樸實無華的雙邊活動才是語文課堂最美的風景。嘩眾取寵,盲目地追求形式的新潮,不讓學生靜靜地讀書思考,是對學生最大的不尊重。教學過程的實施要以不折騰作為起點要求,切記教學形式表面的熱鬧終不敵學生思維的熱烈。一節(jié)好的語文課應追求常態(tài)之美,幾千年來的傳統(tǒng)私塾教學大都不施粉黛,但因為平實扎實,照樣培養(yǎng)出了李白、杜甫這樣世界級的文學巨頭。
教學效果的評價要有法度。我們的傳統(tǒng)一向強調(diào)師道尊嚴,我們大多數(shù)人也信奉嚴師出高徒,但課改的春風顛覆了我們傳統(tǒng)的師生觀。于是在我們的課堂上,教師左右逢源,爭當和事佬,面對我們教學的主人——學生,我們的老師唯唯諾諾,極盡溢美之詞,高帽子滿天飛,仿佛我們的學生一夜之間“高大上”起來了,人人都是“你真棒”,個個都是“你真行”。教師對學生評價的法度首先應是實事求是,其次要注意坦誠關懷,像這些沒有法度的及時評價,只能讓學生一頭霧水,濫用表揚對于我們老師來說是一種不道德的事,教學評語的浮夸風當止也。
語文教學是有法度的,語文教學的法度也遠不止這些,筆者所做的只是發(fā)現(xiàn)“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姑做拋磚引玉,期待更多的語文同仁能有嚴格的法度意識,坐不更名,行不改姓,上有法度的語文課,做并做好語文人該做的事!